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报道

    田毅;

    <正>2014年11月7~9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太原师范学院承办,山西省地理学会协办的"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兰州寒区与旱区环境

    2015年04期 v.30;No.11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首届“西南史地高峰论坛”暨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贵阳召开

    杨斌;罗权;

    <正>2015年9月19~2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地理学会、贵州师范大学主办,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西南史地高峰论坛"暨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位于林城贵阳的贵州师范大学校园内召开。来自国内各高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到会,提交论文50余篇,围绕"西南历史地理"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2015年04期 v.30;No.11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报道

    田毅;

    <正>2014年11月7~9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太原师范学院承办,山西省地理学会协办的"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兰州寒区与旱区环境

    2015年04期 v.30;No.11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首届“西南史地高峰论坛”暨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贵阳召开

    杨斌;罗权;

    <正>2015年9月19~2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地理学会、贵州师范大学主办,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西南史地高峰论坛"暨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位于林城贵阳的贵州师范大学校园内召开。来自国内各高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到会,提交论文50余篇,围绕"西南历史地理"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2015年04期 v.30;No.11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湖泊名称到聚落名称——“成都”的由来与含义探索

    周宏伟;

    "成都"名称的含义解释一直颇为棘手。尽管自宋以来,关于成都名称的解释已不下十种,但没有一种解释能够令人信服。由于早期蜀地与中原及其以东地区的文化有着异乎寻常的联系,且古蜀人的语言"颇与华同",成都一词当就是古夏(汉)语。成都名称约在古蜀国开明王朝晚期(战国晚期)出现,其时"成"的读音可能为端纽耕韵,"都"的读音可能为端纽鱼韵。汉代西南地区的"×都"地名,是附近存在湖泊水体的标示。成都即得名于附近的"滇池",滇池、成都二名上古读音近同。作为聚落名称的成都,是水体名称滇池的转化。滇池就是"天池"的意思。滇池、成都名称最早的文字书写者,是战国晚期楚威王时进入古蜀国的楚人。成都一名由来与含义的破解,对于古代成都平原自然环境、西南地区民族历史的新认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持。

    2015年04期 v.30;No.117 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8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湖泊名称到聚落名称——“成都”的由来与含义探索

    周宏伟;

    "成都"名称的含义解释一直颇为棘手。尽管自宋以来,关于成都名称的解释已不下十种,但没有一种解释能够令人信服。由于早期蜀地与中原及其以东地区的文化有着异乎寻常的联系,且古蜀人的语言"颇与华同",成都一词当就是古夏(汉)语。成都名称约在古蜀国开明王朝晚期(战国晚期)出现,其时"成"的读音可能为端纽耕韵,"都"的读音可能为端纽鱼韵。汉代西南地区的"×都"地名,是附近存在湖泊水体的标示。成都即得名于附近的"滇池",滇池、成都二名上古读音近同。作为聚落名称的成都,是水体名称滇池的转化。滇池就是"天池"的意思。滇池、成都名称最早的文字书写者,是战国晚期楚威王时进入古蜀国的楚人。成都一名由来与含义的破解,对于古代成都平原自然环境、西南地区民族历史的新认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持。

    2015年04期 v.30;No.117 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8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苏北捍海堰与“范公堤”考异

    鲍俊林;高抒;

    "范公堤"是历史上江苏海岸开发与人类适应的重要标志,史籍中对其记载丰富而复杂。通过梳理、分析文献等研究表明,"范公堤"指代对象存在不断泛用现象,并非只是淮南堤堰的统称。尽管"范公堤"在淮南仍是历史共识,但与淮北堤堰也可能被泛称为"范公堤"不矛盾。利用文献比较、空间复原分析,考证了明后期淮北莞渎场捍海堰与安东县古淮堤的大致线路与分布,因与淮南"范公堤"邻近、功用相同,它们也被泛称为"范公堤",而非文献错记。

    2015年04期 v.30;No.117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苏北捍海堰与“范公堤”考异

    鲍俊林;高抒;

    "范公堤"是历史上江苏海岸开发与人类适应的重要标志,史籍中对其记载丰富而复杂。通过梳理、分析文献等研究表明,"范公堤"指代对象存在不断泛用现象,并非只是淮南堤堰的统称。尽管"范公堤"在淮南仍是历史共识,但与淮北堤堰也可能被泛称为"范公堤"不矛盾。利用文献比较、空间复原分析,考证了明后期淮北莞渎场捍海堰与安东县古淮堤的大致线路与分布,因与淮南"范公堤"邻近、功用相同,它们也被泛称为"范公堤",而非文献错记。

