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凯;李闻杰;
<正>9月19-22日,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四川省历史地理专委会等多家单位协办的"历史地理学的继承与创新暨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历代治理研究——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蓉城圆满举行。来自国内外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盛会。9月19日晚上,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学会会长、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鲍曙明应邀为大会作了题为《历史地理研究新视野:空间历史研究》的专场报告,为年会成功预热。在9月20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杨桂山、四川大学常务副书记罗中枢、中国地理学会
2015年03期 v.30;No.11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凯;李闻杰;
<正>9月19-22日,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四川省历史地理专委会等多家单位协办的"历史地理学的继承与创新暨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历代治理研究——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蓉城圆满举行。来自国内外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盛会。9月19日晚上,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学会会长、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鲍曙明应邀为大会作了题为《历史地理研究新视野:空间历史研究》的专场报告,为年会成功预热。在9月20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杨桂山、四川大学常务副书记罗中枢、中国地理学会
2015年03期 v.30;No.11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莉;安玲;
水资源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本文选取新疆天山北麓的头屯河与三屯河为研究对象,深入讨论河流变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揭示,近300年来新疆头屯河与三屯河水系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本相互独立的三屯河水系与头屯河水系,由于三屯河东支汇入头屯河,而使汇流后的头屯河河道向东北延长,汇入乌鲁木齐河,继而汇注形成较大的白家海子终点湖;20世纪中期以来,头屯河与三屯河流程缩短,不能与乌鲁木齐河汇流注入白家海子,两河再次相互独立。其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头屯河与三屯河的水文变迁事件与同一时间天山北麓的其他河流、湖泊变迁特征具有一致性。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过去300年间,头屯河与三屯河流域两次大的水文变迁事件都是在区域气候处于相对少雨期发生的,水文变化更多地是对区域人文因素变化的响应。
2015年03期 v.30;No.116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莉;安玲;
水资源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本文选取新疆天山北麓的头屯河与三屯河为研究对象,深入讨论河流变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揭示,近300年来新疆头屯河与三屯河水系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本相互独立的三屯河水系与头屯河水系,由于三屯河东支汇入头屯河,而使汇流后的头屯河河道向东北延长,汇入乌鲁木齐河,继而汇注形成较大的白家海子终点湖;20世纪中期以来,头屯河与三屯河流程缩短,不能与乌鲁木齐河汇流注入白家海子,两河再次相互独立。其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头屯河与三屯河的水文变迁事件与同一时间天山北麓的其他河流、湖泊变迁特征具有一致性。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过去300年间,头屯河与三屯河流域两次大的水文变迁事件都是在区域气候处于相对少雨期发生的,水文变化更多地是对区域人文因素变化的响应。
2015年03期 v.30;No.116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晓伟;龚胜生;
清代江南地区至少有145年发生过疫灾,疫灾频度约54.10%;康熙、乾隆、光绪三朝为疫灾群发期,集中了整个清朝57.20%的疫灾年份;夏秋季节是疫灾的多发季节,约74.60%的疫灾发生在夏秋两季;疫灾频度的长期上升趋势明显,整个明代经历了7个波长为20-60年的完整的波动周期。水灾、战争、霍乱大流行是诱发疫灾的重要因子。清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府级城市的疫灾多于县级城市;沿海城市的疫灾多于内陆的城市;疫源地区城市的疫灾多于非疫源地区的城市;人口稠密区城市的疫灾多于人口稀疏区的城市。
2015年03期 v.30;No.116 18-3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1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王晓伟;龚胜生;
