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力仁;
清代鄂尔多斯蒙地开垦是在明清小冰期中较为寒冷的气候大背景下进行的,区域人类行为与干旱及旱灾呈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旱灾、饥荒导致区域农牧业生产萎缩、社会凋敝有异的是,愈是干旱及旱灾多发、严重,鄂尔多斯蒙地开垦规模愈是呈扩大之势。开垦蒙地是蒙汉应对旱灾、饥荒的一种手段,干旱、饥荒成为清代鄂尔多斯蒙地农业垦殖不断扩大的重要推动因素。这对于重新认识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有益与不利的影响,深化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人类行为关系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4期 v.35;No.137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岩;
1933年黄河遭遇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损失极其严重。从洪水、堤防以及社会应对三个方面分析此次特大洪灾形成的过程,可以动态、全面地理解洪灾形成的环境与社会因素。洪灾使统一治黄事权的问题再度泛起。相对于调整行政区划,改革治黄体制则更为现实,灾后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此方面亦做出了努力。比较新中国政府应对特大洪水的成功案例,亦可看出1933年洪灾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体制、政府执政能力存在很大关系。此次洪灾促使治黄再次成为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2020年04期 v.35;No.137 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万智巍;邵海雁;廖富强;贾玉连;蒋梅鑫;
历史时期县域土地利用重建具有重要的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意义。利用民国时期1:5万军事地形图,基于ArcGIS 10.2平台可以全要素重建民国时期清江县土地利用格局。研究表明,在投影配准和误差控制的基础上,军事地形图可以用来进行各类地理要素的解译和重建。结果显示,民国时期清江县耕地面积为713.15 km~2,占县域总面积的55.5%;建设用地面积为34.64 km~2,占比为2.7%;水域、洲滩和林地面积为281.85 km~2,占比为22.0%;交通用地面积为5.7 km~2,占比为0.4%;荒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48.66 km~2,占比为19.4%。在全要素重建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可达性等方法,对民国时期清江县城乡聚落、宗教场所和县域可达性等进行了案例分析,探讨了民国时期大比例尺军事地形图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2020年04期 v.35;No.137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2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龚胜生;王无为;
最近30年来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主要领域的研究论文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历史疾病地理研究为传统领域,论文最多,占80.53%;历史健康地理研究为新兴热点,论文逐年增多,占19.47%。开展中国历史疾病地理学研究的学科主要是历史学、地理学和中医学,开展中国历史健康地理学研究的学科主要是中医学、地理学和历史学。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已形成6大研究领域,即历史疫灾地理,历史传染病地理,历史药物地理,历史疗养地理,历史地方病地理,历史长寿地理。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理论体系不完善、研究队伍较分散、研究方法待集成等问题,亟需拓展研究领域、充实研究内容、加强理论研究、重视人才培养、集成先进技术、对接国家需求。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应成为历史地理学和健康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的建设。
2020年04期 v.35;No.137 108-12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8K] [下载次数:1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景纯;
清代中晚期西北史地之学发展迅速,成为"显学"。关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界基本形成内因、外因两种说法。大多数人强调外因。其实,当时西北史地之学能够成为"显学",既有偶然因素,也有时代因素,需要对相关著述的产生过程、具体内容、相互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以时代思潮和学术精神甚至"爱国情怀"等来对该现象作泛泛解释。
2020年04期 v.35;No.137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下载次数:7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嘉福;
两宋时期,出产木柴木炭的山林多为国家、寺观、官员、地主所控制。北方集中成片的煤矿主要受官方系统之外的民众控制。长江下游的芦场名义上由国家控制,实际上多由寺观、官员、地主所经营。燃料产地控制主体多元化深刻影响着燃料生产与流通。整体分析两宋燃料分布、控制与开发等复杂问题,对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传统燃料危机论"与"燃料革命论"的内在缺陷大有裨益。研究表明",传统燃料危机论"与"燃料革命论"难以成立。
2020年04期 v.35;No.137 13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元超;
<正>唐太宗昭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上,有陪葬墓200余座,封域横跨昭陵、赵镇、烟霞三个建置镇。唐代释道并盛,朝廷有在帝王陵园敕建寺观供奉陵寝的习惯,因此,昭陵封域内当年寺观并立(见图1)。对这些寺观的记载,散见于五代以降的宗教典籍、金石著作和地方史志。随着岁序推迁,大部分寺观先后废毁,目前,
2020年04期 v.35;No.137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雨雪;刘阳;
<正>1974年,韩国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影印出版了朝鲜方志《北路纪略》。全书四卷:卷1为"山川总要"和"关防",卷2为"圣迹"和"州郡志",卷3为"故实",卷4为"附录"。但该书既无序跋、著者姓氏,也没有目录、刊行版本等信息,似为一本未定稿。卷首刊载韩国学者李离和的解题,指出该书是朝鲜王朝后期编纂专门记述朝鲜东北部咸镜道(1)的历史地理状况的方志,内容广泛,
2020年04期 v.35;No.137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仁刚;
