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宏宇;焦炎博;
<正>2019年8月10-11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古都学会主办的"中国早期都城制度问题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9年04期 v.34;No.13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常宏宇;焦炎博;
<正>2019年8月10-11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古都学会主办的"中国早期都城制度问题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9年04期 v.34;No.13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常宏宇;焦炎博;
<正>2019年8月10-11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古都学会主办的"中国早期都城制度问题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9年04期 v.34;No.13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佳琳;
宝鸡市纸坊头、竹园沟西周早期■国墓集中出土一批铸有东土族氏铭文的晚商铜器。其中,史父乙铜盉、铜豆原属之史族,活动在今滕州前掌大一带;子■(就)方鼎应原为子■(就)家族所有,其领邑"■"大致在汶水上游至泰山东麓范围内;覃父癸铜爵原属覃族所有,该族活跃于今山东章丘附近;■犬册甗所属之■族,居地应在今淄博市东南淄川区一带。此类东方异属铜器,可能是■国通过参与周初东征而获得。根据器物原属国族分布,可知周公东征从商奄到薄姑所走路线,应是由汶水而淄水,这一线路在沟通鲁北与鲁西南方面承担重要交通功能。
2019年04期 v.34;No.133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佳琳;
宝鸡市纸坊头、竹园沟西周早期■国墓集中出土一批铸有东土族氏铭文的晚商铜器。其中,史父乙铜盉、铜豆原属之史族,活动在今滕州前掌大一带;子■(就)方鼎应原为子■(就)家族所有,其领邑"■"大致在汶水上游至泰山东麓范围内;覃父癸铜爵原属覃族所有,该族活跃于今山东章丘附近;■犬册甗所属之■族,居地应在今淄博市东南淄川区一带。此类东方异属铜器,可能是■国通过参与周初东征而获得。根据器物原属国族分布,可知周公东征从商奄到薄姑所走路线,应是由汶水而淄水,这一线路在沟通鲁北与鲁西南方面承担重要交通功能。
2019年04期 v.34;No.133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佳琳;
宝鸡市纸坊头、竹园沟西周早期■国墓集中出土一批铸有东土族氏铭文的晚商铜器。其中,史父乙铜盉、铜豆原属之史族,活动在今滕州前掌大一带;子■(就)方鼎应原为子■(就)家族所有,其领邑"■"大致在汶水上游至泰山东麓范围内;覃父癸铜爵原属覃族所有,该族活跃于今山东章丘附近;■犬册甗所属之■族,居地应在今淄博市东南淄川区一带。此类东方异属铜器,可能是■国通过参与周初东征而获得。根据器物原属国族分布,可知周公东征从商奄到薄姑所走路线,应是由汶水而淄水,这一线路在沟通鲁北与鲁西南方面承担重要交通功能。
2019年04期 v.34;No.133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韩虎泰;
春秋时期列国疆域问题是春秋史甚至先秦历史政治地理等相关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先秦文献中宋国疆域地理信息进行细致而深入地发掘、梳理和排比,进而尝试按照四至方位对春秋时期宋国的疆域伸缩情形作一"逐年"复原。至春秋末年,宋国北境在今封丘、兰考、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一带同郑、卫、鲁错壤;南境到达今宿州、永城、鹿邑、柘城、淮阳一线同陈、楚接界;西境在今开封、民权、杞县、睢县、通许一带与卫、郑相邻;东境濒今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并沿泗水向南到达今徐州、萧县、睢宁一线。最后择取鲁哀公十三年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82年-前468年)为"标准年(时段)"作为横剖面绘制春秋末期宋国疆域轮廓示意图。
2019年04期 v.34;No.133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韩虎泰;
春秋时期列国疆域问题是春秋史甚至先秦历史政治地理等相关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先秦文献中宋国疆域地理信息进行细致而深入地发掘、梳理和排比,进而尝试按照四至方位对春秋时期宋国的疆域伸缩情形作一"逐年"复原。至春秋末年,宋国北境在今封丘、兰考、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一带同郑、卫、鲁错壤;南境到达今宿州、永城、鹿邑、柘城、淮阳一线同陈、楚接界;西境在今开封、民权、杞县、睢县、通许一带与卫、郑相邻;东境濒今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并沿泗水向南到达今徐州、萧县、睢宁一线。最后择取鲁哀公十三年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82年-前468年)为"标准年(时段)"作为横剖面绘制春秋末期宋国疆域轮廓示意图。
2019年04期 v.34;No.133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韩虎泰;
