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5 01 v.40 41-52
近代里下河垛田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淮运交互区的水文生态和景观变迁研究(16—20世纪中叶)”(20CZS057)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垛田作为一种独特的旱作农业,近代主要分布在里下河南腹地的滨湖、河岸、草荡,以兴化城东郊和泰州城北郊规模最大。这一分布格局是水文与人力综合驱动的结果。泰州城、兴化城一线受里下河水文动态影响,旱涝灾情明显,但是水域较浅、淤泥丰富,利于堆土叠垛。同时,兴化城东郊和泰州城北郊人力资源充足,促进了垛田集群的形成。民国前期,垛田区农民通过蔬菜瓜果轮作,实现了高投入、高收益的集约化经营。20世纪3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衰落,垛田集约经营无法维持,农民生计艰难。

关键词(KeyWords): 里下河;垛田;空间分布;驱动机制;土地利用
参考文献

(1)卢勇:《江苏兴化地区垛田的起源及其价值初探》,《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卢勇、王思明:《兴化垛田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传承》,《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闵庆文、孙雪萍、张慧媛主编:《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胡玫、林箐:《里下河平原低洼地区垛田乡土景观体系探究——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北京规划建设》2018年第2期;袁慧、王建革:《水环境与兴化圩—垛农田格局的发展(16—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史》2019年第2期;师晓洁、吴迪、郭巍:《圩—垛田景观格局下的“水—田—村”布局模式》,《风景园林》2022年第2期。

(1)民国《续修盐城县志稿》卷3《民俗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01页。

(2)万历《兴化县新志》卷3《人事之纪》,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302-303页;万历《兴化县新志》卷9《词翰之纪》,第824页。

(3)[清]郑燮撰,吴可校点:《郑板桥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第160页。

(4)民国《三续高邮州志》卷1《河渠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47册,第270页。

(5)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3《食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406、408页。

(6)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658页。

(7)徐谦芳撰,蒋孝达、陈文和校点:《扬州风土记略》卷之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8)民国《泰县志稿》卷3《地理一》,《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68册,第89页。

(9)陈炳昌撰,周宏华、丁杰、李华辑注:《港口竹枝词辑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61页。

(10)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9页。

11嘉庆《高邮州志》卷1《舆地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360页。

(1)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2《河渠志》,第243-245页。

(2)道光《泰州志》卷4《河渠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0册,第36页。

(3)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7《自治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48册,第554页。

(4)民国《阜宁县新志》卷9《水工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744页。

(5)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2《河渠志》,第227页。

(1)道光《泰州志》卷4《河渠志》,第36页。

(2)民国《续纂泰州志》卷2《河渠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0册,第548页。

(3)阮性传著,王强校注:《兴化县小通志校注》“去水篇”,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年,第18页。

(4)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8《善举志》,第558-559页。

(5)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2《河渠志》,第240页。

(6)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2《河渠志》,第301-302页。

(7)道光《泰州志》卷4《河渠志》,第35页。

(8)《兴化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兴化水利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0页。

(9)民国《续纂泰州志》卷2《河渠志》,第547页。

(10)闵庆文、孙雪萍、张慧媛主编:《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第10页。

11许荣肇:《江苏泰县农村土地概况调查》,《金大农专》1936年秋季号,第53页。

12李鵕声:《淮扬道区兴化县实业视察报告书》,《江苏实业月志》1919年第8期,第22页。

13许荣肇:《江苏泰县农村土地概况调查》,第53页。此外对1914年《泰县城厢图》、1918年《兴化县城厢图》、1938年《东台县城厢图》中的垛田进行空间分析,得出田块面积由几分到几亩不等,不足一亩的占半数以上,以几分、一二亩居多。

14兴化县水利局:《兴化县平旺区水利情况调查总结》(1953年10月30日),兴化市档案馆藏,水利局档案,档号:429-1-4。

15《韩副主任委员受任主持运河工程事宜通启》(1932年1月),《运工周刊》1932年第1期,第7-8页。

16李鵕声:《淮扬道区泰县实业状况报告书》,《江苏实业月志》1919年第8期,第30页。

17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2《河渠志》,第461页。

18阮性传著,王强校注:《兴化县小通志校注》“治湖篇(二)”,第50页。

19兴化县人民委员会:《里下河南部地区水系调查》(1964年10月),兴化市档案馆藏,水利局档案,档号:429-1-18。

20佚名编:《泰州志采访稿》,《泰州文献》第1辑第2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768页。

