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 | 0 | 41 |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大元大一统志》的编纂,始于至元二十二年,至大德七年完成,稿本长期保存于秘书监,初期未经允许,不得阅读。至正六年后,该志于杭州刊刻,根据刻本反映的信息,可知其与辽、宋、金三史的编纂印制密切相关,均为顺帝推行“更化”,实行文治的产物。后来,该志曾于多地刊刻,印数较多,流传较广。明代编纂《永乐大典》《大明一统志》等书籍时广泛引用该志。该志在民间未见藏书家著录,但在方志中多有征引,表明其在明时仍有留存。清时该志散佚,仅存部分残卷。该志对后世方志编纂具有深刻影响。
Abstract:Compilation of the Book of Great Unification of the Yuan Dynasty(《大元大一统志》)were carried out from 1285 to 1303. Its manuscript was preserved in the Imperial library where reading without official authorization was prohibited. It was not until 1347 that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Hangzhou initially, reflecting the Yuan court's broader efforts to implement cultural reforms and promote civil governance. Subsequently,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multiple locations and considerable quantities that enabled its wide circulation in society. In the Ming Dynasty, major compilations such as the Yongle Encyclopedia(《永乐大典》), the book of Great Unific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大明一统志》)and local chronicles made extensive use of the book of Great Unification of the Yuan Dynasty. While most partial volumes of the book of Great Unification of the Yuan Dynasty were lost in the Qing Dynasty, but its influence on subsequent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remained significant.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68《史部·地理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影印本,第450页。
(2)需要说明的是,在《秘书监志》《元史》等文献中,将此书称为《大一统志》,诸家藏书目录亦沿用这一名称,有时也称为《元大一统志》或《大元大一统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元刻本残卷(卷791-793),卷791首页题名为《大元大一统志》,版心则题《大一统志》。今人著述则效仿《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体例,称为《大元一统志》。由于明、清时人亦有称明、清一统志为《大一统志》的情况,为尊重原书题名并表示区分,本文使用《大元大一统志》的名称。
(3)[清]钱大昕:《跋<元大一统志>残本》,[清]钱大昕撰,吕友仁校点:《潜研堂集》卷2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14-515页;[清]吴骞:《<元大一统志>残本跋》,《愚谷文存》卷4,[清]吴骞撰,虞坤林点校:《吴骞集》第3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56-58页。
(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7,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03-407页。
(5)《大元一统志残本》,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10集,沈阳:辽沈书社,1984年影印本,第3523-3638页。
(6)《元一统志》,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1)余元庵:《<大元大一统志>卷次之推测》,《西北民族文化研究丛刊》1949年第1辑。
(2)庞蔚:《<大元大一统志>编纂者考》,《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王颋:《虞赵居监——元<大一统志>修纂人员探索》,《中国蒙元史学术研讨会暨方龄贵教授九十华诞庆祝会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3)刘迎胜:《<唐元四客卿史实考论>序——札马剌丁与<大一统志>》,《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韩章训:《<元一统志>研究》,《新疆地方志》2018年第4期。
(5)元代文献中多有异译,如刻本《大元大一统志》作“孛兰肹”,《元史》中有“卜兰奚”“卜兰禧”“不兰奚”等用法,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则写作“孛兰肸”。本文采用《大元大一统志》的写法,引文则不做更改。
