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56 | 120 | 81 |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本文联系东亚、欧州和北美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论述中国各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和历史的关系。指出以农为本的中国 ,尤其是北方 ,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气候变化影响农业 ,从而影响社会各方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 ,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在温暖期 ,中国经济繁荣 ,民族统一 ,国家昌盛 ;寒冷期 ,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 ,游牧民族南侵 ,农民起义 ,国家分裂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最后 ,作者指出 ,在历史时期 ,气候是中国北方政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并强调将世界气候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Abstract:The article studi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limatic change and history in Chin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 by comparing the climatic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on East Asia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 It pointed out , China ,especial in North China ,based on agriculture, was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climatic change .Climatic change could greatly affect all sectors of society . From Neolithic Age to Qing dynasty, the process of climatic change periodically between warm periods and cold periods was the one that nomadic and sedentary peoples conflicted and united. During warm periods, China was flourished ,united ,and prosperous. During cold periods ,climatic change led to the economic deterioration, nomadic inversion, peasant rebellion and even led to the economic and central shift from north to south .At last ,the author pointed out climate might be one of the factors which determined the political fate of North China ,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climate into account in studying historical events .
刘东生,张宗祜:《中国的黄土》,载《地质学报》1962年第42卷第1期,第1-14页
张光直:《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59年第30卷第1期,第263页。
李惠林:《中国植物的栽培:生态地理的思考》,载大卫编《中国文明的起源》,伯克利,1983年,第51页。
李惠林:《中国植物的栽培:生态地理的思考》,载大卫编《中国文明的起源》,伯克利,1983年,第29-38页。
帕里:《气候变化,农业和聚落》,第71页。
布赖森:《冰岛干草产量的启示》,冰岛,1974年。
帕里:《气候变化,农业和聚落》,哈姆登,1978年,第71页。
布赖森,默里:《饥馑的气候——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麦迪逊,1977年,第104页。
布赖森,默里:《饥馑的气候——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麦迪逊,1977年,第50页。
亨廷敦,威肃:《气候变化的特征和原因》,纽黑文,1922年,第67页。
卡彭特:《希腊文化的中断》,剑桥,1966年。
巴特则:《中全新世前期非洲干旱地区的气候变化》,刊《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元年的世界气候》,伦敦,1966年,78-79页
布赖森,默里:《饥馑的气候——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麦迪逊,1977年,第72页。
拉姆:《论文选集——变化中的气候》,诺里奇,1966年,第40-41页。
布赖森,默里:《饥馑的气候——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麦迪逊,1977年,第76页。
腊塞尔:《澳大利亚各地多种作物的生产以及为如何提高作物产量的思考》,刊载《澳大利亚农业科学会杂志》1973年第39期,第156-166页。
豪威尔:《大豆生理学》,刊载诺漫编《大豆》,纽约,年代不详,第106页。
卡特,哈特威:《大豆生理学》,刊诺曼编《大豆》,纽约,1963年,第168-169页。
曹隆恭:《中国农史文献上粟的栽培》,载《农业史研究集刊》1960年2期,第94-108页
荒川俊秀编《世界气象观察:北亚和东亚的气候》卷8,阿姆斯特丹,1969年,第94页。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1期,第17页。
陈菊英:《中国四川盆地七月份降水和洪灾的发展预测》,载《气象学杂志》1984年第4期,第521-529页。
林克:《历史上太阳活动的表现》,载《行星太空科学》1964年第12期,第333-340页。
欧地:《近千年来北太平洋亚热带地区气候的变化和太阳活动的关系》,京都,1961年;墨里:《台湾树轮11年的周期性序列和太阳黑子活动关系的例证》,刊载《气候学杂志》1981年第1期,第345-353页
张光直:《古代中国》,载《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人类学和历史学的透视》,纽黑文,1977年,第30页。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1期。
佟屏亚:《梅史漫话》,载《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第243页。
哥尔斯威特:《从阿拉斯加冰川看气候的主要变化》,载《皇家气象学会》,第45页。
斯塔尔克:《冰期后的气候和欧洲地形的形成》,载《皇家气象学会》,第27页。
戈登·麦里:《气候的最宜问题:冰川学的作用》,载《皇家气象学会》,第37页。
帕里:《气候变化,农业和聚落》,哈姆登,1978年,第64-65页。
弗仁则:《北半球大西洋地区气候变化:植物方面的例证》,载《皇家气象学会》,第118页。
拉姆、刘易斯和伍德诺夫:《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易变性》,载《皇家气象学会》,第195页。
弗仁则:《北半球大西洋地区的气候变化》,载《皇家气象学会》第113页。
斯塔克尔:《冰期后的气候和欧洲地形的形成》,载《皇家气象学会》,第27页。
巴特则:《中全新世前期非洲干旱地区的气候变化》,载《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元年的世界气候》,伦敦,1966年,第78-79页。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伯顿·沃森译《韩非子》,纽约,1964年,第96-117页。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1期。
荒川俊秀编《世界气象观察:北亚和东亚的气候》卷8,阿姆斯特丹,1969年,第90、97页。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1期。
佟屏亚:《梅史漫话》,载《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第243、244页。
另外,《周礼》提到干枯的梅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周王。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1期
拉姆:《气候:现在、过去和未来》卷2,伦敦,1977年,第419、424页。
姚善友:《公元前206年到1911年中国历史上水旱灾害的地理分布》,载《远东季刊》,1943年,第357页。
佟屏亚:《梅史漫话》,载《农业考古》1983年2期。第243页。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许倬云:《古代中国的变迁,社会运动的分析(公元前772—公元前222年)》,斯坦福,1965年,第137-138页。
保罗·惠特列:《古代中国城市的起源及其特征的初步探讨》,爱丁堡,1971年,第161-172页。
荒川俊秀编《世界气象观察:北亚和东亚的气候》,阿姆斯特丹,1969年第95页。
布罗代尔著,雷诺庇译《腓利比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卷1,纽约,1966年,第28-29页。
历史上的冰房可参见婆克拉《公元前99年中国流动冷冻库》,载《东方学报》B辑,1977年第3期,第311-346页。
山本武夫:《远东降水的长期变化》,载《日本自然地理杂志》,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07
引用信息:
[1]布雷特·辛斯基,蓝勇 ,刘建 ,钟春来 ,严奇岩.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02).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