    2015年04期 v.30;No.117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近200年PDO对晋北地区径流量丰枯变化影响研究

    刘欢;潘威;

    本文利用1799-1999年的汾河、永定河径流量序列以及PDO序列,采用交叉小波分析法,初步分析了PDO与晋北地区径流量丰枯变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DO对晋北径流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多年尺度上,晋北地区径流量与PDO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即在PDO暖相位时,径流量减少;反之,PDO冷相位时,径流量增大,而且在研究时段内这种反相关关系占主导地位。PDO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强度和位置,从而对晋北地区径流量产生影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温度也通过蒸发量对径流量产生影响。

    2015年04期 v.30;No.117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近200年PDO对晋北地区径流量丰枯变化影响研究

    刘欢;潘威;

    本文利用1799-1999年的汾河、永定河径流量序列以及PDO序列,采用交叉小波分析法,初步分析了PDO与晋北地区径流量丰枯变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DO对晋北径流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多年尺度上,晋北地区径流量与PDO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即在PDO暖相位时,径流量减少;反之,PDO冷相位时,径流量增大,而且在研究时段内这种反相关关系占主导地位。PDO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强度和位置,从而对晋北地区径流量产生影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温度也通过蒸发量对径流量产生影响。

    2015年04期 v.30;No.117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渭河滩地垦殖与河道移徙——基于长安县马厂地的考察

    史红帅;

    历史时期渭河河道移徙是关中区域环境变迁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长安县境渭河的摆动与汉长安城基址、汉唐渭桥遗存关系密切,对沿岸村落、农田、滩地等多有影响。本文基于大量清代题本、奏折档案,结合方志、舆图资料,以清代长安县北乡高庙村、席王村、东席村、西席村、中席村、师家道口村、唐家村等周边马厂地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其招垦缘起与发展、分布与规模、会勘类型与流程、滩地类型与土壤特质等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渭河滩地冲淤的时间特征、村落、滩地与河道的空间关系、河道"南迁"与"北徙"的变迁过程,指出渭河主河道迟至乾隆、嘉庆时期,仍然距现今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渭桥遗址埋藏区较近;渭河北移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完成的,并不存在由于某一次或某一年渭河涨溢而引发河道"大规模北移"的现象;长安县境渭河河道总体上呈现出"北趋"的大势,但在这一过程中,"南迁"也是河道移徙的重要特征之一。

    2015年04期 v.30;No.117 3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渭河滩地垦殖与河道移徙——基于长安县马厂地的考察

    史红帅;

    历史时期渭河河道移徙是关中区域环境变迁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长安县境渭河的摆动与汉长安城基址、汉唐渭桥遗存关系密切,对沿岸村落、农田、滩地等多有影响。本文基于大量清代题本、奏折档案,结合方志、舆图资料,以清代长安县北乡高庙村、席王村、东席村、西席村、中席村、师家道口村、唐家村等周边马厂地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其招垦缘起与发展、分布与规模、会勘类型与流程、滩地类型与土壤特质等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渭河滩地冲淤的时间特征、村落、滩地与河道的空间关系、河道"南迁"与"北徙"的变迁过程,指出渭河主河道迟至乾隆、嘉庆时期,仍然距现今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渭桥遗址埋藏区较近;渭河北移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完成的,并不存在由于某一次或某一年渭河涨溢而引发河道"大规模北移"的现象;长安县境渭河河道总体上呈现出"北趋"的大势,但在这一过程中,"南迁"也是河道移徙的重要特征之一。

    2015年04期 v.30;No.117 3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传统水利社会的困境与出路——以民国沅江廖堡地区河道治理之争为例

    刘志刚;陈先初;

    民国年间,"易淤易潮"的河湖环境与堤垸位置差异使湖南沅江廖堡地区就河道治理问题形成了建闸与浚河两派对抗力量。在双方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讼中,该区域水利关系所处的动荡局面恰好彰显出中国传统水利社会的内在困境,即传统社会机制有限的调解能力与生态环境持续性衰败之间的矛盾。面对生态变迁的巨大压力,民国政府几经竭蹶,最终借助水利科技实现了这一区域河道治理的近代化变革,使其水利关系得以成功重构,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这一过程昭示出传统社会水利治理的近代化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对当下的社会改革也不无启发意义。