春秋时期列国疆域问题是春秋史甚至先秦历史政治地理等相关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先秦文献中宋国疆域地理信息进行细致而深入地发掘、梳理和排比,进而尝试按照四至方位对春秋时期宋国的疆域伸缩情形作一"逐年"复原。至春秋末年,宋国北境在今封丘、兰考、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一带同郑、卫、鲁错壤;南境到达今宿州、永城、鹿邑、柘城、淮阳一线同陈、楚接界;西境在今开封、民权、杞县、睢县、通许一带与卫、郑相邻;东境濒今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并沿泗水向南到达今徐州、萧县、睢宁一线。最后择取鲁哀公十三年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82年-前468年)为"标准年(时段)"作为横剖面绘制春秋末期宋国疆域轮廓示意图。
2019年04期 v.34;No.133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文安;
西汉和东汉王朝的流放地各以京师为中心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但两汉王朝的流放地分布有所区别。表现为西汉流放地集中在西方和南方,以西方的敦煌郡和南方的汉中郡、合浦郡最多;而东汉流放地集中在南北两个方向,以北方的朔方郡和南方的日南郡最为集中。两汉时期相同方位的流放地分布也有变化。两汉流放地的分布变化受政治中心、犯罪性质和中央控制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两汉流放刑罚一方面起到惩戒罪犯加强政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落后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2019年04期 v.34;No.133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文安;
西汉和东汉王朝的流放地各以京师为中心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但两汉王朝的流放地分布有所区别。表现为西汉流放地集中在西方和南方,以西方的敦煌郡和南方的汉中郡、合浦郡最多;而东汉流放地集中在南北两个方向,以北方的朔方郡和南方的日南郡最为集中。两汉时期相同方位的流放地分布也有变化。两汉流放地的分布变化受政治中心、犯罪性质和中央控制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两汉流放刑罚一方面起到惩戒罪犯加强政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落后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2019年04期 v.34;No.133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文安;
西汉和东汉王朝的流放地各以京师为中心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但两汉王朝的流放地分布有所区别。表现为西汉流放地集中在西方和南方,以西方的敦煌郡和南方的汉中郡、合浦郡最多;而东汉流放地集中在南北两个方向,以北方的朔方郡和南方的日南郡最为集中。两汉时期相同方位的流放地分布也有变化。两汉流放地的分布变化受政治中心、犯罪性质和中央控制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两汉流放刑罚一方面起到惩戒罪犯加强政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落后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2019年04期 v.34;No.133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义康;
唐代设置羁縻州,实行了内地与非汉地区地方行政体制的一体化,原则上羁縻州与经制州同为唐推及政令、法令的区域,只不过唐在羁縻州推及政令、法令是分层次而言的。从羁縻州的郡县属性而言,唐原则上在羁縻州与经制州中要推行其共同遵守的约束性法令;在此前提下,尽管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在施政方面,唐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从羁縻州的特殊性而言,唐又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唐在羁縻州施政,兼具"因俗而治"的特殊性与行政体制一体化的共同性。
2019年04期 v.34;No.133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下载次数:1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义康;
唐代设置羁縻州,实行了内地与非汉地区地方行政体制的一体化,原则上羁縻州与经制州同为唐推及政令、法令的区域,只不过唐在羁縻州推及政令、法令是分层次而言的。从羁縻州的郡县属性而言,唐原则上在羁縻州与经制州中要推行其共同遵守的约束性法令;在此前提下,尽管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在施政方面,唐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从羁縻州的特殊性而言,唐又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唐在羁縻州施政,兼具"因俗而治"的特殊性与行政体制一体化的共同性。
2019年04期 v.34;No.133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下载次数:1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王义康;