清代江南地区至少有145年发生过疫灾,疫灾频度约54.10%;康熙、乾隆、光绪三朝为疫灾群发期,集中了整个清朝57.20%的疫灾年份;夏秋季节是疫灾的多发季节,约74.60%的疫灾发生在夏秋两季;疫灾频度的长期上升趋势明显,整个明代经历了7个波长为20-60年的完整的波动周期。水灾、战争、霍乱大流行是诱发疫灾的重要因子。清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府级城市的疫灾多于县级城市;沿海城市的疫灾多于内陆的城市;疫源地区城市的疫灾多于非疫源地区的城市;人口稠密区城市的疫灾多于人口稀疏区的城市。
2015年03期 v.30;No.116 18-3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1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王欣;
汉唐时期是西域佛教形成、发展及向内地传播的主要历史阶段。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魏晋时期西域诸城郭大国的局部统一,为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与政治基础。西域佛教也因之在汉唐时期进入到发展的全盛期,并呈现出多中心和多样化的特征。西域佛教通过西域僧人东行弘法、内地僧人西行求法、政治交往、军事征伐、人口迁徙和商业贸易等几个主要路径向东方传播,而这些多样的、双向的传播路径对该时期西域与内地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5年03期 v.30;No.116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欣;
汉唐时期是西域佛教形成、发展及向内地传播的主要历史阶段。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魏晋时期西域诸城郭大国的局部统一,为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与政治基础。西域佛教也因之在汉唐时期进入到发展的全盛期,并呈现出多中心和多样化的特征。西域佛教通过西域僧人东行弘法、内地僧人西行求法、政治交往、军事征伐、人口迁徙和商业贸易等几个主要路径向东方传播,而这些多样的、双向的传播路径对该时期西域与内地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5年03期 v.30;No.116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胡方;
西汉王朝奉行以关中为根本的地缘战略,籍以内控诸侯,外御匈奴。高帝时重在控内,并以洛阳作为控御关东诸侯的重镇;武帝时重在御外,而对关东诸侯的统治由军事镇绥为主转向政治控制为主,洛阳在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性也相应下降。出于适应地缘战略转变的需要,汉武帝对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域结构进行了调整:东徙函谷关,旨在将整个崤函山区括入关内,以加强对洛阳的控制,防备关东有变,异己势力袭据洛阳以威胁关中;设置弘农郡,旨在构建以弘农、新安、宜阳为节点的防御体系,并加强对崤函道和武关道的控制,以弥补函谷关东迁后带来的关中防卫疏漏,达成控制洛阳和防卫关中的双重目的。
2015年03期 v.30;No.116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8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胡方;
西汉王朝奉行以关中为根本的地缘战略,籍以内控诸侯,外御匈奴。高帝时重在控内,并以洛阳作为控御关东诸侯的重镇;武帝时重在御外,而对关东诸侯的统治由军事镇绥为主转向政治控制为主,洛阳在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性也相应下降。出于适应地缘战略转变的需要,汉武帝对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域结构进行了调整:东徙函谷关,旨在将整个崤函山区括入关内,以加强对洛阳的控制,防备关东有变,异己势力袭据洛阳以威胁关中;设置弘农郡,旨在构建以弘农、新安、宜阳为节点的防御体系,并加强对崤函道和武关道的控制,以弥补函谷关东迁后带来的关中防卫疏漏,达成控制洛阳和防卫关中的双重目的。
2015年03期 v.30;No.116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8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安福;田海峰;
屯城是两汉经略西域的重要军事据点,在两汉不同时期,随着中原王朝西域战略的变化,西域屯城布局也随之相应变化。西汉西域屯城主要布局于天山南麓的轮台、渠犁、焉耆、龟兹、伊循、楼兰及靠近匈奴的车师前国;东汉则侧重于伊吾、柳中、高昌、楼兰等汉匈对峙的前沿地域,以及汉匈对峙外缘的昆仑山南麓疏勒、于阗、精绝等地,从而使两汉的屯城布局由最初在天山南麓、东麓重要区域的点状、线状布局,进而呈现出在环塔里木盆地周缘环状布局的态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汉治理西域的策略,经历了一个从初始探索到逐渐成熟的历史进程。
2015年03期 v.30;No.116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安福;田海峰;
屯城是两汉经略西域的重要军事据点,在两汉不同时期,随着中原王朝西域战略的变化,西域屯城布局也随之相应变化。西汉西域屯城主要布局于天山南麓的轮台、渠犁、焉耆、龟兹、伊循、楼兰及靠近匈奴的车师前国;东汉则侧重于伊吾、柳中、高昌、楼兰等汉匈对峙的前沿地域,以及汉匈对峙外缘的昆仑山南麓疏勒、于阗、精绝等地,从而使两汉的屯城布局由最初在天山南麓、东麓重要区域的点状、线状布局,进而呈现出在环塔里木盆地周缘环状布局的态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汉治理西域的策略,经历了一个从初始探索到逐渐成熟的历史进程。