    2015年04期 v.30;No.117 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传统水利社会的困境与出路——以民国沅江廖堡地区河道治理之争为例

    刘志刚;陈先初;

    民国年间,"易淤易潮"的河湖环境与堤垸位置差异使湖南沅江廖堡地区就河道治理问题形成了建闸与浚河两派对抗力量。在双方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讼中,该区域水利关系所处的动荡局面恰好彰显出中国传统水利社会的内在困境,即传统社会机制有限的调解能力与生态环境持续性衰败之间的矛盾。面对生态变迁的巨大压力,民国政府几经竭蹶,最终借助水利科技实现了这一区域河道治理的近代化变革,使其水利关系得以成功重构,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这一过程昭示出传统社会水利治理的近代化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对当下的社会改革也不无启发意义。

    2015年04期 v.30;No.117 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宋代的常州——城市形态与科举的地理阐释

    潘晟;

    两宋时期,常州科第极为发达。宋人往往将之与州城内的后河相联系,从地理术数的角度给予解释。这种科第与地理术数相关联的解释分4个阶段逐渐被塑造出来,分别为:缘起于庆历三年李余庆"开河"的相关言论;崇宁初年知州朱彦疏浚河道,邹浩撰文确立关联性;淳熙十四年知州林祖洽修浚河道,陆游、邹补之进一步阐发;咸淳三年史能之修浚河道,王应麟撰文力图超越地理术数的范畴,以更符合一般的儒家理性。后河与常州科举兴衰的关联性解释,在实质上是主持修浚河道的官吏,为平衡各方利益之冲突,借来动员地方的有效信仰资源。

    2015年04期 v.30;No.117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下载次数:1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宋代的常州——城市形态与科举的地理阐释

    潘晟;

    两宋时期,常州科第极为发达。宋人往往将之与州城内的后河相联系,从地理术数的角度给予解释。这种科第与地理术数相关联的解释分4个阶段逐渐被塑造出来,分别为:缘起于庆历三年李余庆"开河"的相关言论;崇宁初年知州朱彦疏浚河道,邹浩撰文确立关联性;淳熙十四年知州林祖洽修浚河道,陆游、邹补之进一步阐发;咸淳三年史能之修浚河道,王应麟撰文力图超越地理术数的范畴,以更符合一般的儒家理性。后河与常州科举兴衰的关联性解释,在实质上是主持修浚河道的官吏,为平衡各方利益之冲突,借来动员地方的有效信仰资源。

    2015年04期 v.30;No.117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下载次数:1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浙江省垣城厢图》考

    钟翀;陈吉;

    《浙江省垣城厢图》是新近公开的一种近代城市地图,也是迄今有关杭州的最为详细的城市古旧地图。该图测绘之精确、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地图史上亦属罕见,因此成为城市史地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地图资料。本文在详细考察地物表现与测绘技术、成图年代、绘制者与刊印者等有关该图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尝试从历史地图学的角度,对该图在杭州与我国近代城市地图史上的定位及其在城市历史形态学上的研究价值予以初步的探讨与评价。

    2015年04期 v.30;No.117 8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4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浙江省垣城厢图》考

    钟翀;陈吉;

    《浙江省垣城厢图》是新近公开的一种近代城市地图,也是迄今有关杭州的最为详细的城市古旧地图。该图测绘之精确、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地图史上亦属罕见,因此成为城市史地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地图资料。本文在详细考察地物表现与测绘技术、成图年代、绘制者与刊印者等有关该图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尝试从历史地图学的角度,对该图在杭州与我国近代城市地图史上的定位及其在城市历史形态学上的研究价值予以初步的探讨与评价。

    2015年04期 v.30;No.117 8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4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顾颉刚先生与现代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

    景凯旋;

    晚清以来,随着地图测绘、印刷技术以及历史研究的进步,学者们编绘了多种中国历史地图集。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些新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数量已不下二三十种,但在质量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顾颉刚先生十分注重历史地图,1930年代组织禹贡学会,欲借团体之力编绘精确、详备的历史地图。受抗日战争影响,这一计划虽未能实现,但在历史地图底本、绘制方法、地名考证等方面做出诸多有益的贡献。1955年,他与章巽先生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是我国第一本综合类历史地图集,虽与其早期计划相差甚远,但在内容、编辑方法、技巧方面创建颇多,对之后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影响深远。