唐代设置羁縻州,实行了内地与非汉地区地方行政体制的一体化,原则上羁縻州与经制州同为唐推及政令、法令的区域,只不过唐在羁縻州推及政令、法令是分层次而言的。从羁縻州的郡县属性而言,唐原则上在羁縻州与经制州中要推行其共同遵守的约束性法令;在此前提下,尽管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在施政方面,唐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从羁縻州的特殊性而言,唐又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唐在羁縻州施政,兼具"因俗而治"的特殊性与行政体制一体化的共同性。
2019年04期 v.34;No.133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下载次数:1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贾鸿源;
唐代入閤礼仪制度,不仅存在施行兴废,其具体仪式空间也存在变动。就唐早中期而言,入閤所依托的常朝制度虽然时或改易,但是仪式地点为内朝的空间特征基本稳定。至唐末迁都,洛阳新出现以贞观殿为中心的前殿(正衙)入閤制度,但这一礼仪空间程式于天祐三年(906年)被取缔,转而另确立以崇勋殿为中心的内朝入閤制度。经对贞观、崇勋二殿位置之考证,可知天祐三年洛阳入閤之仪式空间,正衙、内朝殿南北贯通,但并非与宫城中轴线重合,而是处于此轴线之西侧。这对审视唐末洛阳实际政治空间格局、唐两京都城空间的对比研究等,提供了新的参考视角。
2019年04期 v.34;No.133 63-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3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贾鸿源;
唐代入閤礼仪制度,不仅存在施行兴废,其具体仪式空间也存在变动。就唐早中期而言,入閤所依托的常朝制度虽然时或改易,但是仪式地点为内朝的空间特征基本稳定。至唐末迁都,洛阳新出现以贞观殿为中心的前殿(正衙)入閤制度,但这一礼仪空间程式于天祐三年(906年)被取缔,转而另确立以崇勋殿为中心的内朝入閤制度。经对贞观、崇勋二殿位置之考证,可知天祐三年洛阳入閤之仪式空间,正衙、内朝殿南北贯通,但并非与宫城中轴线重合,而是处于此轴线之西侧。这对审视唐末洛阳实际政治空间格局、唐两京都城空间的对比研究等,提供了新的参考视角。
2019年04期 v.34;No.133 63-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3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贾鸿源;
唐代入閤礼仪制度,不仅存在施行兴废,其具体仪式空间也存在变动。就唐早中期而言,入閤所依托的常朝制度虽然时或改易,但是仪式地点为内朝的空间特征基本稳定。至唐末迁都,洛阳新出现以贞观殿为中心的前殿(正衙)入閤制度,但这一礼仪空间程式于天祐三年(906年)被取缔,转而另确立以崇勋殿为中心的内朝入閤制度。经对贞观、崇勋二殿位置之考证,可知天祐三年洛阳入閤之仪式空间,正衙、内朝殿南北贯通,但并非与宫城中轴线重合,而是处于此轴线之西侧。这对审视唐末洛阳实际政治空间格局、唐两京都城空间的对比研究等,提供了新的参考视角。
2019年04期 v.34;No.133 63-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3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程涛;
作为宋代乡村区划的"团",其渊源有二,其一为晚唐五代的土团,其二为两宋之际的团教乡兵单位,两者皆根植于南方地区的地方武力传统。步入南宋以后,为应对严峻的地方军政形势,重塑基层统治体系,宋廷大力推行保伍法,使得"团"在保伍编制中的层级地位逐渐凸显。另一方面,随着地方上土豪势力的崛起,以土豪任隅官,统领保伍也渐趋普遍。而南宋中叶后,隅官制和"团"制正是以保伍制为基础逐渐结合,形成了"隅团"这一新的乡治体系。
2019年04期 v.34;No.133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0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涛;
作为宋代乡村区划的"团",其渊源有二,其一为晚唐五代的土团,其二为两宋之际的团教乡兵单位,两者皆根植于南方地区的地方武力传统。步入南宋以后,为应对严峻的地方军政形势,重塑基层统治体系,宋廷大力推行保伍法,使得"团"在保伍编制中的层级地位逐渐凸显。另一方面,随着地方上土豪势力的崛起,以土豪任隅官,统领保伍也渐趋普遍。而南宋中叶后,隅官制和"团"制正是以保伍制为基础逐渐结合,形成了"隅团"这一新的乡治体系。
2019年04期 v.34;No.133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0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涛;
作为宋代乡村区划的"团",其渊源有二,其一为晚唐五代的土团,其二为两宋之际的团教乡兵单位,两者皆根植于南方地区的地方武力传统。步入南宋以后,为应对严峻的地方军政形势,重塑基层统治体系,宋廷大力推行保伍法,使得"团"在保伍编制中的层级地位逐渐凸显。另一方面,随着地方上土豪势力的崛起,以土豪任隅官,统领保伍也渐趋普遍。而南宋中叶后,隅官制和"团"制正是以保伍制为基础逐渐结合,形成了"隅团"这一新的乡治体系。
2019年04期 v.34;No.133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0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榕青;李坚;
学界据汪大猷《行状》《神道碑》等文献,认为南宋曾驻军平(彭)湖。其实,文献所言"造屋二百区,留屯水军"之地并非平(彭)湖。据真德秀《申状》及宋明泉州方志等记载,汪大猷驻军之地乃在泉州城东南海岸的永宁寨。南宋平(彭)湖岛虽无驻军,但因多有沿海居民侨寓,为宋王朝所实际控制。
2019年04期 v.34;No.133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4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榕青;李坚;
