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专题论文

  • 中国历史灾害信息识别与分级方法新探——以清代方志灾异记录为例

    胡鹏;马烈;刘铭;郭静;

    基于541种方志、15712条清代灾异记录,提出一套新的、全灾种的历史灾害信息识别与分级方法。首先,以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为标准,按照“人重于物”和“群体重于个体”原则及“财产→民生→社会”层次,构建一套历史灾害信息识别和分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灾害种类、财产损失、民生窘迫和社会凋敝4个核心指标,另有农业丰收1个修正指标,以及25个次级指标。其次,在历史灾害记录的空间处理方面,提出“城市中心整合法”,按照定位观测站、划定观测区、整合历史记录等3个步骤设置观测站、整合记录,并给出相应的具体建议。最后,重建了北京等21个观测站1644—1911年的年度灾害等级序列,分析了观测站点的空间范围对灾害等级序列重建结果的影响,并认为应优先选择30千米空间尺度,40千米和50千米空间尺度也可作为备选项。

    2025年03期 v.40;No.156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1895—2000年温州地区梅雨序列重建与分析

    成赛男;

    温州地处我国梅雨雨带南缘,其梅雨天气气候表现独具特色。综合利用历史时期日记资料与现代器测资料,根据温州气候特征,结合雨日、温度、“伏旱”等条件设计历史时期梅雨识别方法,重建1895—2000年间的温州梅雨特征序列。总体来看,过去百年温州地区的梅雨气候特征表现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梅雨出现由弱到强的转变。与长沙站点对比发现,当梅雨雨带偏南、偏强时,两地梅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强弱变化一致。过去百年温州梅雨强度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2025年03期 v.40;No.156 17-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唐宋时期地理志体例与作为文化及地理观念的“中国”

    彭丽杰;

    唐宋时期地理志形成了以《禹贡》“九州”为框架叙述王朝版图的体例,《隋书·地理志》开创了通史地理志“九州统州郡”的体例,《晋书·地理志》则形成了断代地理志常采用的“州郡溯九州”的体例。《通典·州郡》在《隋书·地理志》“九州统州郡”的体例基础上,创建了以“九州+古南越”为纲的地理志编纂体例,并为《文献通考·舆地考》所继承。《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断代地理志采用了“州郡溯九州”的体例,但部分地区的建置沿革可溯源至九州之外。通过对“九州”这一稳定地域结构的继承和把现实疆域纳入这一结构当中,史家构建了以“九州”为核心的“中国”地理空间,展现了作为文化观念的“中国”融合“夷”“夏”并超越“夷”“夏”的多元性。

    2025年03期 v.40;No.156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大元大一统志》的流传

    乌云高娃;刘泽元;

    《大元大一统志》的编纂,始于至元二十二年,至大德七年完成,稿本长期保存于秘书监,初期未经允许,不得阅读。至正六年后,该志于杭州刊刻,根据刻本反映的信息,可知其与辽、宋、金三史的编纂印制密切相关,均为顺帝推行“更化”,实行文治的产物。后来,该志曾于多地刊刻,印数较多,流传较广。明代编纂《永乐大典》《大明一统志》等书籍时广泛引用该志。该志在民间未见藏书家著录,但在方志中多有征引,表明其在明时仍有留存。清时该志散佚,仅存部分残卷。该志对后世方志编纂具有深刻影响。

    2025年03期 v.40;No.156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清后期《肇域志》稿抄本递藏考述

    雷平;曾侨;

    《肇域志》稿本在顾炎武去世后,经徐乾学、徐元文、粤东李氏、杭州许祖京家族递藏,亡佚于太平军二陷杭州之役。然而该志亡佚前已经形成了阮元抄本、缪梓抄本和蒋光焴抄本三个系统;亡佚后,在三种抄本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多种传抄本、辑抄本,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稿本—抄本—辑抄本”传衍谱系。顾炎武手订的《山东肇域记》稿本,经黄丕烈收藏后失载,但形成了何元锡抄本、王雪舫抄本两个系统。

    2025年03期 v.40;No.156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安史之乱后唐长安宫城礼仪空间的重塑

    王璐;