2015年03期 v.30;No.116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钟翀;
本文从城市历史形态学中康泽恩学派的研究思路出发,以上海老城厢,即上海旧县城平面格局的复原与长期演变考察为目的,尝试整合利用近代早期的大比例城市实测地图、明中叶的城市古地图、明清方志中留存的宋元城市形态相关记录这3种资料,重点考察中古以来上海城镇平面格局中的街道及街道系统、建成区地块集聚形态这两个主因素的具体演化历程,进而获取若干不同时间断面较为清晰的复原方案,并藉以追溯上海城镇形态的长期变迁历史。同时,通过本案例的研究,探讨江南乃至我国城市历史形态研究中特征要素的提取、长期变化的规律及变化速率等问题。
2015年03期 v.30;No.116 5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1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 ] - 钟翀;
本文从城市历史形态学中康泽恩学派的研究思路出发,以上海老城厢,即上海旧县城平面格局的复原与长期演变考察为目的,尝试整合利用近代早期的大比例城市实测地图、明中叶的城市古地图、明清方志中留存的宋元城市形态相关记录这3种资料,重点考察中古以来上海城镇平面格局中的街道及街道系统、建成区地块集聚形态这两个主因素的具体演化历程,进而获取若干不同时间断面较为清晰的复原方案,并藉以追溯上海城镇形态的长期变迁历史。同时,通过本案例的研究,探讨江南乃至我国城市历史形态研究中特征要素的提取、长期变化的规律及变化速率等问题。
2015年03期 v.30;No.116 5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1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来亚文;
本文运用城市历史形态学方法,结合城市历史平面空间复原图及历代相关史料记载,以明、清时期嘉兴城中的坊区为研究起点,详细考证复原出明、清两代的城内街巷及坊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宋、元及明代前期的"坊"的实际形态,认为以《至元嘉禾志》为代表的宋元坊的史料系统中的"坊"实即巷弄和牌坊的混称;"以坊统巷"即坊街干道内含支巷。"以乡统坊"现象在嘉兴为常态,且城内明、清时期的坊区应与宋代的"界"有所联系,宋代嘉兴的城市管理应呈现由附郭嘉兴县管辖的乡、界、坊(巷)三级结构。
2015年03期 v.30;No.116 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来亚文;
本文运用城市历史形态学方法,结合城市历史平面空间复原图及历代相关史料记载,以明、清时期嘉兴城中的坊区为研究起点,详细考证复原出明、清两代的城内街巷及坊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宋、元及明代前期的"坊"的实际形态,认为以《至元嘉禾志》为代表的宋元坊的史料系统中的"坊"实即巷弄和牌坊的混称;"以坊统巷"即坊街干道内含支巷。"以乡统坊"现象在嘉兴为常态,且城内明、清时期的坊区应与宋代的"界"有所联系,宋代嘉兴的城市管理应呈现由附郭嘉兴县管辖的乡、界、坊(巷)三级结构。
2015年03期 v.30;No.116 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曾潍嘉;
民国时期重庆的区域警政构建过程始终与城市发展的轨迹相同步。在警政层级构建的时序性演进过程中,警政效用在立体的城市空间内不断延展和加深。从警事机构的职能演变来看,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深入与时代语境的转换,在区域内不断产生出新的警务需求,而区域警政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不断重构与调试。就空间分布而言,警事机构的空间布局以城市空间为依托,警务机构的选址由以人口为基数的单向考量逐渐发展为包含人口、交通、经济等多种要素的社会性考量。日益健全的专职性警事机构从产生到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铺开,在空间布局上充分考量了自身的职能特性与区域功能特征。构建重庆城市警政时空格局并对其施加影响的要素是综合性的,既有特殊历史语境下对其施加的波段影响,同时也有重庆区域要素对其构成的长效性影响机制。
2015年03期 v.30;No.116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曾潍嘉;
民国时期重庆的区域警政构建过程始终与城市发展的轨迹相同步。在警政层级构建的时序性演进过程中,警政效用在立体的城市空间内不断延展和加深。从警事机构的职能演变来看,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深入与时代语境的转换,在区域内不断产生出新的警务需求,而区域警政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不断重构与调试。就空间分布而言,警事机构的空间布局以城市空间为依托,警务机构的选址由以人口为基数的单向考量逐渐发展为包含人口、交通、经济等多种要素的社会性考量。日益健全的专职性警事机构从产生到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铺开,在空间布局上充分考量了自身的职能特性与区域功能特征。构建重庆城市警政时空格局并对其施加影响的要素是综合性的,既有特殊历史语境下对其施加的波段影响,同时也有重庆区域要素对其构成的长效性影响机制。
2015年03期 v.30;No.116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武亨伟;
城墙防空洞是在城墙下修筑工事以躲避敌方轰炸的一种防空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依靠城墙高大宽厚的墙体做掩护,供民众躲避敌机空袭,是城墙防御功能在热武器时代的一种拓展,但也对城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本文旨在以相关档案为基础,并结合报纸等其他资料来考察抗战时期西安城墙防空洞的建设、形制与规模、维护与管理、作用与影响等相关问题,以期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够丰富对民国西安的研究。