学界据汪大猷《行状》《神道碑》等文献,认为南宋曾驻军平(彭)湖。其实,文献所言"造屋二百区,留屯水军"之地并非平(彭)湖。据真德秀《申状》及宋明泉州方志等记载,汪大猷驻军之地乃在泉州城东南海岸的永宁寨。南宋平(彭)湖岛虽无驻军,但因多有沿海居民侨寓,为宋王朝所实际控制。
2019年04期 v.34;No.133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4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榕青;李坚;
学界据汪大猷《行状》《神道碑》等文献,认为南宋曾驻军平(彭)湖。其实,文献所言"造屋二百区,留屯水军"之地并非平(彭)湖。据真德秀《申状》及宋明泉州方志等记载,汪大猷驻军之地乃在泉州城东南海岸的永宁寨。南宋平(彭)湖岛虽无驻军,但因多有沿海居民侨寓,为宋王朝所实际控制。
2019年04期 v.34;No.133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4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丹华;
嘉靖年间,部分官绅士庶呈请在潮州府属潮阳县境内置县以弭盗安民,并控制赋税输纳通道。普宁置县后,潮阳、普宁两县的都图纷争成为新的地方矛盾,潮阳官绅从循名责实到混淆割都分图的概念,变相论述普宁的"有名无实";普宁官绅则以戍卫御暴的逻辑,论证普宁县存在的合理性,并通过完善新县政区规制使普宁县"名实相符"。在这当中,国家政区制度交织于县邑标准的不同解说、地方利益需求、新县历史文化创造、地方情感表达之中,由此展现新政区逐渐融入地方社会并渐趋"坐实"的过程。
2019年04期 v.34;No.133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9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丹华;
嘉靖年间,部分官绅士庶呈请在潮州府属潮阳县境内置县以弭盗安民,并控制赋税输纳通道。普宁置县后,潮阳、普宁两县的都图纷争成为新的地方矛盾,潮阳官绅从循名责实到混淆割都分图的概念,变相论述普宁的"有名无实";普宁官绅则以戍卫御暴的逻辑,论证普宁县存在的合理性,并通过完善新县政区规制使普宁县"名实相符"。在这当中,国家政区制度交织于县邑标准的不同解说、地方利益需求、新县历史文化创造、地方情感表达之中,由此展现新政区逐渐融入地方社会并渐趋"坐实"的过程。
2019年04期 v.34;No.133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9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丹华;
嘉靖年间,部分官绅士庶呈请在潮州府属潮阳县境内置县以弭盗安民,并控制赋税输纳通道。普宁置县后,潮阳、普宁两县的都图纷争成为新的地方矛盾,潮阳官绅从循名责实到混淆割都分图的概念,变相论述普宁的"有名无实";普宁官绅则以戍卫御暴的逻辑,论证普宁县存在的合理性,并通过完善新县政区规制使普宁县"名实相符"。在这当中,国家政区制度交织于县邑标准的不同解说、地方利益需求、新县历史文化创造、地方情感表达之中,由此展现新政区逐渐融入地方社会并渐趋"坐实"的过程。
2019年04期 v.34;No.133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9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超;
越南后黎朝初期的五道划分,在空间结构上形成都城居于中,诸道分布四周外围的态势,形成较为简单的"中心—边缘"圈层结构。随着后黎朝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政治层级和组织结构日趋完备,形成了"中心—京路—藩路"的圈层体系。不论是政治上,还是地理,圈层结构形态更加明朗。越南自立政权从李公蕴迁都升龙城,到后黎朝京路与藩路格局的形成,真正实现了"宅天地之中"的目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的制度文化思想贯穿其中。在宗藩关系视阈下,作为藩属国的越南自立政权处于华夏政权统治圈层的最外层,而对于越南自立政权而言,其自身的内部圈层既有模仿中国行政制度的相似性,又有其自身政治、地理所决定的特殊性。
2019年04期 v.34;No.133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1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魏超;
越南后黎朝初期的五道划分,在空间结构上形成都城居于中,诸道分布四周外围的态势,形成较为简单的"中心—边缘"圈层结构。随着后黎朝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政治层级和组织结构日趋完备,形成了"中心—京路—藩路"的圈层体系。不论是政治上,还是地理,圈层结构形态更加明朗。越南自立政权从李公蕴迁都升龙城,到后黎朝京路与藩路格局的形成,真正实现了"宅天地之中"的目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的制度文化思想贯穿其中。在宗藩关系视阈下,作为藩属国的越南自立政权处于华夏政权统治圈层的最外层,而对于越南自立政权而言,其自身的内部圈层既有模仿中国行政制度的相似性,又有其自身政治、地理所决定的特殊性。
2019年04期 v.34;No.133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1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魏超;
越南后黎朝初期的五道划分,在空间结构上形成都城居于中,诸道分布四周外围的态势,形成较为简单的"中心—边缘"圈层结构。随着后黎朝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政治层级和组织结构日趋完备,形成了"中心—京路—藩路"的圈层体系。不论是政治上,还是地理,圈层结构形态更加明朗。越南自立政权从李公蕴迁都升龙城,到后黎朝京路与藩路格局的形成,真正实现了"宅天地之中"的目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的制度文化思想贯穿其中。在宗藩关系视阈下,作为藩属国的越南自立政权处于华夏政权统治圈层的最外层,而对于越南自立政权而言,其自身的内部圈层既有模仿中国行政制度的相似性,又有其自身政治、地理所决定的特殊性。