<正>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南段。其北段(自京口至望亭)地势高仰,苦于无足以确保航运的水源,故唐宋之前已在此段的地形转换点设置堰闸,以节蓄水源。堰闸设置共计四处,自北至南分别为京口、吕城、奔牛、望亭。堰闸始置年代是江南运河变迁史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厘清望亭堰闸始置年代有利于修正对江南运河堰闸修筑的历时过程的认识。
2020年04期 v.35;No.137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正>本刊2020年1-4辑封面用图为《丝路山水地图》(部分)。《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幅宽59厘米,长30.12米,约绘制于明朝后期。图幅范围东起于嘉峪关,西终于天方,录有211个地名,直观地展示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情况,反映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
2020年04期 v.35;No.13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诞生地之一。北京大学已故的侯仁之教授,最早在中国倡导这一学科,提出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他也最早投入这一学科的研究实践,做出一系列典范性研究,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创建人之一。侯仁之先生也为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人材;特别是在侯仁之先生的直接引领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大学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各个分支领域的建设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0年04期 v.35;No.13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昊林;
对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的解读离不开对"更相洄注"的解释。通过与前后时代水利史料的对比分析,认为"更相洄注"指的是地表水体的互补关系。对比黄河与汴渠水文状况,可以判断王景治河之水门乃施工于黄河而非汴渠之上。水门是分水口而非堰埭,王景利用水门与堰埭相互配合达成分洪之效。王景对贾让治河三策的中策有所借鉴,实践了贾让多张水门开渠分洪,以及引黄河水淤灌河北土地的构想。这一工程措施一直沿用到北魏,相关的水利经验甚至传承至宋代仍得到应用。
2020年04期 v.35;No.137 43-5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贾鸿源;
通过爬梳文献,对北宋东京内城里坊,尤其是左一厢与右一厢所领部分里坊的位置与范围、内中建筑名物等予以增补或重新考订,并指出目前学界东京内城里坊复原成果中的讹误。在此基础上,对北宋东京内城里坊的面积大小、坊界划分特点等进行相应总结,指出北宋东京相较于唐雍、洛二京,其里坊制度的实施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
2020年04期 v.35;No.137 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3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忠鑫;廖望;
明清州县佐杂官员在雷州半岛的布局和海防角色分为四个阶段。洪武初年,巡检与卫所互相配合,扼守海岸要地并进驻海岛;明中叶至清初,巡检的海防作用大幅削弱,或驻地内缩,或被裁撤,或从军事要塞转而进驻港埠墟市;雍正朝开始,佐杂分防被重新纳入海防体系之中,县丞扼守海岸要地,巡检恢复驻守近海岛屿;清末,为防范法国在粤西沿海扩张,调整了半岛东侧佐杂布局,并强化了西侧涠洲岛的驻守。这一发展脉络折射出雷州半岛为中心的粤西地区海防地位的变化:从明代东南沿海倭乱的尾梢,转变为清代面对越南和近代西方势力东来的前哨。
2020年04期 v.35;No.137 6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7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振国;
川陕楚边区崇山邃谷,林深箐密,历来为流移之乐谷,动乱之渊薮。如何设治抚民,稳固该区之统治秩序,是困扰清廷的一个政治心结。道光元年,由卓秉恬奏请,川陕楚三省会商,军机大臣会同吏兵二部议复,道光帝裁决,历经复杂的互动过程,最终添置砖坪、白河、城口三厅和太平一县,并定为边缺,使川陕楚边区的行政建制和人事管理过渡到新的阶段。深入考察这一建置过程及实施效果,一方面可窥清官府特殊的边区观念,移植边缺,予以创造性设计,夯实内地边缘的统治秩序;另方面可观清帝国的统治模式,建厅设治,强化人事管理,使内地边缘真正纳入中华帝国统治体系之中。
2020年04期 v.35;No.137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博;
清代西藏地方政府设置"阿里总管"(噶尔本)一职,作为阿里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其历史可追溯到1680年前后西藏地方政府派出蒙藏联军收复古格旧地之际。早期的阿里总管带有强烈的军事管制性质。18世纪上半期,准噶尔问题突出,在清朝中央的关注与决策下,阿里总管的军事力量得到强化,其权力与地位在西藏政治中举足轻重,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乱后,新组建的噶厦政府为阿里地区最高军政事务的处理确立了双长官领导体制。而1760年代以后,随着准噶尔的平定与清朝中央注意力转移,阿里总管的实权和地位逐渐下降,至清末已不复当年了。
2020年04期 v.35;No.137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5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敏玲;
清代州县佐杂官员分辖制度的发展,反映了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型,其中以广东最为典型。广州附郭南海、番禺两县佐杂辖区"捕属"既是图甲体系的上级分区,也发展成大致对应城厢内外范围的区域。居住在城厢街区并申请入籍的外来移民被笼统编排在了捕属之下,捕属成为他们的户籍标识。这一户籍标识随着城厢宗族的形成、子孙的繁衍与科考事务的进行而被频繁使用,并与南海、番禺两县的城厢社会发生了不同的互动。这种状况是佐杂分辖制度与珠江三角洲的图甲户籍形态,以及非均质性的广州城市社会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0年04期 v.35;No.137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9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赵媛;张芷宁;孙建国;
<正>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等系列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0年04期 v.35;No.137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