    2015年04期 v.30;No.117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顾颉刚先生与现代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

    景凯旋;

    晚清以来,随着地图测绘、印刷技术以及历史研究的进步,学者们编绘了多种中国历史地图集。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些新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数量已不下二三十种,但在质量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顾颉刚先生十分注重历史地图,1930年代组织禹贡学会,欲借团体之力编绘精确、详备的历史地图。受抗日战争影响,这一计划虽未能实现,但在历史地图底本、绘制方法、地名考证等方面做出诸多有益的贡献。1955年,他与章巽先生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是我国第一本综合类历史地图集,虽与其早期计划相差甚远,但在内容、编辑方法、技巧方面创建颇多,对之后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影响深远。

    2015年04期 v.30;No.117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秦代南郡“阴”地考

    郭涛;

    出土文献所见秦代南郡众多"阴"地,或以国为名,或以地理方位命名。其中,周家台秦简之"路阴"与岳麓秦简之"阴娶(聚)"相距不远,是楚灭阴国所设"阴路"之遗留,北大简"阴城"与"阴娶"无涉。白起拔郢后秦对故楚地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较大调整。孱陵属秦南郡的事实也提醒我们重新认识南郡南部边界的形成。

    2015年04期 v.30;No.117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秦代南郡“阴”地考

    郭涛;

    出土文献所见秦代南郡众多"阴"地,或以国为名,或以地理方位命名。其中,周家台秦简之"路阴"与岳麓秦简之"阴娶(聚)"相距不远,是楚灭阴国所设"阴路"之遗留,北大简"阴城"与"阴娶"无涉。白起拔郢后秦对故楚地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较大调整。孱陵属秦南郡的事实也提醒我们重新认识南郡南部边界的形成。

    2015年04期 v.30;No.117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武则天设置北都时间及其背景考辨

    齐子通;

    关于武则天设置北都的时间,存在天授元年(690年)和长寿元年(692年)两种不同的记载,长期悬而未决。从两种记载详略、史书书写与史源、武周革命过程、"并州长史"称谓变化多方面考证,长寿元年的记载相对较为准确。武则天以太原为北都,其最初始原因并非武则天的家乡情节,或出于加强河东防御的目的,而是打破"关中本位",弱化长安之后的陪都替代,以之充当武周的陪都。北都恰恰在神都洛阳正北方向,地位在长安之上。太原与长安地位升降的根本动力,当源于以神都洛阳为中心展开的空间布局。

    2015年04期 v.30;No.117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武则天设置北都时间及其背景考辨

    齐子通;

    关于武则天设置北都的时间,存在天授元年(690年)和长寿元年(692年)两种不同的记载,长期悬而未决。从两种记载详略、史书书写与史源、武周革命过程、"并州长史"称谓变化多方面考证,长寿元年的记载相对较为准确。武则天以太原为北都,其最初始原因并非武则天的家乡情节,或出于加强河东防御的目的,而是打破"关中本位",弱化长安之后的陪都替代,以之充当武周的陪都。北都恰恰在神都洛阳正北方向,地位在长安之上。太原与长安地位升降的根本动力,当源于以神都洛阳为中心展开的空间布局。

    2015年04期 v.30;No.117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十六国北朝时期统万城附近活动的民族

    吴洪琳;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统万城地处纵横交错的交通要道上,北上可以进入蒙古草原,往东即是当时北方的一个政治中心平城,往西、南可以进入河西走廊,南下可以到达长安,因此,无论是南来北往,还是西去东徙的民族不断汇聚于此,在十六国北朝时期统万城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具体而言,南下的主要是与匈奴有关的各种杂胡、丁零(敕勒、高车)、柔然,西南方向来的有氐、羌民族,来自东北的民族有鲜卑与乌桓,还有来自西域及中亚地区的胡人。

    2015年04期 v.30;No.117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十六国北朝时期统万城附近活动的民族

