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桂坤;
永徽元年(650)突厥车鼻政权溃亡,唐朝以其余众先后设立新黎、狼山、浑河等羁縻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龙朔三年(663)唐军平定铁勒叛乱,遂将燕然都护府迁至漠北,改称瀚海都护府。与此同时,鉴于燕然都护府北迁后漠南地区缺乏最高羁縻机构,唐朝又新置了云中都护府,主要统辖漠南突厥蕃州。麟德元年(664)又将其改名为单于都护府。诸书所载瀚海、单于二都护府并立于北疆的局面,直到此时才真正出现。唐修《国史》中的《突厥传》,囿于纪传体例,专记与突厥直接相关的史事,略去了部分有关漠北铁勒的动态,故形成永徽元年唐朝即在北疆分置瀚海、单于二都护府的面貌。这种记载方式又为诸书承袭,遂成长期困扰后人的一种误说。
2022年03期 v.37;No.144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郭桂坤;
永徽元年(650)突厥车鼻政权溃亡,唐朝以其余众先后设立新黎、狼山、浑河等羁縻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龙朔三年(663)唐军平定铁勒叛乱,遂将燕然都护府迁至漠北,改称瀚海都护府。与此同时,鉴于燕然都护府北迁后漠南地区缺乏最高羁縻机构,唐朝又新置了云中都护府,主要统辖漠南突厥蕃州。麟德元年(664)又将其改名为单于都护府。诸书所载瀚海、单于二都护府并立于北疆的局面,直到此时才真正出现。唐修《国史》中的《突厥传》,囿于纪传体例,专记与突厥直接相关的史事,略去了部分有关漠北铁勒的动态,故形成永徽元年唐朝即在北疆分置瀚海、单于二都护府的面貌。这种记载方式又为诸书承袭,遂成长期困扰后人的一种误说。
2022年03期 v.37;No.144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桂坤;
永徽元年(650)突厥车鼻政权溃亡,唐朝以其余众先后设立新黎、狼山、浑河等羁縻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龙朔三年(663)唐军平定铁勒叛乱,遂将燕然都护府迁至漠北,改称瀚海都护府。与此同时,鉴于燕然都护府北迁后漠南地区缺乏最高羁縻机构,唐朝又新置了云中都护府,主要统辖漠南突厥蕃州。麟德元年(664)又将其改名为单于都护府。诸书所载瀚海、单于二都护府并立于北疆的局面,直到此时才真正出现。唐修《国史》中的《突厥传》,囿于纪传体例,专记与突厥直接相关的史事,略去了部分有关漠北铁勒的动态,故形成永徽元年唐朝即在北疆分置瀚海、单于二都护府的面貌。这种记载方式又为诸书承袭,遂成长期困扰后人的一种误说。
2022年03期 v.37;No.144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冯雷;
唐人墓志中多出现史籍中尚未著录的折冲府信息。今即据此新补折冲府40个。其中补前贤漏辑之折冲府22个,依托新出唐人墓志增补折冲府18个。并对府名由来及其所关涉的州属问题进行讨论,将之划分为州属明确的折冲府、州属存疑的折冲府和州属不详的折冲府三大类。
2022年03期 v.37;No.144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冯雷;
唐人墓志中多出现史籍中尚未著录的折冲府信息。今即据此新补折冲府40个。其中补前贤漏辑之折冲府22个,依托新出唐人墓志增补折冲府18个。并对府名由来及其所关涉的州属问题进行讨论,将之划分为州属明确的折冲府、州属存疑的折冲府和州属不详的折冲府三大类。
2022年03期 v.37;No.144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雷;
唐人墓志中多出现史籍中尚未著录的折冲府信息。今即据此新补折冲府40个。其中补前贤漏辑之折冲府22个,依托新出唐人墓志增补折冲府18个。并对府名由来及其所关涉的州属问题进行讨论,将之划分为州属明确的折冲府、州属存疑的折冲府和州属不详的折冲府三大类。
2022年03期 v.37;No.144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刘军华;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的个别地名有讹误,有误甲为乙、张冠李戴者,有名实不副者。利用《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八闽通志》《雷州府志》等地理总志与地方志中记载的相关地名和地理方位,辨析、校正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的地名讹误四则。
2022年03期 v.37;No.144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军华;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的个别地名有讹误,有误甲为乙、张冠李戴者,有名实不副者。利用《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八闽通志》《雷州府志》等地理总志与地方志中记载的相关地名和地理方位,辨析、校正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的地名讹误四则。
2022年03期 v.37;No.144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军华;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的个别地名有讹误,有误甲为乙、张冠李戴者,有名实不副者。利用《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八闽通志》《雷州府志》等地理总志与地方志中记载的相关地名和地理方位,辨析、校正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的地名讹误四则。