2019年04期 v.34;No.133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1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正>为了促进和深化中国区域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本刊拟自2020年始尝试创办"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专栏。专栏首先关注的是中国"西南"区域和"西北"区域,尤其欢迎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联系的稿件。投给该专栏的稿件,请在正文前另页注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专栏稿"字样。被
2019年04期 v.34;No.133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正>为了促进和深化中国区域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本刊拟自2020年始尝试创办"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专栏。专栏首先关注的是中国"西南"区域和"西北"区域,尤其欢迎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联系的稿件。投给该专栏的稿件,请在正文前另页注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专栏稿"字样。被
2019年04期 v.34;No.133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正>为了促进和深化中国区域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本刊拟自2020年始尝试创办"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专栏。专栏首先关注的是中国"西南"区域和"西北"区域,尤其欢迎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联系的稿件。投给该专栏的稿件,请在正文前另页注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专栏稿"字样。被
2019年04期 v.34;No.133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崧杰;
15世纪初,朝鲜王朝动用国家力量将边界拓展至图们江南岸,他们在招抚周边女真部落的同时大规模向该地区移民。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耗费过重,朝鲜的国力不敷应对,并逐渐失去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下,朝鲜边民不得不跨越国界,成为生态移民,并在经济上依附于崛起后的建州女真。清朝建立后,由于女真部落迁离图们江北岸,失去了贸易伙伴的朝鲜边民在跨界活动中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
2019年04期 v.34;No.133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8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崧杰;
15世纪初,朝鲜王朝动用国家力量将边界拓展至图们江南岸,他们在招抚周边女真部落的同时大规模向该地区移民。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耗费过重,朝鲜的国力不敷应对,并逐渐失去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下,朝鲜边民不得不跨越国界,成为生态移民,并在经济上依附于崛起后的建州女真。清朝建立后,由于女真部落迁离图们江北岸,失去了贸易伙伴的朝鲜边民在跨界活动中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
2019年04期 v.34;No.133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8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崧杰;
15世纪初,朝鲜王朝动用国家力量将边界拓展至图们江南岸,他们在招抚周边女真部落的同时大规模向该地区移民。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耗费过重,朝鲜的国力不敷应对,并逐渐失去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下,朝鲜边民不得不跨越国界,成为生态移民,并在经济上依附于崛起后的建州女真。清朝建立后,由于女真部落迁离图们江北岸,失去了贸易伙伴的朝鲜边民在跨界活动中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
2019年04期 v.34;No.133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8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鹏;李军;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的驿道和铺道信息以及《中国省别全志·直隶省》中的水路运道信息,考察19世纪京津冀地区的水陆交通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钦定户部则例》中的运输成本信息与"清代粮价数据库"和《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两套粮价数据资料,分析19世纪京津冀地区的粮食运输成本与贸易线路。分析结果显示:第一,19世纪的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第二,在传统交通技术水平下,水路交通条件是制约中程(府间)粮食贸易的主要因素,且直接影响了19世纪京津冀地区的粮食贸易线路。