    安史之乱前,大明宫内并无严整的礼仪分区。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者以大明宫为固定居所,并对长安宫城的礼仪空间布局加以重塑。自肃宗朝起,分据大明宫中朝东、西的崇明门与光顺门被正式确立为如唐初东宫、掖庭宫一般东西对称的礼仪空间,分别代表太子和后宫。代宗朝时,大明宫原本具备凶礼空间的属性消解。与此同时,多宫制下以西宫为凶之空间,以皇帝所居之“东宫”为吉之空间的宫城礼仪格局就此确立。长安宫城礼仪空间的变动与阴阳观念密不可分,“东阳西阴”的宫城礼仪布局一直延续至五代各朝,影响了洛阳、开封等都城的礼仪空间规划。

    2025年03期 v.40;No.156 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国家礼制与地方话语:明代北岳移祀争议新探

    杨晓锐;

    明代北岳移祀争议体现出国家礼制与地方话语的博弈。行都司长官、巡抚等地方高级官员为争取自身在礼制规定中不甚明确的祭祀职权,主动套用“幽—明”相照的话语模式,祭祷浑源北岳,使之逐渐跻身地方正祀。弘治以降,部分关心边地利益的人士借“大一统”话语,掀起国家层面的移祀争议。嘉靖间人陈棐主张通过移祀,从地理和文化两方面重构明朝的“大一统”秩序,影响尤巨。但是,曲阳国家祀典符合正统礼制,兼具显扬京畿之意味,终明一代未有动摇。直至清代提出全新的“大一统”构想,北岳方得移祀。

    2025年03期 v.40;No.156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明清时期沁河中游村落形态

    樊璐;刘伟国;

    村落形态是历史乡村聚落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以田野调查为基础方法,将民间文献与实物资料相结合,研究明清时期沁河中游的村落形态,发现该区域村落外部形态以集村为主,表现为团块、团堡、条带、团块阶梯、条带阶梯5种形态类型;内部结构展现出街巷结构复杂、乡村庙宇呈规律性分布、民居大院营建影响村落格局、外部形态与社会关系内聚等形态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宗族势力演替、流域商业勃兴、军事战争动乱等四重动力的历时性叠加,共同塑造了该区域村落形态的差异化图景。

    2025年03期 v.40;No.156 8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民国时期裁厘改税与湘黔省界调整——以晃县与玉屏县为中心

    张爱萍;

    因明清卫所屯田制度设计及其变革所遗留的历史问题,近代湘黔界邻地区插花地遍布,湖南晃县和贵州玉屏县插花现象尤其严重。利用插花地,贵州自清末在湖南晃县黔属扼要处设厘局、税卡,抽收货物通过税,引发了两省利益冲突,进而升级为省界争端。随着国民政府中央军进驻贵州,改组省政府,推行裁厘改税,湘黔省界调整迎来契机。湘黔省界调整并非单纯由行政管理推动,而是政治力量、经济利益、区域变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最终刻画于地图之上的线性边界则是这一复杂互动过程在地理空间上的视觉呈现。

    2025年03期 v.40;No.156 98-10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论传统村落人、地、文三脉之属性与结构

    龚胜生;伍昌友;

    传统村落蕴含人与自然关系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脉”像血管一样连贯且自成系统,具有流动不息、永久传承、源流分明、自成体系的特征。传统村落以脉为灵魂,是人脉、地脉、文脉三者的统一体。在传统村落里,人脉“通流精神”,是活力之脉和主体之脉;地脉“厚德载物”,是承载之脉和客体之脉;文脉“人文化成”,是文化之脉和本体之脉。传统村落的“三脉”是一个层次系统,人脉子系统由精英、氏族、福寿、贤德诸脉组成,地脉子系统由地形、气候、水文、景观、灾害诸脉组成,文脉子系统由居住、交通、产业、防御、社俗、乡愁诸脉组成。传统村落三脉系统的建立,创新了传统村落价值评估和活化利用的思路,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价值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40;No.156 109-11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学术评论

  •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区域经济社会变迁研究的理论建构与路径突破

    赵海涛;马健恒;