2022年03期 v.37;No.144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石坚军;
“木怜等九站”为木怜驿苦盐泊至宽迭怜不剌一线固定路段,包括苦盐泊至燕只哥赤斤四站、阿察火都至宽迭怜不剌五站。苦盐泊位于兴和路而盖即苦诺尔,宽迭怜不剌位于砂井总管府,“木怜等九站”线路性质为木怜驿昂兀岭之西、黑砂碛口之南漠南段。“木怜等九站”位于大都至上都西路以西,元代诸帝多数情况下并不巡幸此“九站”,但“九站”常见诸史载而为木怜驿重要路段。
2022年03期 v.37;No.144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石坚军;
“木怜等九站”为木怜驿苦盐泊至宽迭怜不剌一线固定路段,包括苦盐泊至燕只哥赤斤四站、阿察火都至宽迭怜不剌五站。苦盐泊位于兴和路而盖即苦诺尔,宽迭怜不剌位于砂井总管府,“木怜等九站”线路性质为木怜驿昂兀岭之西、黑砂碛口之南漠南段。“木怜等九站”位于大都至上都西路以西,元代诸帝多数情况下并不巡幸此“九站”,但“九站”常见诸史载而为木怜驿重要路段。
2022年03期 v.37;No.144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坚军;
“木怜等九站”为木怜驿苦盐泊至宽迭怜不剌一线固定路段,包括苦盐泊至燕只哥赤斤四站、阿察火都至宽迭怜不剌五站。苦盐泊位于兴和路而盖即苦诺尔,宽迭怜不剌位于砂井总管府,“木怜等九站”线路性质为木怜驿昂兀岭之西、黑砂碛口之南漠南段。“木怜等九站”位于大都至上都西路以西,元代诸帝多数情况下并不巡幸此“九站”,但“九站”常见诸史载而为木怜驿重要路段。
2022年03期 v.37;No.144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白鸿叶;
<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十卷本),由原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和北京大学教授李孝聪主编,2021年5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出版。该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内古地图收藏的代表单位之一。迄今为止,馆藏1949年以前编绘的中文古旧地图近8000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海内外均首屈一指。其中的山川名胜舆图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丰富性。山川名胜舆图的数量和种类非常可观。二是多样性。从内容上看,涵盖大量重要的名山大川;从载体形态来看,包含长卷、竖轴及册页等多种形式;从版本特征来看,包含绘本、刻本、拓本等。三是珍贵性。
2022年03期 v.37;No.14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鸿叶;
<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十卷本),由原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和北京大学教授李孝聪主编,2021年5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出版。该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内古地图收藏的代表单位之一。迄今为止,馆藏1949年以前编绘的中文古旧地图近8000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海内外均首屈一指。其中的山川名胜舆图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丰富性。山川名胜舆图的数量和种类非常可观。二是多样性。从内容上看,涵盖大量重要的名山大川;从载体形态来看,包含长卷、竖轴及册页等多种形式;从版本特征来看,包含绘本、刻本、拓本等。三是珍贵性。
2022年03期 v.37;No.14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白鸿叶;
<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十卷本),由原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和北京大学教授李孝聪主编,2021年5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出版。该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内古地图收藏的代表单位之一。迄今为止,馆藏1949年以前编绘的中文古旧地图近8000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海内外均首屈一指。其中的山川名胜舆图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丰富性。山川名胜舆图的数量和种类非常可观。二是多样性。从内容上看,涵盖大量重要的名山大川;从载体形态来看,包含长卷、竖轴及册页等多种形式;从版本特征来看,包含绘本、刻本、拓本等。三是珍贵性。
2022年03期 v.37;No.14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金晖;韩宾娜;