(6)《元史》卷21《成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50页;[元]王士点、商企翁编次,宫海峰校正:《秘书监志》卷4“进呈志书”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105页。
(7)[元]许有壬:《大一统志序》,傅瑛、雷近芳校点:《许有壬集》卷3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35页。
(8)[元]王士点、商企翁编次,宫海峰校正:《秘书监志》卷6“书画不得出监”条,第136页。
(9)[元]苏天爵:《元序》,[元]于钦撰,刘效愿、宋百川、刘伯勤校释:《齐乘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旧序”第3页。
(10)苏天爵的仕宦经历,可见《元史》卷183《苏天爵传》,第4224-4227页。
(11)[元]刘必大:《<安南志略>序》,[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页。
(1)[元]朱思本:《舆图旧序》,[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增补:《广舆图》不分卷,明万历海虞钱岱刊本,“序”第1页a。朱思本《贞一斋诗文稿》也收录有这篇序文,部分文字有所出入,其中“今秘府《大一统志》”作“皇天一统志”,“天”当为“元”之误,参见[元]朱思本:《<舆地图>序》,《贞一斋诗文稿》不分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3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595页。
(2)《元史》卷63《地理六》,第1563-1564页。
(3)此事虞集、袁桷、赵孟頫等人均有记载。赵孟頫《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张公碑铭》云:“武宗、仁宗之始生也,上(元世祖忽必烈)皆命公拟名以进。仁宗五岁时,译为梵文,今庙讳是也。”参见《张留孙墓碑》,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9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3页。
(4)《元史》卷76《祭祀五》,第1900页。
(5)朱思本《贞一斋诗文稿》收录有一首感怀故友的诗,题云:“至大四年辛亥,予年卅九,承应中朝,奉诏代祀海岳,冬十二月还京师……”概述了他代祀的经历。[元]朱思本:《贞一斋诗文稿》不分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323册,第633页。
(6)学者对“中朝士夫使于四方,遐迩攸同,冠盖相望,则每嘱以质诸藩府”的理解不同。邱树森认为“则每嘱以质诸藩府”的主语是“中朝士夫”,即出使的使者嘱咐朱思本考察各地情况。参见邱树森:《朱思本和他的<舆地图>》,《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6辑,内部印刷,1982年,第19-25页。而陈高华等人则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朱思本“委托朝廷派往各处的使者代为搜集有关的资料”。参见陈高华、张帆、刘晓:《元代文化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61页。
(7)朱思本的事迹,参见[日]内藤虎次郎著,吴晗译:《地理学家朱思本》,《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7卷第2号,1933年,第11-22页;邱树森:《朱思本和他的<舆地图>》,第19-25页。
(8)[元]苏天爵编,张金铣点校:《元文类》卷40,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774页。
(9)《经世大典》收录有一张元代地图,记述西域地理状况,范围涵盖中亚、西亚及东欧,即元代“宗藩之国”的地域。这张《元经世大典图》被辑录入《永乐大典》十二先“元”字韵下,清人张穆将其抄录,并将此图转送给魏源,被收录于《海国图志》中。一般认为《经世大典图》的来源就是《大元大一统志》所附西域地图,这表明《经世大典》确实参考过《大元大一统志》。参见胡逢祥:《<元经世大典地图>探源》,《西北史地》1986年第1期,第35-37页。
(10)《元史》卷181《虞集传》,第4179页。
(1)余元庵:《<大元大一统志>卷次之推测》,第161页。
(2)[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67《治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933-934页。
(3)[明]危素:《送刘子铉序》,《危学士全集》卷5,沈乃文主编:《明别集丛刊》第1辑第3册,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影印本,第80页。
(4)有学者认为,成书于大德十一年的《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在政区划分上与《大元大一统志》颇为接近,表明其参考了后者的成果。参见[元]刘应李原编,[元]詹有谅改编,郭声波整理:《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整理者弁言”第5-6页。不过,《大元大一统志》仅存残卷,对于其目录及编次的讨论均系推测。参见余元庵:《<大元大一统志>卷次之推测》,第145-165页。因此,《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参考《大元大一统志》之说尚须考订,谨附于此。
(5)[元]许有壬:《大一统志序》,《许有壬集》卷35,第435页。
(6)[明]危素:《送徐时之还句吴序》,《危学士全集》卷5,《明别集丛刊》第1辑第3册,第91页。
(7)[元]王士点、商企翁编次,宫海峰校正:《秘书监志》卷6“书画编类成号”条,第137页。
(8)其中,王正卿见《中国版刻图录》收《大元大一统志》卷792残叶,图版276;章子泉见《辽海丛书》收日本杉村勇造藏《大一统志》卷634零叶;其余人名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大元一统志》卷791-793,善本书号CBM1154。