    吴洪琳;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统万城地处纵横交错的交通要道上,北上可以进入蒙古草原,往东即是当时北方的一个政治中心平城,往西、南可以进入河西走廊,南下可以到达长安,因此,无论是南来北往,还是西去东徙的民族不断汇聚于此,在十六国北朝时期统万城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具体而言,南下的主要是与匈奴有关的各种杂胡、丁零(敕勒、高车)、柔然,西南方向来的有氐、羌民族,来自东北的民族有鲜卑与乌桓,还有来自西域及中亚地区的胡人。

    2015年04期 v.30;No.117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形制及其成因

    熊梅;

    在文献考证和遗迹调查的基础上,对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形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进而探寻影响川西民居演变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可分为石室、板屋、土屋和帐房四类。在建筑材料、民居选址和民居形态上,川西高原的民居显著地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出于生产生活的便利和在动荡社会环境中自保的需要,藏羌民居的防御形式和内部功能日渐趋同;不同社会文化力量,尤其表现为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藏、羌、彝族民居逐渐渲染上个性的色彩,打上民族的烙印;最后,建筑形制自身的演变也会促使川西民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015年04期 v.30;No.117 12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形制及其成因

    熊梅;

    在文献考证和遗迹调查的基础上,对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形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进而探寻影响川西民居演变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可分为石室、板屋、土屋和帐房四类。在建筑材料、民居选址和民居形态上,川西高原的民居显著地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出于生产生活的便利和在动荡社会环境中自保的需要,藏羌民居的防御形式和内部功能日渐趋同;不同社会文化力量,尤其表现为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藏、羌、彝族民居逐渐渲染上个性的色彩,打上民族的烙印;最后,建筑形制自身的演变也会促使川西民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015年04期 v.30;No.117 12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地名文化与边疆移民社会形态——以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为核心

    阎东凯;

    伴随着清至民国时期移民垦殖活动,天山北麓地区形成了大量汉语地名,其命名方法与结构上极具地域特征,蕴含着诸多的区域历史和文化的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汉语地名的类型特点和命名规律,探究区域内地名文化的形成与该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认识到,从清中期直到民国末期,天山北麓地区的移民以祖籍地地缘关系进行组合,合作开垦、共同防卫,区域经济以农业种植经济为主,经济形式单一,社会文化水平落后,反映出该区域具有移民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和边疆特性,长期处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过渡形态中。

    2015年04期 v.30;No.117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地名文化与边疆移民社会形态——以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区为核心

    阎东凯;

    伴随着清至民国时期移民垦殖活动,天山北麓地区形成了大量汉语地名,其命名方法与结构上极具地域特征,蕴含着诸多的区域历史和文化的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汉语地名的类型特点和命名规律,探究区域内地名文化的形成与该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认识到,从清中期直到民国末期,天山北麓地区的移民以祖籍地地缘关系进行组合,合作开垦、共同防卫,区域经济以农业种植经济为主,经济形式单一,社会文化水平落后,反映出该区域具有移民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和边疆特性,长期处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过渡形态中。

    2015年04期 v.30;No.117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民国时期广西非汉族群的户籍管理与人口统计研究

    龙小峰;

    历史时期民族人口的数量与户籍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官方如何认知民族并计算与管理户口,会使民族人口的数量产生较大的差异。本文将以广西为例,从户籍管理的角度,去探讨为何民国时期广西被统计为民族人口的数据如此之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多少民族人口被统计为汉族户籍人口。

    2015年04期 v.30;No.117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民国时期广西非汉族群的户籍管理与人口统计研究

    龙小峰;

    历史时期民族人口的数量与户籍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官方如何认知民族并计算与管理户口,会使民族人口的数量产生较大的差异。本文将以广西为例,从户籍管理的角度,去探讨为何民国时期广西被统计为民族人口的数据如此之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多少民族人口被统计为汉族户籍人口。

    2015年04期 v.30;No.117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简介

    罗凯;

    <正>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是四川大学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该所自2006年成立以来,秉承百年名校史地研究传统,汲取巴蜀文化精华,在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缪钺、任乃强等国学大师史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四川大学已有专门的历史地理学研究队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四川大学开始历史地理学专

    2015年04期 v.30;No.117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简介

    罗凯;

    <正>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是四川大学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该所自2006年成立以来,秉承百年名校史地研究传统,汲取巴蜀文化精华,在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缪钺、任乃强等国学大师史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四川大学已有专门的历史地理学研究队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四川大学开始历史地理学专

    2015年04期 v.30;No.117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