从十六国时期到清代,北方少数民族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运用ArcGIS平台,通过大尺度的空间分析,发现在33°N~45°N、100°E~130°E间,辽宁至青海东部方向,存在一条北族都城集中分布带。一方面,北族都城空间分布表现出多尺度多维度聚集特征,且区域异质性鲜明,存在突出的分布热点,对地理环境的选择也具有一致性取向。另一方面,北族都城在各个时期的空间分布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表现出阶段性、波动性、承续性和环境指示性等诸多特点。对北族都城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宏观讨论,有助于丰富对“边缘”的认识,进而从许多方面促进对中国历史分析框架的再探讨。
2022年03期 v.37;No.144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3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贾金晖;韩宾娜;
从十六国时期到清代,北方少数民族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运用ArcGIS平台,通过大尺度的空间分析,发现在33°N~45°N、100°E~130°E间,辽宁至青海东部方向,存在一条北族都城集中分布带。一方面,北族都城空间分布表现出多尺度多维度聚集特征,且区域异质性鲜明,存在突出的分布热点,对地理环境的选择也具有一致性取向。另一方面,北族都城在各个时期的空间分布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表现出阶段性、波动性、承续性和环境指示性等诸多特点。对北族都城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宏观讨论,有助于丰富对“边缘”的认识,进而从许多方面促进对中国历史分析框架的再探讨。
2022年03期 v.37;No.144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3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贾金晖;韩宾娜;
从十六国时期到清代,北方少数民族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运用ArcGIS平台,通过大尺度的空间分析,发现在33°N~45°N、100°E~130°E间,辽宁至青海东部方向,存在一条北族都城集中分布带。一方面,北族都城空间分布表现出多尺度多维度聚集特征,且区域异质性鲜明,存在突出的分布热点,对地理环境的选择也具有一致性取向。另一方面,北族都城在各个时期的空间分布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表现出阶段性、波动性、承续性和环境指示性等诸多特点。对北族都城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宏观讨论,有助于丰富对“边缘”的认识,进而从许多方面促进对中国历史分析框架的再探讨。
2022年03期 v.37;No.144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3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梁陈;
郊祀祭坛是都城礼制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长安城郊祀祭坛在规划设计上以《周礼》模式为基础,在继承之前设计模式与思想的同时,有新的创建和调整。祭坛方位的确定,运用了阴阳方位、五行方位、比附星辰位置的法天模式三种思维;祭坛的形制与尺寸设计,运用了天圆地方、凹“坎”、周易阴数和阳数、五行生数与成数、太一行九宫等象征手法。郊祀祭坛设计思想是都城上层的精神空间表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上的体现。
2022年03期 v.37;No.144 37-4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3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陈;
郊祀祭坛是都城礼制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长安城郊祀祭坛在规划设计上以《周礼》模式为基础,在继承之前设计模式与思想的同时,有新的创建和调整。祭坛方位的确定,运用了阴阳方位、五行方位、比附星辰位置的法天模式三种思维;祭坛的形制与尺寸设计,运用了天圆地方、凹“坎”、周易阴数和阳数、五行生数与成数、太一行九宫等象征手法。郊祀祭坛设计思想是都城上层的精神空间表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上的体现。
2022年03期 v.37;No.144 37-4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3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梁陈;
郊祀祭坛是都城礼制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长安城郊祀祭坛在规划设计上以《周礼》模式为基础,在继承之前设计模式与思想的同时,有新的创建和调整。祭坛方位的确定,运用了阴阳方位、五行方位、比附星辰位置的法天模式三种思维;祭坛的形制与尺寸设计,运用了天圆地方、凹“坎”、周易阴数和阳数、五行生数与成数、太一行九宫等象征手法。郊祀祭坛设计思想是都城上层的精神空间表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上的体现。