2015年03期 v.30;No.116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武亨伟;
城墙防空洞是在城墙下修筑工事以躲避敌方轰炸的一种防空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依靠城墙高大宽厚的墙体做掩护,供民众躲避敌机空袭,是城墙防御功能在热武器时代的一种拓展,但也对城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本文旨在以相关档案为基础,并结合报纸等其他资料来考察抗战时期西安城墙防空洞的建设、形制与规模、维护与管理、作用与影响等相关问题,以期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够丰富对民国西安的研究。
2015年03期 v.30;No.116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丁晓蕾;胡乂尹;
辣椒传入中国已有400余年,在栽培传播过程中,辣椒获得了40余种地方名称。现对中国方志记载的辣椒地方名称进行梳理,对其记载时期、覆盖区域范围等进行分析后发现:"番椒"和"秦椒"是最能体现辣椒传播扩散过程的地方名称;从世界范围看,辣椒传入中国是迁移传播,在中国本土的传播扩散具有扩展扩散的特征;早期,辣椒传入中国形成了两个主要传播中心,即北方地区以陕西、河北、山东为中心,南方地区以福建、广东、台湾为中心。
2015年03期 v.30;No.116 10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丁晓蕾;胡乂尹;
辣椒传入中国已有400余年,在栽培传播过程中,辣椒获得了40余种地方名称。现对中国方志记载的辣椒地方名称进行梳理,对其记载时期、覆盖区域范围等进行分析后发现:"番椒"和"秦椒"是最能体现辣椒传播扩散过程的地方名称;从世界范围看,辣椒传入中国是迁移传播,在中国本土的传播扩散具有扩展扩散的特征;早期,辣椒传入中国形成了两个主要传播中心,即北方地区以陕西、河北、山东为中心,南方地区以福建、广东、台湾为中心。
2015年03期 v.30;No.116 10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岳钦韬;
铁路对城市发展一般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淞沪、沪宁、沪杭甬铁路的上海城市周边路线是在近代中西双方围绕租界扩张的抗衡中形成的,很少出于工商业和港口发展的内生需求,因此难以和分布在租界地区的港口、航道以及大型工业区取得充分联络。这是导致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运输效能徘徊不前和上海城市空间拓展受阻的一项重要因素。
2015年03期 v.30;No.116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岳钦韬;
铁路对城市发展一般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淞沪、沪宁、沪杭甬铁路的上海城市周边路线是在近代中西双方围绕租界扩张的抗衡中形成的,很少出于工商业和港口发展的内生需求,因此难以和分布在租界地区的港口、航道以及大型工业区取得充分联络。这是导致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运输效能徘徊不前和上海城市空间拓展受阻的一项重要因素。
2015年03期 v.30;No.116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永帅;
近代云南口岸贸易变动的总趋势是在波动的过程中实现贸易的增长,这也是蒙自、思茅、腾越各口岸贸易变动趋势的共同特征。但是,在增长幅度、变动程度、进、出口贸易对总贸易趋势的贡献率,以及收支状况等方面,三口岸之间又无不存在差异,具体的反映出近代中国口岸作为统一性与多样性共存的一个基本事实。口岸贸易趋势的形成与演变是外部市场与内部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5年03期 v.30;No.116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永帅;
近代云南口岸贸易变动的总趋势是在波动的过程中实现贸易的增长,这也是蒙自、思茅、腾越各口岸贸易变动趋势的共同特征。但是,在增长幅度、变动程度、进、出口贸易对总贸易趋势的贡献率,以及收支状况等方面,三口岸之间又无不存在差异,具体的反映出近代中国口岸作为统一性与多样性共存的一个基本事实。口岸贸易趋势的形成与演变是外部市场与内部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5年03期 v.30;No.116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裕杓;
据传世文献,西周的东南方有淮夷集团。相关铜器铭文中不仅有"淮夷",还有"南淮夷"、"南夷"、"淮南夷"等名称。这些名称的重要构成因素有"淮"、"南"。"淮"是地域因素,"南"是方向因素。这些因素分别构成各个名称,所以乍一看,这些名称是对不同集团的不同称呼。但是通过对相关铜器铭文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名称,实际上都是指称"淮夷"集团的不同称谓而已。
2015年03期 v.30;No.116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8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裕杓;
据传世文献,西周的东南方有淮夷集团。相关铜器铭文中不仅有"淮夷",还有"南淮夷"、"南夷"、"淮南夷"等名称。这些名称的重要构成因素有"淮"、"南"。"淮"是地域因素,"南"是方向因素。这些因素分别构成各个名称,所以乍一看,这些名称是对不同集团的不同称呼。但是通过对相关铜器铭文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名称,实际上都是指称"淮夷"集团的不同称谓而已。