2019年04期 v.34;No.133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2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胡鹏;李军;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的驿道和铺道信息以及《中国省别全志·直隶省》中的水路运道信息,考察19世纪京津冀地区的水陆交通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钦定户部则例》中的运输成本信息与"清代粮价数据库"和《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两套粮价数据资料,分析19世纪京津冀地区的粮食运输成本与贸易线路。分析结果显示:第一,19世纪的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第二,在传统交通技术水平下,水路交通条件是制约中程(府间)粮食贸易的主要因素,且直接影响了19世纪京津冀地区的粮食贸易线路。
2019年04期 v.34;No.133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2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胡鹏;李军;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的驿道和铺道信息以及《中国省别全志·直隶省》中的水路运道信息,考察19世纪京津冀地区的水陆交通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钦定户部则例》中的运输成本信息与"清代粮价数据库"和《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两套粮价数据资料,分析19世纪京津冀地区的粮食运输成本与贸易线路。分析结果显示:第一,19世纪的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第二,在传统交通技术水平下,水路交通条件是制约中程(府间)粮食贸易的主要因素,且直接影响了19世纪京津冀地区的粮食贸易线路。
2019年04期 v.34;No.133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2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岩;
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前已经在治理黄河问题上有所谋划和举措。国民政府介入治黄的背景与其导淮政策密不可分。国民政府在黄河与淮河治理次序上先后经历了"淮黄同治"与"先淮后黄",而后迫于各方压力又不得不对"先淮后黄"的政策做出修正。国民政府介入治黄是宣示其对于孙中山政治遗愿的继承,也是彰显其政权合法性的一种标志,一定意义上还是整合黄河流域各军阀势力的一个恰当借口。黄河对淮河的影响关系也使得国民政府在导淮的同时不得不顾及治黄。国民政府各部会介入治黄,则怀有政治企图或有所束缚。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国民政府在治黄问题上表现目标不一,政令多变,协调乏力,效果不彰。国民政府初步介入治黄的表现与特点,预示日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亦难有作为。
2019年04期 v.34;No.133 12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8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岩;
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前已经在治理黄河问题上有所谋划和举措。国民政府介入治黄的背景与其导淮政策密不可分。国民政府在黄河与淮河治理次序上先后经历了"淮黄同治"与"先淮后黄",而后迫于各方压力又不得不对"先淮后黄"的政策做出修正。国民政府介入治黄是宣示其对于孙中山政治遗愿的继承,也是彰显其政权合法性的一种标志,一定意义上还是整合黄河流域各军阀势力的一个恰当借口。黄河对淮河的影响关系也使得国民政府在导淮的同时不得不顾及治黄。国民政府各部会介入治黄,则怀有政治企图或有所束缚。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国民政府在治黄问题上表现目标不一,政令多变,协调乏力,效果不彰。国民政府初步介入治黄的表现与特点,预示日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亦难有作为。
2019年04期 v.34;No.133 12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8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岩;
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前已经在治理黄河问题上有所谋划和举措。国民政府介入治黄的背景与其导淮政策密不可分。国民政府在黄河与淮河治理次序上先后经历了"淮黄同治"与"先淮后黄",而后迫于各方压力又不得不对"先淮后黄"的政策做出修正。国民政府介入治黄是宣示其对于孙中山政治遗愿的继承,也是彰显其政权合法性的一种标志,一定意义上还是整合黄河流域各军阀势力的一个恰当借口。黄河对淮河的影响关系也使得国民政府在导淮的同时不得不顾及治黄。国民政府各部会介入治黄,则怀有政治企图或有所束缚。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国民政府在治黄问题上表现目标不一,政令多变,协调乏力,效果不彰。国民政府初步介入治黄的表现与特点,预示日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亦难有作为。