2022年03期 v.37;No.144 37-4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3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冯恩学;赵东海;
吉林市丰满区的东团山-南城子遗址是扶余国早期王城遗址。高句丽的扶余城利用了扶余国早期王城,并增筑了龙潭山山城以加强军事防御。渤海国继续沿用,以其为扶余府。辽太祖病逝在扶余府城外,改称黄龙府。后因燕颇叛乱,撤销黄龙府建制,迁走余党建立通州。辽圣宗时期为强化对女真的防务,在今天的农安县重新设置黄龙府。
2022年03期 v.37;No.144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冯恩学;赵东海;
吉林市丰满区的东团山-南城子遗址是扶余国早期王城遗址。高句丽的扶余城利用了扶余国早期王城,并增筑了龙潭山山城以加强军事防御。渤海国继续沿用,以其为扶余府。辽太祖病逝在扶余府城外,改称黄龙府。后因燕颇叛乱,撤销黄龙府建制,迁走余党建立通州。辽圣宗时期为强化对女真的防务,在今天的农安县重新设置黄龙府。
2022年03期 v.37;No.144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冯恩学;赵东海;
吉林市丰满区的东团山-南城子遗址是扶余国早期王城遗址。高句丽的扶余城利用了扶余国早期王城,并增筑了龙潭山山城以加强军事防御。渤海国继续沿用,以其为扶余府。辽太祖病逝在扶余府城外,改称黄龙府。后因燕颇叛乱,撤销黄龙府建制,迁走余党建立通州。辽圣宗时期为强化对女真的防务,在今天的农安县重新设置黄龙府。
2022年03期 v.37;No.144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贾鸿源;
通过考辨南宋、金、元时人记载可知,金南京宫城不同程度地受到北宋东京宫城、金中都宫城形制与功能的影响:其宫城依托北宋旧址,纵有宋末残损、金前后期改造,但主体“三朝”建筑“L”形态布局仍沿自北宋;又因南京作为金前期完颜亮南伐的政治中心,承接与发挥了金中都宫城相应的政治与礼仪功能,在金末宣哀二宗时期,更成为金之正式都城,于是原中都宫城东中西三路布局下相应政治与礼仪空间运作传统,在金末南京又有较大规模地移植乃至复兴。因此,金南京宫城既是唐中叶至北宋宫城“L”形态模式的最终残影,也是元明清宫城东中西三路布局模式确立前夜的一处别样雏形。
2022年03期 v.37;No.144 58-6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贾鸿源;
通过考辨南宋、金、元时人记载可知,金南京宫城不同程度地受到北宋东京宫城、金中都宫城形制与功能的影响:其宫城依托北宋旧址,纵有宋末残损、金前后期改造,但主体“三朝”建筑“L”形态布局仍沿自北宋;又因南京作为金前期完颜亮南伐的政治中心,承接与发挥了金中都宫城相应的政治与礼仪功能,在金末宣哀二宗时期,更成为金之正式都城,于是原中都宫城东中西三路布局下相应政治与礼仪空间运作传统,在金末南京又有较大规模地移植乃至复兴。因此,金南京宫城既是唐中叶至北宋宫城“L”形态模式的最终残影,也是元明清宫城东中西三路布局模式确立前夜的一处别样雏形。
2022年03期 v.37;No.144 58-6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贾鸿源;
通过考辨南宋、金、元时人记载可知,金南京宫城不同程度地受到北宋东京宫城、金中都宫城形制与功能的影响:其宫城依托北宋旧址,纵有宋末残损、金前后期改造,但主体“三朝”建筑“L”形态布局仍沿自北宋;又因南京作为金前期完颜亮南伐的政治中心,承接与发挥了金中都宫城相应的政治与礼仪功能,在金末宣哀二宗时期,更成为金之正式都城,于是原中都宫城东中西三路布局下相应政治与礼仪空间运作传统,在金末南京又有较大规模地移植乃至复兴。因此,金南京宫城既是唐中叶至北宋宫城“L”形态模式的最终残影,也是元明清宫城东中西三路布局模式确立前夜的一处别样雏形。
2022年03期 v.37;No.144 58-6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鲁浩;
梁陈时期,衡州控阨过岭通道,地理位置重要,是广州的北部门户。梁末,欧阳控制衡州时期,受到各方拉拢;梁陈鼎革之际,陈霸先被迫承认欧阳家族对岭南的实际控制,但双方在衡州地区形成对峙、僵持局面。天嘉元年(560),陈廷通过增置东衡州,实现了对原衡州东部地区的控制,天嘉四年(563)又趁欧阳纥继任之际,夺得了西衡州的控制权,进而将东西衡州整合为同一都督区,最终以之为前进基地,攻灭了欧阳氏。梁陈之际欧阳家族是岭南最重要的地方力量,而衡州的变动,反映了梁陈中央政府与岭南地方势力在衡州地区控制权上的博弈,实质是对过岭通道的激烈争夺。衡州的变动和归属,既深刻影响欧阳家族在岭南的兴衰,也决定了梁末陈初岭南政局的走向。
2022年03期 v.37;No.144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2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鲁浩;
梁陈时期,衡州控阨过岭通道,地理位置重要,是广州的北部门户。梁末,欧阳控制衡州时期,受到各方拉拢;梁陈鼎革之际,陈霸先被迫承认欧阳家族对岭南的实际控制,但双方在衡州地区形成对峙、僵持局面。天嘉元年(560),陈廷通过增置东衡州,实现了对原衡州东部地区的控制,天嘉四年(563)又趁欧阳纥继任之际,夺得了西衡州的控制权,进而将东西衡州整合为同一都督区,最终以之为前进基地,攻灭了欧阳氏。梁陈之际欧阳家族是岭南最重要的地方力量,而衡州的变动,反映了梁陈中央政府与岭南地方势力在衡州地区控制权上的博弈,实质是对过岭通道的激烈争夺。衡州的变动和归属,既深刻影响欧阳家族在岭南的兴衰,也决定了梁末陈初岭南政局的走向。
