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甬坚;
<正>2022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邢福来、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主编的《五至十世纪统万城夏州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由三秦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书4册一函,包括考古编、研究编各1册,图版编2册,均为精装本。2021年,该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书第1册为考古编,是由长期担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统万城考古队队长的邢福来研究员执笔、统稿和完成,编辑意图是将2002年建队以来,历年调查发掘统万城遗址及周边墓葬的主要资料整理编辑成书。
2023年02期 v.38;No.14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凌霄;杨煜达;
明清以来,云贵高原内部的湖沼湿地水体发生严重萎缩乃至消亡。通过历史地貌学方法,对1368—1945年间曲靖坝子湖沼湿地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成功复原了5个时间断面的曲靖坝子水环境情形。复原结果显示,过去600年间曲靖坝子高原湖沼湿地天然景观萎缩,逐渐形成以高原圩田水网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景观。这一演变过程受到自然因素的明显制约,但人类活动才是导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元、明两代为加强边疆控制,于云贵高原大规模推行屯田政策,开启了曲靖水环境的转变过程;随着全国和区域人口压力上升,外来移民涌入与本地人口增长为曲靖水环境变迁提供了持续动力;而圩田、河道治理等技术相继引入与运用,则改变了曲靖坝子的土地利用模式,加速了区内湖沼消亡。这一案例表明,明清以来云贵高原坝区日益激烈的人地矛盾,是导致天然湖沼湿地逐步消亡的主要原因。
2023年02期 v.38;No.147 4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2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郭云奇;惠富平;
孟津至桃花峪是黄河由山地丘陵向平原的过渡河段,河道游荡性强,沿河滩地不稳定性较为显著。明清时期,滩地开发日盛,由于河流主泓频繁摆动引起滩地面积、位置等发生变化,导致该河段长期存在滩地纠纷。为应对滩案与边界之争,地方政府在部分河段采取了以河为界向清分划界转变的策略,形成人为划定的几何边界。滩案解决既涉及边界的划分,也牵扯到经济利益的分配。对滩地田赋征收方式以及滩地拨补与划区等进行调整与改进,是官方解决滩案的惯常做法。
2023年02期 v.38;No.147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0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威霖;
秦于灭六国战争前夕划定边塞徼,统一后更名为“故塞”“故徼”,又可统称为“故徼”,其与传世文献中的“故塞”“故徼”有所不同。“东故徼”位于太原―东郡―南郡一线,南阳郡新野县在其以内,南郡州陵、沙羡二县至少其一在其以外。东故徼在秦的统一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或在秦始皇三十二年被废置。汉初中央辖地东界沿袭自秦代的东故徼,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所见五关防线也应是承秦之旧。由于与诸侯国的紧张关系,汉初加强了对这两条南北向防线的管控。随着形势发展,两条防线均有所变化,汉武帝“广关”,客观上可看作对两者的调和。
2023年02期 v.38;No.147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4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谢振华;
北魏末年因徙蛮政策失当,引发荆蛮外叛。平定李洪叛乱后,北魏设立南广州。永安元年,费穆解荆州之围,北魏调整南疆区划,在南广州基础上,分荆、司之地置广州。因间隔甚短,致使《魏书·地形志》南广州与广州并存,且所领郡县多有重合。北魏分裂后,广州倒向西魏,成为洛阳滞留贵族入关的枢纽,防御重心即由抗拒晋阳威逼转换为遏制东魏西进,由此卷入东西势力角逐中,因而反复易手。武定五年,侯景叛东魏,将广州献给西魏,东魏遂将广州治所从鲁阳迁至襄城。通观北魏置广州及迁治的过程,其防御格局的转换与中国政治格局从“南北”转向“东西”同步,隐含着内陆边疆的变迁史。
2023年02期 v.38;No.147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葛洲子;
北宋时期的云门僧团崛起迅速、规模庞大,传法谱系相对完整,为探究禅宗僧团兴起之因提供了绝佳案例。复原云门僧团传法的时空过程,发现该僧团传法在王朝版图东南和都城形成集聚。东南地方官员的护持是云门僧团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而采儒、道入佛说是云门僧团获得士人青睐的思想基础;开法都城以求最高统治者支持是云门僧团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二,向皇帝臣服并成为王朝教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其在北宋时期禅宗僧团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2023年02期 v.38;No.147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6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云晚;邬立帆;
地名通名“弄”主要有三种演变路径。小巷义的“弄”源于汉语,为吴语特征词,集中分布于浙江、苏南、上海。宋以前,“巷”的吴语方音读如“弄”,吴语与官话同形异音。至迟于南宋,“衖”“衕”开始记录“弄”,吴语官话分流,“弄”“巷”异形异音。“弄”在浙赣移民迁徙的路线上留下痕迹,散见于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地,是现代南方方言区形成的缩影。山谷义的“弄”为“巄”之讹变。还有部分“弄”传承于百越语或其他语言。“弄”的分布与演变映射着语言的不同历史层次与接触关系,有助于理解区域文化变迁,为地名规范、地名考证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
2023年02期 v.38;No.147 9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4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淮东;
2022年10月8日至9日,首届“汾河流域社会历史与环境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师范学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太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杨玮主持,杨玮首先代表会议主办方介绍与会嘉宾,并致欢迎辞。
2023年02期 v.38;No.147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