    近代以降,对外贸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口岸城市及其腹地经济社会的转型,“口岸—腹地”关系构成区域经济社会的新面貌。相关研究理论由“冲击—反应”到“区域经济”“通商口岸市场圈”,再到“港口—腹地”,逐步演进并渐趋完善。研究思路也由重视口岸贸易,到聚焦口岸对腹地的单向驱动,再拓展至“口岸—腹地”双向互动,呈现“点—单线—双线”的递进式研究。理论的建构以及研究思路、方法的日益成熟,有力地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但在研究范围、重心、思路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提升与突破的空间,亟待加强各方合作,着力发掘新史料,放宽视野,重视区域传统的影响,关注口岸间、区域间的多线动态研究,以切实推进理论的突破与研究的深化。

    2025年03期 v.40;No.156 12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欧洲的气候与社会:过去一千年》书评

    裴卿;

    瑞士伯尔尼大学Christian Pfister和Heinz Wanner教授的新书《欧洲的气候与社会:过去一千年》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此书共有十一个章节,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写作风格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对全世界包括我国的学者都有借鉴价值。此书内容客观、资料详实,是对历史气候变化和社会变迁研究领域的实践总结,更重要的是此书进一步指引了未来自然人文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

    2025年03期 v.40;No.156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史地札记

  • 明末华北鼠疫疫源新探

    侯振龙;

    明末崇祯年间华北鼠疫爆发于山西西北部府县,当地地理、植被、宿主动物及媒介与邻近鼠疫自然疫源地情况十分相似,且优势鼠种黄鼠种群密度大,不能排除存在鼠疫疫源地的可能。黄鼠既是明代社会公认的边镇美味,又是为患农田的害兽,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捕捉、饲喂、剥杀黄鼠与之产生的直接、间接接触,均有可能造成鼠疫菌的传播。明末华北气候干旱,自然灾害频仍,出现大量黄鼠异常活动的情况,人鼠接触较过去有所增加,山西、陕西多地饥荒、战乱、鼠患、瘟疫并作。清初延绥黄鼠一度绝种,极有可能死于明清之际持续多次的动物间鼠疫,这条线索对于重新审视明末华北鼠疫疫源意义重大。

    2025年03期 v.40;No.156 136-14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唐宋琼崖二州治所的变迁

    贾沈朱;

    海南岛于隋代重归中原王朝版图,唐析崖州置琼州。以往学界多认为唐琼州治所在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崖州治所位于其北。细考唐宋地理文献可知,旧州镇实为唐崖州治所;琼州治所本在岛中部山区,因遭土人攻击而多次迁徙。北宋开宝四年平南汉,将琼州徙治今海口市区,次年省崖州以入。此后当地渐以琼州新治所附近的景观附会唐代琼崖二州治所,产生了种种误解。

    2025年03期 v.40;No.156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洪武元年山东行省设治济南考

    杜凯月;

    学界普遍认为明初山东行省治所先设于青州后迁至济南。通过系统梳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可知洪武元年山东建立行省之初,其治所便已设在济南。随着元末明初济南及其周边的政治军事形势的演变,各方势力均对济南进行了重点经营。由此能够更深刻理解明初将省治设在济南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2025年03期 v.40;No.156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黄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202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年会侧记

    付雨晴;

    <正>2025年4月26日至27日,由郑州大学、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地方文化研究》杂志社承办的202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年会暨“黄河流域变迁与中国早期文明地域核心的形成”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等70余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聚焦黄河流域自然与人文变迁对中国早期文明核心区域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历史地理学在当代的学科发展新路径。

    2025年03期 v.40;No.156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点校整理本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简介

    孟刚;

    <正>“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一统志》的修撰可谓是“大一统”观念的一种体现。清代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始修于康熙二十五年,初次成书于乾隆八年,342卷(下称康熙志);第二次成书于乾隆四十九年,500卷(下称乾隆志);第三次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560卷,因始事于嘉庆十六年,材料又以嘉庆二十五年为下限,故名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下称嘉庆志)。嘉庆志所载疆域政区为康熙志、乾隆志二书不及载,是考察和研究这一时代疆域发展及政区建置最完整、坚实的宝贵资料。

    2025年03期 v.40;No.156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