2022年03期 v.37;No.144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2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鲁浩;
梁陈时期,衡州控阨过岭通道,地理位置重要,是广州的北部门户。梁末,欧阳控制衡州时期,受到各方拉拢;梁陈鼎革之际,陈霸先被迫承认欧阳家族对岭南的实际控制,但双方在衡州地区形成对峙、僵持局面。天嘉元年(560),陈廷通过增置东衡州,实现了对原衡州东部地区的控制,天嘉四年(563)又趁欧阳纥继任之际,夺得了西衡州的控制权,进而将东西衡州整合为同一都督区,最终以之为前进基地,攻灭了欧阳氏。梁陈之际欧阳家族是岭南最重要的地方力量,而衡州的变动,反映了梁陈中央政府与岭南地方势力在衡州地区控制权上的博弈,实质是对过岭通道的激烈争夺。衡州的变动和归属,既深刻影响欧阳家族在岭南的兴衰,也决定了梁末陈初岭南政局的走向。
2022年03期 v.37;No.144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2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刘森垚;
从名称演变、地理形势、军事路线等多方面来看,古代的大斗拔谷就是今天的大都麻谷,而非扁都谷。自汉代以来,张掖以南祁连山中就存在多条翻越大山通向青海、河湟的道路,其中以大都麻口和扁都口较为关键。中古时期,因频繁直通青海湖的战争(赵充国伐羌、隋炀帝西巡、唐蕃间战争),由张掖途经大斗拔谷向南的山路更显重要。时至近世,“大斗拔”音讹为“大都麻”,并日渐衰落;扁都口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由于明代以后张掖与西宁关系日趋紧密、青海蒙古诸部借由扁都口驻牧大草滩。清代以来,世人先入为主,把明清时方便且显著的扁都口追认为大斗拔谷,实在是两三百年来的一大误会。
2022年03期 v.37;No.144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7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刘森垚;
从名称演变、地理形势、军事路线等多方面来看,古代的大斗拔谷就是今天的大都麻谷,而非扁都谷。自汉代以来,张掖以南祁连山中就存在多条翻越大山通向青海、河湟的道路,其中以大都麻口和扁都口较为关键。中古时期,因频繁直通青海湖的战争(赵充国伐羌、隋炀帝西巡、唐蕃间战争),由张掖途经大斗拔谷向南的山路更显重要。时至近世,“大斗拔”音讹为“大都麻”,并日渐衰落;扁都口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由于明代以后张掖与西宁关系日趋紧密、青海蒙古诸部借由扁都口驻牧大草滩。清代以来,世人先入为主,把明清时方便且显著的扁都口追认为大斗拔谷,实在是两三百年来的一大误会。
2022年03期 v.37;No.144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7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森垚;
从名称演变、地理形势、军事路线等多方面来看,古代的大斗拔谷就是今天的大都麻谷,而非扁都谷。自汉代以来,张掖以南祁连山中就存在多条翻越大山通向青海、河湟的道路,其中以大都麻口和扁都口较为关键。中古时期,因频繁直通青海湖的战争(赵充国伐羌、隋炀帝西巡、唐蕃间战争),由张掖途经大斗拔谷向南的山路更显重要。时至近世,“大斗拔”音讹为“大都麻”,并日渐衰落;扁都口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由于明代以后张掖与西宁关系日趋紧密、青海蒙古诸部借由扁都口驻牧大草滩。清代以来,世人先入为主,把明清时方便且显著的扁都口追认为大斗拔谷,实在是两三百年来的一大误会。
2022年03期 v.37;No.144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7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宋亮;
太平兴国二年(977),陕西转运司分为陕西河北与陕西河南二司,文献中的陕西北、陕府西北、陕府西河北路皆指前者辖区,陕西南、陕府西南、陕府西河南路指后者辖区;河北路亦分出河北南路。由于北汉的割据,陕西与河北诸路分别辖有今山西南部中条山以西、以东区域。太平兴国四年(979),北宋吞并北汉后并未立即设立河东路,该路置于太平兴国六年九月(981),刘甫英为首任转运使,随之陕西、河北诸路各自合并。熙宁五年(1072)、六年,陕西、河北两路复各分为东、西二路。北宋北边三路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的演变,除了受辖域变化等客观因素影响,也与备边政策影响下转运司事务的繁剧程度相关。陕西、河北两路先各自分为南、北二路,后又各自分为东、西二路的地理现象,系由宋廷与其对抗势力间对峙方向的转移所致。北边三路“事当一体”,其或分或合,以及采取何种分路方式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022年03期 v.37;No.144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2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宋亮;
