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娟;
<正>2022年7月30-31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守正与创新——纪念史念海先生诞辰110周年暨2022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200余篇。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022年04期 v.37;No.145 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莉;薛子怡;
学术界对于西北干旱区传统乡村社会的水利秩序的形成及其变化过程一直所知甚少。通过梳理和分析晚清吐鲁番厅衙门的水利诉讼档案,整理了《葡萄沟水善后分水章程》的具体内容及“旧章”之名下章程实际内容的变化过程,展现出光绪初年以来吐鲁番乡村社会秩序的有序化和整合过程中国家力量的介入,以及地域社会村庄间力量的博弈与乡村社会水利秩序重构的过程与机制。
2022年04期 v.37;No.145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刘炳涛;单丽;
立足于海洋视域,以航道为切入点,围绕天文台、灯塔、挖泥船等技术,探讨1 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技术变革对上海港发展的影响,试图为近代上海港的发展提供另外一种思路和解释。受台风、岛礁、泥沙等自然因素的限制,往来上海港的远洋、近海、内河航道不断受到威胁;而在欧洲科学发展、殖民扩张的进程中,天文台、灯塔和挖泥船等技术被引入中国,为进出上海港的船只提供气象预报、照明导航和航道疏浚服务,从而确保了往来上海港航道顺畅和船只安全,扩大了上海港的对外贸易,进而促进了上海港的发展。近代上海港的发展本身是人与自然相互交织的过程,同时也是欧洲科学发展、殖民扩张以及在华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2022年04期 v.37;No.145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冉艳红;
在秦代国家的制度设计中,里是百户以下、有垣墙的聚落。里的户数与垣墙两者在逻辑上存在矛盾。在长期的民众自发需要与国家塑造交互作用下,秦代存在不少偏向垣墙本位的封闭聚落,以封闭之里为国家统治的基本单位。由于民众已走向散居,乡作为管理人户及其附着地域的官,必须依就近人户所居之里的原则设置,而非简单以面积或户数为标准。在远离县邑及其附近仓、田诸官的离乡,只能由乡代行管理垦田、廪食等本属于其他诸官的职能,具备了后世政区特点。这一政区化趋势的起点在于秦代里的地域性与就里设乡的原则。
2022年04期 v.37;No.145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7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张光晗;
汉代宫省空间分宫中、殿中、省中(即禁中)三大区域。西汉未央宫最核心区域位于未央宫内的北部,包含温室殿、椒房殿、掖庭、少府下辖官署等所在的禁中,也包含禁外以承明殿、承明庐、石渠阁、天禄阁、兰台、金马门所在的殿中。未央宫第2号建筑遗址位于前殿、宣室殿以北,应为皇帝寝殿,即温室殿。石渠阁位于殿中的西北部,而兰台与承明庐则在其以东不远处。承明殿位于殿中北部区域,且在兰台以东。
2022年04期 v.37;No.145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张兢兢;
秦汉时代南岭地区的政区边界以“犬牙相入”状态为主。进入六朝以后,孙吴政权对南岭政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调整,新置的始兴、临贺、始安三郡皆北隶荆州,分别从南岭东、中、西三面嵌入岭南的核心区域,荆州与交广之间出现了“单向嵌入”式的边界形态。西晋平吴后,南岭三郡南隶广州,形成了广州反向嵌入岭北的新态势,至西晋末年三郡再度北隶湘州。以荆湘制交广的思路基本被东晋南朝所继承。孙吴西晋时代南岭政区的数度调整,均与各时期特定的政治地理格局相联系,反映了王朝南方边地治理的需要。
2022年04期 v.37;No.145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5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刘正刚;张柯栋;
明朝在长城要塞设置关隘,以阻隔蒙元残余势力南下。永乐迁都北京后,居庸关因邻近京师,其关外稳定直接关系朝廷安危。永乐时,将《大明律》中笼统的“民发别郡为民”改为发北京及“口外为民”,以充实口外力量。随着明朝和蒙元在“口外”实力此消彼长,“口外”地理范围逐渐萎缩,宣德以后基本确立在内外长城之间。为了确保“口外”社会稳定,正统年间在施行“口外充军”的同时,还将“口外为民”正式列入刑名。之后“口外为民”与充军一直持续并存,动态地展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
2022年04期 v.37;No.145 88-9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5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赵逸才;王开泳;
清代县制在总体稳定的大格局下,县级政区的局部调整不断。县制由内地十八省向边疆的大幅扩展与内地县制体系的进一步充实,是清代地方基层行政最大的变化。在地方矛盾突出或基层治理对政区提出新的需求等情形下,县的裁并、同级变更、治所迁移、专名变更偶有发生。县级政区的调整模式主要有9类:析分、合并、同级变更、升级、改隶、迁治、更名、新设、裁撤。清代县级及其以上政区调整的提议权属于总督和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偶有提议情况。清代的督抚体制是地方政区调整不断推进的制度保障。督抚体制成熟后,政区的常态化调整成为清代调试地方治理的行政手段。
2022年04期 v.37;No.145 9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严赛;
整欠是古代东南亚历史上相对自治的曼陀罗政权。其地域范围东面为猛搻,西面接猛笼,北面接橄榄坝,南面为景拉,即中、缅、暹3国交界之处。1 6-1 9世纪整欠根据自身实力变化臣属缅、中、暹三个不同的核心政权。整欠的历史发展过程体现了东南亚曼陀罗体系中外层朝贡政权的普遍特点,即拥有自治权和军事权、领主多重性、政权属性多重性,它们将曼陀罗体系与朝贡体系有效结合,成为曼陀罗核心政权之间外层的平衡地带。这一地带的平衡性最终因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而打破。西方国家殖民体系在东南亚的建立,意味着曼陀罗政权及其体系的瓦解。
2022年04期 v.37;No.145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7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潘晟;
依据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广告与启事,1 941—1 947年间,解放日报社、新华书店、延安印工合作社等单位总共出版了34种民用地图。其中解放日报社刊行的地图为木刻、锌板,新华书店和延安印工合作社则是石印。各家刊行地图都有单色与套色之分,采用的材质以有光纸为多,少量道林纸、白报纸和白漂布。各家地图出版机构或预售与现售相结合,或预告与批零兼行,以适应边区的物价波动。该时期出版的地图数量并不多,但有些地图的质量很高,为不可多得的普通地图参考资料。延安的民用地图出版事业,紧跟世界战争形势与国内战局,为根据地军民的学习与战斗做出了贡献。
2022年04期 v.37;No.145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0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