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明清时期广东东路海防重镇碣石城的形态和功能均经历了明显的演变过程。明初在广东惠州府海丰县沿海设立碣石卫,碣石卫城属于单一军事城堡性质。嘉靖年间,为应对倭寇的侵扰,在碣石卫城西南侧兴建了具有民城性质的石桥场城,组成具有军民双城形态的碣石城,碣石城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清初在原碣石卫城西面近海地方新建碣石镇城,碣石城再次恢复到单城形态,不过已演变成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市。晚清以来,随着碣石城海防区位重要性降低和军事地位下降以及港口交通环境恶化,碣石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碣石城形态与功能的演变反映了这一时期东南沿海卫所城镇发展演变的某些共同特点,与九边卫所城镇有不同之处。
179 | 0 | 6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参见李孝聪:《明代卫所城选址与形制的历史考察》,《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李嘎:《明代山东海疆卫所城市的选址与历史结局--兼论该类城市在山东半岛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何一民、吴朝彦:《明代卫所军城的修筑、空间分布与意义》,《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谢湜:《明代太仓州的设置》,《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孙昌麒麟:《南汇老城厢平面格局的中尺度长期变迁探析》,《历史地理》第38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张怡雯:《从港口到卫所--澉浦镇平面格局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1年第2辑;林昌丈:《明清东南沿海卫所军户的地方化--以温州金乡卫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4辑;杨培娜:《谁的堡垒--明代闽粤沿海卫所的民居化路径比较》,《国家航海》第2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2)碣石城在明前中期即碣石卫城,明中后期指由碣石卫城与石桥场城共同构成的城池,清代则为新筑的碣石镇城,本文为方便表述,以碣石城作为总称,于明清各时期的相关城池则分别采用碣石卫城、石桥场城和碣石镇城等名称,以区别之。
(3)本文所述的城池形态主要是指由城墙轮廓构成的城池外部形态。
(4)叶良方:《海防名城碣石卫》,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8年;叶良方:《碣石卫名将传》,香港:香港风采出版社,2019年;王杏元:《南中国碣石玄武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1)[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865《饮食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841页a。
(2)[清]徐松辑,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食货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496页。
(3)大德《南海志》卷6《税赋》,《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1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第7页。
(4)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卷6《建置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第1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388页。
(5)赵轶峰:《重谈洪武时期的倭患》,《古代文明》2013年第3期,第83页。
(6)《粤大记》卷32《政事类·海防》,《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6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第522页。
(7)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卷8《兵防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第1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200页。
(8)《明太祖实录》卷235,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3438页。
(9)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10《公署》,《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第1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第217页。
(10)嘉靖《海丰县志》卷上《舆地志·戍守》,《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第12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155页。
11吴运江:《碣石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宏观演变研究》,《建筑与环境》2011年第6期,第40页。
12[清]僧湧和:《住持僧湧和募化重建》碑(乾隆二十七年),现存于碣石镇妈宫大巷军城天后宫。
13乾隆《陆丰县志》卷2《疆域志·古迹》,《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第13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25页。
14美国地质勘探局锁眼卫星影像(DS1014-2085DF130,拍摄时间:1964年11月24日),https://earthexplorer.usgs.gov/,2024年4月8日。
(1)广东省惠阳地区地名委员会编:《广东省惠阳地区地名志》,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8年,第252页。
(2)[明]孙光祖:《重建碣石署碑记》,乾隆《陆丰县志》卷12《艺文》,第162页。
(3)[明]王鸣鹤辑:《登坛必究》卷10《两直各省事宜》,《中国兵书集成》第21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第1493页。
(4)[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粤略》卷下,《广州大典》第217册《史部地理类》,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本,第121页。
(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4页。
(6)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卷8《兵防志》,第207页。
(7)陆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陆丰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77页。
(8)天后古庙理事会:《天后古庙碑序》(2006年),现存于碣石镇妈宫大巷军城天后宫。
(9)[清]僧若琳:《天后古庙捐赠置业》碑(同治三年五月),现存于碣石镇妈宫大巷军城天后宫。
(10)参见CHMAP数据库,https://chmap.mpiwg-berlin.mpg.de/lgtu/#home,2024年4月6日。
(1)叶良方:《海防名城碣石卫》,第4页。
(2)乾隆《陆丰县志》卷12《艺文》,第162页。
(3)[明]黄绅:《石桥场新筑土城记》,乾隆《陆丰县志》卷12《艺文》,第162页。
(4)广东省惠阳地区地名委员会编:《广东省惠阳地区地名志》,第239-240页。
(1)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卷5《田赋志》,第175页。
(2)杨培娜:《生计与制度: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18页。
(3)嘉靖《海丰县志》卷上《舆地志·署宇》,第104页。
(4)嘉靖《海丰县志》卷上《舆地志·署宇》,第104页。
(5)嘉靖《海丰县志》卷上《舆地志·津梁》,第110-111页。
(1)吴宏岐、崔文超:《明代广东倭患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暨南史学》第12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46页。
(2)[明]孙光祖:《重建碣石署碑记》,乾隆《陆丰县志》卷12《艺文》,第162页。