(9)元至正刻本《金史》《宋史》的刻工名称,参见[日]尾崎康著,乔秀岩、王铿编译:《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681、691页。
(10)《辽史》至正初修本已然不存,但洪武本《辽史》为至正本之覆刻,两者版式相同,亦可作为参考。
(11)樱井智美『中国史上の「大一統」と「大元一統志」』、小二田章·高井康典行·吉野正史编『書物のなかの近代国家東アジア「一統志」の時代』、勉誠出版、2021年、62頁。
(12)《元史》卷41《顺帝四》,第868页。
(1)《辽史》附录《进辽史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555页。
(2)《金史》附录《进金史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01页。
(3)《宋史》附录《进宋史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255页。
(4)《金史》附录《金史公文》,第2905页。
(5)《金史》附录《金史公文》,第2905页。
(6)《宋史》附录《中书省咨文》,第14261页。
(7)[金]元好问撰,常振国点校:《续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序”第4页。
(8)《元史》卷39《顺帝二》,第843页。陈高华认为:“后至元四年三月这一工作启动时,尚无《至正条格》一名。上述‘监修《至正条格》’云云,应是后人修史时任意改动造成的。”陈高华:《<至正条格·条格>初探》,《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36页。
(9)《元史》卷40《顺帝三》,第858页。
(10)[元]欧阳玄:《<至正条格>序》,《圭斋文集》卷7,《四部丛刊初编》本,第8页b-9页b。
(11)刘晓:《<大元通制>到<至正条格>:论元代的法典编纂体系》,《文史哲》2012年第1期,第69页。
(12)《元史》卷13 8《脱脱传》,第3344页。
(13)《元史》卷41《顺帝四》,第874页。
(14)关于顺帝朝初期的政治状况,参见邱树森:《妥懽贴睦尔传》,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2-100页;洪丽珠:《肝胆楚越——蒙元晚期的政争(1333~1368)》,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17-84页。
(1)[元]许有壬:《大一统志序》,《许有壬集》卷35,第435-436页。
(2)《点校本<辽史>修订前言》,《辽史》,第21页。
(3)如果按照刘浦江的解释,那么《金史公文》中“即目辽、金史书纂修了有,如今将这史书令江浙、江西二省开板”是将《辽史》对应江浙行省而《金史》对应江西行省,与实际情况不符。
(4)南宋庆元元年(1195)寇氏家刻本《本草衍义》记有一名叫周中的刻工,但年代过早,绝非一人。参见张振铎编著:《古籍刻工名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61页。
(5)此据金毓黻引日本学者青山定雄之说,参见金毓黻:《<大元大一统志>考证》,《辽海丛书》第5册,第3617-3618页。
(6)[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卷6,《续修四库全书》第920册,第930页。关于《传世楼书目》所记《大元大一统志》性质,详见本文第三节。
(7)《<大元一统志>零叶》,《辽海丛书》第5册,第3523页。
(8)张国淦编著:《中国古方志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1页。
(9)[元]孔克齐撰,高林广、曹慧民、王一格校注:《至正直记校笺》卷1“国朝文典”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81-82页。
(10)根据孔克齐所开列的书目,《和林》与《交信》指的当是《和林志》与《国初国信使交通书》。
(11)刘迎胜:《<唐元四客卿史实考论>序——札马剌丁与<大一统志>》,《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第380-381页。
(1)孔德成:《孔子世家谱》第4册,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第3097页。
(2)《元史》卷91《百官七》,第2316页。
(3)[清]钱大昕:《跋<元大一统志>残本》,《潜研堂集》卷29,第514页。
(4)秦桦林:《黑水城出土<元一统志>刻本残叶考》,《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10期,第40-41页。
(5)李逸友:《黑城出土的元代律令文书》,《文物》1991年第7期,第60-64页。
(6)张升:《明清宫廷藏书研究(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9-12页。
(7)《洪武志》今已不存,《明太祖实录》称其:“述都城、山川、地里、封域之沿革、宫阙门观之制度,以及坛庙、寺宇、街市、桥梁之建置更易,靡不具载。”《明太祖实录》卷243,洪武二十八年十二月辛亥,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3534页。
(8)[明]赵埙:《赠霄上人序》,[明]朱存理纂辑,王允亮点校:《珊瑚木难》卷2,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第126页。
(9)《明太祖实录》卷39,洪武二年二月丙寅,第783页。
(10)余元庵:《<元史>志表部分史源之探讨》,《西北民族文化研究丛刊》1949年第1辑,第111-143页;王慎荣主编:《元史探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85-88页。
(11)《元史》卷59《地理二》,第1397页。