太平兴国二年(977),陕西转运司分为陕西河北与陕西河南二司,文献中的陕西北、陕府西北、陕府西河北路皆指前者辖区,陕西南、陕府西南、陕府西河南路指后者辖区;河北路亦分出河北南路。由于北汉的割据,陕西与河北诸路分别辖有今山西南部中条山以西、以东区域。太平兴国四年(979),北宋吞并北汉后并未立即设立河东路,该路置于太平兴国六年九月(981),刘甫英为首任转运使,随之陕西、河北诸路各自合并。熙宁五年(1072)、六年,陕西、河北两路复各分为东、西二路。北宋北边三路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的演变,除了受辖域变化等客观因素影响,也与备边政策影响下转运司事务的繁剧程度相关。陕西、河北两路先各自分为南、北二路,后又各自分为东、西二路的地理现象,系由宋廷与其对抗势力间对峙方向的转移所致。北边三路“事当一体”,其或分或合,以及采取何种分路方式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022年03期 v.37;No.144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2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宋亮;
太平兴国二年(977),陕西转运司分为陕西河北与陕西河南二司,文献中的陕西北、陕府西北、陕府西河北路皆指前者辖区,陕西南、陕府西南、陕府西河南路指后者辖区;河北路亦分出河北南路。由于北汉的割据,陕西与河北诸路分别辖有今山西南部中条山以西、以东区域。太平兴国四年(979),北宋吞并北汉后并未立即设立河东路,该路置于太平兴国六年九月(981),刘甫英为首任转运使,随之陕西、河北诸路各自合并。熙宁五年(1072)、六年,陕西、河北两路复各分为东、西二路。北宋北边三路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的演变,除了受辖域变化等客观因素影响,也与备边政策影响下转运司事务的繁剧程度相关。陕西、河北两路先各自分为南、北二路,后又各自分为东、西二路的地理现象,系由宋廷与其对抗势力间对峙方向的转移所致。北边三路“事当一体”,其或分或合,以及采取何种分路方式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022年03期 v.37;No.144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2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陈喜波;王亚男;
元代漕运制度至关重要。元太宗时期,燕京漕运继承了金代漕运制度,采用按依限次之法将漕粮运至通州;然后,利用利用金代旧漕河运至元大都。旧漕运河应在朝阳门、呼家楼、白家楼至通州城北一线,与坝河并不是一条河。元世祖时期,实行漕粮海运,在大都地区创立接运制度,设置接运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漕粮运输。最初利用坝河转运至大都,随后开凿通惠河进行转运,皆是创举,提升了漕运效率。
2022年03期 v.37;No.144 97-10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5K] [下载次数: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陈喜波;王亚男;
元代漕运制度至关重要。元太宗时期,燕京漕运继承了金代漕运制度,采用按依限次之法将漕粮运至通州;然后,利用利用金代旧漕河运至元大都。旧漕运河应在朝阳门、呼家楼、白家楼至通州城北一线,与坝河并不是一条河。元世祖时期,实行漕粮海运,在大都地区创立接运制度,设置接运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漕粮运输。最初利用坝河转运至大都,随后开凿通惠河进行转运,皆是创举,提升了漕运效率。
2022年03期 v.37;No.144 97-10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5K] [下载次数: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陈喜波;王亚男;
元代漕运制度至关重要。元太宗时期,燕京漕运继承了金代漕运制度,采用按依限次之法将漕粮运至通州;然后,利用利用金代旧漕河运至元大都。旧漕运河应在朝阳门、呼家楼、白家楼至通州城北一线,与坝河并不是一条河。元世祖时期,实行漕粮海运,在大都地区创立接运制度,设置接运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漕粮运输。最初利用坝河转运至大都,随后开凿通惠河进行转运,皆是创举,提升了漕运效率。
2022年03期 v.37;No.144 97-10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5K] [下载次数: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颜丙震;
明统治者在西南土司治理中秉持了“犬牙相制”的治理方略。主要表现在将同一地域诸府州县、卫所、土司分隶不同行省管辖,从而形成西南诸省毗邻地区府州县、卫所、土司“犬牙相制”的政区地理格局。这一治理方略在明前期对于强化土司控制、维护地区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亦出现土司纷争愈演愈烈、军民夷矛盾激化、省际矛盾突显、土司桀骜日甚等弊端。为此,明统治者欲通过邻省兼制、设立总督予以补救,然终因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部分官员提出的政区改隶建议亦因遭到反对而未能实施。“犬牙相制”遂成为影响整个明王朝西南土司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
2022年03期 v.37;No.144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下载次数:8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颜丙震;