2019年04期 v.34;No.133 12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8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吴艾妮;
湘粤古道是南岭走廊路程最短的过岭通道,由几条南北纵向的路线为主干,并以几条东西横向的路线联通,构成一个水、陆混合的完整路网体系,以郴州—宜章—乐昌为主线,其他为次,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先秦时期处在民间自发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明确的路线。秦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对岭南行政管理的政治需要,湘粤古道作为沟通南岭南北最便捷的官道得以正式确立。六朝至唐宋时期,政治、经济中心逐渐东移,湘粤古道的作用有所降低,部分路线进行了调整。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湘粤古道的货运功能得以急剧扩张,除原有的路线进行整修扩建外,还新辟了不少路线,相互之间的联接也更加完善,最终形成了定型的路网体系。
2019年04期 v.34;No.133 14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0K] [下载次数:10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吴艾妮;
湘粤古道是南岭走廊路程最短的过岭通道,由几条南北纵向的路线为主干,并以几条东西横向的路线联通,构成一个水、陆混合的完整路网体系,以郴州—宜章—乐昌为主线,其他为次,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先秦时期处在民间自发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明确的路线。秦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对岭南行政管理的政治需要,湘粤古道作为沟通南岭南北最便捷的官道得以正式确立。六朝至唐宋时期,政治、经济中心逐渐东移,湘粤古道的作用有所降低,部分路线进行了调整。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湘粤古道的货运功能得以急剧扩张,除原有的路线进行整修扩建外,还新辟了不少路线,相互之间的联接也更加完善,最终形成了定型的路网体系。
2019年04期 v.34;No.133 14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0K] [下载次数:10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吴艾妮;
湘粤古道是南岭走廊路程最短的过岭通道,由几条南北纵向的路线为主干,并以几条东西横向的路线联通,构成一个水、陆混合的完整路网体系,以郴州—宜章—乐昌为主线,其他为次,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先秦时期处在民间自发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明确的路线。秦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对岭南行政管理的政治需要,湘粤古道作为沟通南岭南北最便捷的官道得以正式确立。六朝至唐宋时期,政治、经济中心逐渐东移,湘粤古道的作用有所降低,部分路线进行了调整。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湘粤古道的货运功能得以急剧扩张,除原有的路线进行整修扩建外,还新辟了不少路线,相互之间的联接也更加完善,最终形成了定型的路网体系。
2019年04期 v.34;No.133 14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0K] [下载次数:10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潘威;陈瑶;刘诗古;
<正>"水"之于中国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以"水"为视角观察中国历史,能获得怎样的认识?2019年7月16-17日,来自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
2019年04期 v.34;No.133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威;陈瑶;刘诗古;
<正>"水"之于中国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以"水"为视角观察中国历史,能获得怎样的认识?2019年7月16-17日,来自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
2019年04期 v.34;No.133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威;陈瑶;刘诗古;
<正>"水"之于中国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以"水"为视角观察中国历史,能获得怎样的认识?2019年7月16-17日,来自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
2019年04期 v.34;No.133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