2015年03期 v.30;No.116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8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赵志辉;毕敬;
绿洲社会是拉铁摩尔新疆考察的主要对象,也反映其边疆研究范式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绿洲景观的不同类型及亲疏关系,拉铁摩尔创建了以沙漠绿洲为经典形态的绿洲体系,并探讨了绿洲社会的总体特征。他认为,绿洲社会是一种可与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并列的第三种社会形态,而作为中国侧翼边疆上的绿洲社会,在与其它两种社会的交往中,表现出亲近农耕社会,排斥游牧社会的倾向。鸦片战争以后,工业化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破坏了绿洲社会故有的社会基础,绿洲社会最终隐藏在中国农业—工业化文明形态之中,但是其与中国内地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未根除。这一理论自"民族国家"的研究主流语境之外,率先发现新疆边缘族群的话语价值,有其超越时代局限的先进性,对分析中国目前所面对的新疆民族问题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其公式化的弊端也很明显。
2015年03期 v.30;No.116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赵志辉;毕敬;
绿洲社会是拉铁摩尔新疆考察的主要对象,也反映其边疆研究范式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绿洲景观的不同类型及亲疏关系,拉铁摩尔创建了以沙漠绿洲为经典形态的绿洲体系,并探讨了绿洲社会的总体特征。他认为,绿洲社会是一种可与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并列的第三种社会形态,而作为中国侧翼边疆上的绿洲社会,在与其它两种社会的交往中,表现出亲近农耕社会,排斥游牧社会的倾向。鸦片战争以后,工业化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破坏了绿洲社会故有的社会基础,绿洲社会最终隐藏在中国农业—工业化文明形态之中,但是其与中国内地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未根除。这一理论自"民族国家"的研究主流语境之外,率先发现新疆边缘族群的话语价值,有其超越时代局限的先进性,对分析中国目前所面对的新疆民族问题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其公式化的弊端也很明显。
2015年03期 v.30;No.116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正>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石泉教授所开创,1981年在中国古代史学位点设立历史地理方向,198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评湖北省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积淀深厚。本学科点主要从事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演化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揭示该地区人地系统的特殊性,探索该地区人文及自然环境的演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对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利用,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防治,城镇和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诸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所现有成员四人:徐少华教授(所长)、晏昌贵教授(副所长)、毋有江副教授、郑威副教授。徐少华教
2015年03期 v.30;No.116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石泉教授所开创,1981年在中国古代史学位点设立历史地理方向,198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评湖北省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积淀深厚。本学科点主要从事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演化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揭示该地区人地系统的特殊性,探索该地区人文及自然环境的演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对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利用,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防治,城镇和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诸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所现有成员四人:徐少华教授(所长)、晏昌贵教授(副所长)、毋有江副教授、郑威副教授。徐少华教
2015年03期 v.30;No.116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