明统治者在西南土司治理中秉持了“犬牙相制”的治理方略。主要表现在将同一地域诸府州县、卫所、土司分隶不同行省管辖,从而形成西南诸省毗邻地区府州县、卫所、土司“犬牙相制”的政区地理格局。这一治理方略在明前期对于强化土司控制、维护地区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亦出现土司纷争愈演愈烈、军民夷矛盾激化、省际矛盾突显、土司桀骜日甚等弊端。为此,明统治者欲通过邻省兼制、设立总督予以补救,然终因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部分官员提出的政区改隶建议亦因遭到反对而未能实施。“犬牙相制”遂成为影响整个明王朝西南土司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
2022年03期 v.37;No.144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下载次数:8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颜丙震;
明统治者在西南土司治理中秉持了“犬牙相制”的治理方略。主要表现在将同一地域诸府州县、卫所、土司分隶不同行省管辖,从而形成西南诸省毗邻地区府州县、卫所、土司“犬牙相制”的政区地理格局。这一治理方略在明前期对于强化土司控制、维护地区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亦出现土司纷争愈演愈烈、军民夷矛盾激化、省际矛盾突显、土司桀骜日甚等弊端。为此,明统治者欲通过邻省兼制、设立总督予以补救,然终因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部分官员提出的政区改隶建议亦因遭到反对而未能实施。“犬牙相制”遂成为影响整个明王朝西南土司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
2022年03期 v.37;No.144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下载次数:8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凌滟;晏智健;
<正>2021年11月20-21日,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第7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论坛”在线上成功举行,其主题是“历史地理与数字人文探索”。来自国内18所院校单位与科研机构的43名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涉及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信息管理学、图书馆学等不同领域。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谢湜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任吴滔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先后致辞。
2022年03期 v.37;No.144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凌滟;晏智健;
<正>2021年11月20-21日,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第7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论坛”在线上成功举行,其主题是“历史地理与数字人文探索”。来自国内18所院校单位与科研机构的43名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涉及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信息管理学、图书馆学等不同领域。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谢湜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任吴滔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先后致辞。
2022年03期 v.37;No.144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凌滟;晏智健;
<正>2021年11月20-21日,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第7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论坛”在线上成功举行,其主题是“历史地理与数字人文探索”。来自国内18所院校单位与科研机构的43名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涉及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信息管理学、图书馆学等不同领域。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谢湜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任吴滔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先后致辞。
2022年03期 v.37;No.144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