(1)《<明一统志>提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第1-2页。文津阁四库本书前提要及《四库总目提要》文字均同。
(2)[明]杨士奇等编:《文渊阁书目》卷18,冯慧民、李万健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上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80页。国家图书馆藏宋氏漫堂抄本则载:“《大一统志》一百八十二册……《元一统志》六册”(善本书号15851)。刘仁认为,在诸种《文渊阁书目》之中,宋氏漫堂抄本时间最早,反映的是正统六年初步整理文渊阁藏书时的情况,而《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收录的读画斋丛书本保留了鲍廷博家塾藏本的信息,“是万历三十三年编著《内阁藏书目录》前对文渊阁藏书进行核查时的藏书状态”。参见刘仁:《<文渊阁书目>版本系统考论》,《文献》2019年第4期,第119-133页。由此推断,“六册”当为误书。
(3)[元]王士点、商企翁编次,宫海峰校正:《秘书监志》卷4“进呈志书”条,第105页。
(4)清代藏书家吴骞家藏有《大一统志》残卷6册,计403页,卷目“自六百十五至七百五十一,中少九十七卷,仅存三十九卷。全卷二十八,不全卷十一。”参见[清]吴寿旸撰,郭立暄标点:《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3页。可推算平均1册约为5至7卷,全书1300卷,则可析为200册左右。以此推断,《文渊阁书目》所载182册之《大一统志》,也可能为至正刻本。
(5)《寰宇通志引用书目》,[明]陈循等:《寰宇通志》,明内府刻本,第4页a。关于《寰宇通志》与《大明一统志》引用《大元大一统志》的具体情况,参见李思成:《<寰宇通志>的史源与明文渊阁藏方志》,《文献》2024年第2期,第33-55页;金毓黻:《<大元大一统志>考证》,《辽海丛书》第5册,第3619-3620页。
(6)[明]钱溥:《秘阁书目》,冯慧民、李万健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上册,第693页。
(7)李丹:《<秘阁书目>作者辨正》,《古典文献研究》第8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82-187页。
(8)[明]张萱:《内阁藏书目》卷7“志乘部”,冯慧民、李万健等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上册,第551-589页。
(9)李思成:《<寰宇通志>的史源与明文渊阁藏方志》,第55页。
(10)[明]叶盛:《菉竹堂书目》“古今通志”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7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第81页。
(11)张雷:《<菉竹堂书目>的真本和伪本》,《江苏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3期,第56-57页。
(12)如杨印民由永乐《常州府志》及《永乐大典》中辑录出多条《大元大一统志》佚文,参见杨印民:《赵万里<元一统志>失收条目补辑》,《元史论丛》第14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50-356页。
(1)嘉靖《固始县志》卷9,《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1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第4页a。
(2)嘉靖《新修清丰县志》卷1,嘉靖三十七年刻本,第20页b。
(3)[清]傅泽洪等编:《行水金鉴》卷1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0册,第295页。
(4)《<明一统志>提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第1-2页。
(5)《明宪宗实录》卷54,成化四年五月乙丑,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1094页。
(6)安瑞:《明代科举策问中的<大明一统志>》,《中国地方志》2023年第4期,第21页。
(7)[清]钱大昕:《跋<元大一统志>残本》,《潜研堂集》卷29,第515页。
(8)[清]朱彝尊:《宋本<舆地广记>跋》,《曝书亭集》卷44,[清]朱彝尊撰,王利民点校:《曝书亭全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483页。
(9)[清]王士祯撰,张鼎三点校:《居易录》卷1,《王士祯全集》第5册,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3678页。
(10)[清]阎若璩:《潜邱札记》卷5,“补刻唐百家诗选”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9册,第513页。阎若璩所说“九百八十余本”别无依据。
(11)[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卷6,《续修四库全书》第920册,第930页。
(1)[清]张穆:《阎潜邱先生年谱》不分卷,《续修四库全书》第554册,第357页。
(2)[元]王士点、商企翁编次,宫海峰校正:《秘书监志》卷4“《大一统志》奏文”条,第83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47;K29
引用信息:
[1]乌云高娃,刘泽元.《大元大一统志》的流传[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5,40(03):40-49.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22VLS0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优势学科“”隋唐宋元史”(DF2023YS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