(3)陈贤波:《重门之御:明代广东海防体制的转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13-121页。
(4)陈春声:《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明清论丛》第2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84-96页;陈春声、肖文评:《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第55-63页。
(5)嘉靖《海丰县志》卷上《舆地志·戍守》,第155页。
(6)陈春声、肖文评:《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第60页。
(7)[明]黄绅:《石桥场新筑土城记》,乾隆《陆丰县志》卷12《艺文》,第161页。
(8)[明]黄绅:《石桥场新筑土城记》,乾隆《陆丰县志》卷12《艺文》,第161-162页。
(9)嘉靖《海丰县志》卷上《舆地志》,第104-105页。
(10)本文对古今计量单位的换算参考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202页。
11[明]黄绅:《石桥场新筑土城记》,乾隆《陆丰县志》卷12《艺文》,第162页。
12陆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陆丰县志》,第977页。
(1)乾隆《陆丰县志》卷12《艺文》,第162页。
(1)嘉靖《海丰县志》卷上《舆地志》,第83页。
(2)乾隆《海丰县志》卷10《邑事》,《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第12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318页。
(3)崇祯《惠州府志》卷9《经政》,《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第2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466页。
(4)[明]韩日缵:《张将军防汛海丰石桥场去思碑》,《韩文恪公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354页。
(5)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第41页。
(6)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第42页。
(7)《清圣祖实录》卷13,康熙三年九月丙午,《清实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197页。
(8)[清]蔡皇勷:《华衮手记》卷下《清朝纪事》,李龙潜等点校:《明清广东稀见笔记七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1页。
(9)乾隆《海丰县志》卷10《邑事》,第324页。
(10)[清]杨宗岳:《碣石镇城署告成碑记》,乾隆《陆丰县志》卷12《艺文》,第168页。
11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第33页。
12广东省惠阳地区地名委员会编:《广东省惠阳地区地名志》,第239-240页。
13乾隆《陆丰县志》卷首《图·碣石卫城图》,第8页。清初在碣石地区所建立的城池为碣石镇城,但乾隆《陆丰县志》等文献仍沿袭传统说法,称其为碣石卫城。《碣石卫城图》右侧的溪流即南溪,该城西南城墙濒海,说明清初碣石地区海岸线应在碣石镇城西南城墙外。
14[清]伊桑阿等编,关志国、刘宸缨校点:《大清会典(康熙朝)》卷90《兵部·职方清吏司》,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年,第1210页。
15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第33页。
(1)碣石镇人民政府:《北斗古城墙遗址》碑(2003年1月18日),现存于碣石镇可塘仔大巷与玄武路交汇处。
(2)[清]杨宗岳:《碣石镇城署告成碑记》,乾隆《陆丰县志》卷12《艺文》,第168页。
(1)罗尔纲:《绿营兵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99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第50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9页。
(3)乾隆《海丰县志》卷10《邑事》,第328页。
(4)崇祯《惠州府志》卷9《经政》,第466页。
(5)乾隆《陆丰县志》卷2《疆域》,第27页。
(6)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第37页。
(7)参见《重修东关庙》碑(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重修东关庙》碑(道光三年)。两通碑刻现存于碣石镇太安大街高山寺内。
(8)《奏为审拟在籍已革知府麦庆培唆耸坐事并密奏麦庆培即汉奸之最著者覆奏》(道光二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册,档号:故枢003046/603000129-016。
(9)[清]徐稚荪:《洋防说略·防海说》,《中国兵书集成》第48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93年,第684-685页。
(1)罗尔纲:《绿营兵志》,第92-95页。
(2)《陆丰县乡土志》第22章“碣石卫之兵制”,清末抄本,不著页码。
(3)《清史稿》卷117《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91页。
(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第34页。
(5)[清]张之洞:《广东海图说》,《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7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第842页。
(6)李兆书:《霞涌港之位置及形势》,《神州日报》1909年9月27日第895号,第2页。
(7)广东省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广东省海域地名志》,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第240-246页。
(8)《陆丰县乡土志》第53章“市场物产一”,不著页码。
(9)《粤建厅令禁碣石港养蠔》,《水产月刊》1936年第3卷,第110页。
(10)《粤建厅令禁碣石港养蠔》,第110页。
11[明]项笃寿:《小司马奏草》卷5《职方稿》,《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56页。
12[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点校:《广东海防汇览》卷15《方略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2页。
13[清]李准:《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碣石湾图说》,《广州大典》第37辑《史部政书类》第26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本,第845页。
(1)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63页。
(2)参见李孝聪:《明代卫所城选址与形制的历史考察》,第177-180页。
(3)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68-73页;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第31-32、42-45页。
(4)何一民、吴朝彦:《明代卫所军城的修筑、空间分布与意义》,第82页。
(5)李孝聪:《明代卫所城选址与形制的历史考察》,第176页。
(6)孙靖国:《明代雁北地区城堡的职能与选址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4辑,第107-109页。
(7)乾隆《陆丰县志》卷3《建置》,第44-45页。
(8)李孝聪:《沿海开埠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凸显》,《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第312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48;K928.6
引用信息:
[1]姚豪兵,吴宏岐.明清广东碣石城形态及功能的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5,40(01):85-97.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明清广东海防地理史料的整理与研究”(20VJXT004); 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4年度课题“明清岭南治所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营造研究”(2024GZQN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