(1)周林戈:《俞垛民间歌谣》,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40页。

(2)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1《舆地志》,第409页。

(3)阮性传著,王强校注:《兴化县小通志校注》“坝水篇”,第19-20页。

(4)兴化县水利局:《兴化县水情调查组李健区资料总结》(1953年11月9日),兴化市档案馆藏,水利局档案,档号:429-1-4。

(5)江苏省兴化县土壤普查委员会:《兴化县土壤资料》(1959年10月),兴化市档案馆藏,农业局档案,档号:427-1-12。

(6)民国《泰县志稿》卷17《交通志》,第485页。

(7)民国《续纂泰州志》卷4《风俗志》,第567页。

(8)《神奇垛田》编写组:《神奇垛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5页。

(9)许荣肇:《江苏泰县农村土地概况调查》,第65页。

(10)徐谦芳撰,蒋孝达、陈文和校点:《扬州风土记略》,第40页。

11阮性传著,王强校注:《兴化县小通志校注》“城池篇”,第5页。

(1)嘉庆《东台县志》卷8《疆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372页。

(1)民国《续修盐城县志稿》卷4《产垦志》,第407页。

(2)钱晓晴、陈清硕、封克:《江苏省的垛田》,《土壤通报》1996年第3期,第117-119页。

(3)民国《泰县志稿》卷19《农业志》,第576页。

(1)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3册,第658页。

(2)齐耀琳:《江苏省长公署训令第五千二十七号令兴化县酌提实业经费兴办农靛实验场》(1918年12月10日),《江苏省公报》1918年1793期,第4-5页。

(3)兴化县农业局、兴化县科学技术协会编:《兴化油菜栽培学》,扬州:江苏扬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4页。

(4)《兴化县米产调查》,《工商半月刊》1931年第3卷第3期,第25-26页。

(5)李鵕声:《淮扬道区兴化县实业视察报告书》,第14、18页。

(6)江恒源:《调查江苏泰县全县农业概况报告》,《村治与农村教育》“附录(一)”,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28年,第52页。

(7)徐谦芳撰,蒋孝达、陈文和校点:《扬州风土记略》,第67页。

(8)民国《泰县志稿》卷19《农业志》,第576页。

(9)Gregory Gerard Luna Golya, Modeling the Aztec Agricultural Waterscape of Lake Xochimilco:A GIS Analysis of Lakebed Chinampas and Settlement, A Dissertation in Anthropolog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College of the Liberal Arts i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2014, p.61.

(10)[清]魏源:《魏源全集》第13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319页。

11阮性传著,王强校注:《兴化县小通志校注》“坝水篇”,第19-20页。

12江苏省兴化县土壤普查委员会:《兴化县土壤资料》(1959年10月),档号:427-1-12。

13雷文进:《江苏省里下河土壤的发生和改良》,《土壤学报》1959年第3-4期合刊,第227-236页。

14林箐:《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风景园林》2016年第8期,第27-37页。

15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3册,第654页。

16李鵕声:《淮扬道区泰县实业状况报告书》,第30页。

17《江苏省各县划区调查表》,江苏省民政厅印行,1929年,第213-220页。

18民国《泰县志稿》卷19《农业志》,第578-579页。

19江恒源:《调查江苏泰县全县农业概况报告》,《村治与农村教育》“附录(一)”,第52页。

20《兴化县米产调查》,第24页。

(1)江恒源:《调查江苏泰县全县农业概况报告》,《村治与农村教育》“附录(一)”,第54页。

(2)李三谋:《民国前中期土地贸易之特征》,《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第62-70页;杨红运:《20世纪30年代江苏农村经济的衰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48-156页;王健、袁士超:《民国农地信贷与小农地权流失:理解土地兼并的一个视角》,《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40-57页。

(3)许荣肇:《江苏泰县农村土地概况调查》,第53页。

(4)许荣肇:《江苏泰县农村土地概况调查》,第54-56页。

(1)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4《实业志》,第498页。

(2)兴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兴化市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170-171页。

(3)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4《实业志》,第497页。

(4)《兴化县米产调查》,第24页。

(5)《导淮工程计划》,导淮委员会印行,1931年,第74页。

(1)[俄]A.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于东林校:《农民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2)[荷]扬·杜威·范德普勒格著,潘璐译,叶敬忠译校:《小农与农业的艺术:恰亚诺夫主义宣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7、9、65-89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6;K928.6;F329

引用信息:

[1]袁慧.近代里下河垛田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5,40(01):41-52.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淮运交互区的水文生态和景观变迁研究(16—20世纪中叶)”(20CZS057)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