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送别陈桥驿先生

  • 稽山仰止 越水长流——怀念陈桥驿先生

    葛剑雄;

    <正>陈桥驿先生著作等身,驰誉中外,以九十三岁高龄辞世,称得上功德圆满。但我在网上见到这几个字时,还是感到非常突然,因为本来以为陈先生会像侯仁之先生一样寿享百龄;也不胜悲痛,因为我对陈先生不仅属私淑弟子,而且我虽出生于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今属湖州市南浔区),祖籍却是绍兴,父亲是从绍兴迁出的。陈先生是绍兴乡贤,当代绍兴学术泰斗、绍兴文化的杰出代表,听到他浓重的绍兴口音,就像听到父辈间

    2015年02期 v.30;No.11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送别陈桥驿先生

    <正>[编者按]1923年12月10日,陈桥驿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的车水坊状元台门。自20世纪50年代出版著作启用笔名"陈桥驿"之后,遂驰名于学界内外。先生前后在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任教,醉心祖国山川形胜,辛勤著述,乐此不疲,系为由地理入于历史地理领域之学者楷模。先生整理研究郦道元《水经注》,成就非凡,影响甚广。

    2015年02期 v.30;No.115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送别陈桥驿先生

    <正>[编者按]1923年12月10日,陈桥驿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的车水坊状元台门。自20世纪50年代出版著作启用笔名"陈桥驿"之后,遂驰名于学界内外。先生前后在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任教,醉心祖国山川形胜,辛勤著述,乐此不疲,系为由地理入于历史地理领域之学者楷模。先生整理研究郦道元《水经注》,成就非凡,影响甚广。

    2015年02期 v.30;No.115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稽山仰止 越水长流——怀念陈桥驿先生

    葛剑雄;

    <正>陈桥驿先生著作等身,驰誉中外,以九十三岁高龄辞世,称得上功德圆满。但我在网上见到这几个字时,还是感到非常突然,因为本来以为陈先生会像侯仁之先生一样寿享百龄;也不胜悲痛,因为我对陈先生不仅属私淑弟子,而且我虽出生于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今属湖州市南浔区),祖籍却是绍兴,父亲是从绍兴迁出的。陈先生是绍兴乡贤,当代绍兴学术泰斗、绍兴文化的杰出代表,听到他浓重的绍兴口音,就像听到父辈间

    2015年02期 v.30;No.11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悼念陈桥驿先生

    辛德勇;

    <正>昨天刚买一部书,名为《年华录》。从出生,到离世,一一排列各个年龄里的名人逸事。排到八九十岁以后,逸事殊少,多徒存乡里姓名而已。旧说以为人生七十古来稀,惟仁者寿,故已毋须旁及其他。这部书的作者,是陈桥驿先生的浙东乡前辈,有清一朝的博学鸿儒,宁波人全祖望。听到陈先生去世消息时,我正翻看这部书。

    2015年02期 v.30;No.11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悼念陈桥驿先生

    辛德勇;

    <正>昨天刚买一部书,名为《年华录》。从出生,到离世,一一排列各个年龄里的名人逸事。排到八九十岁以后,逸事殊少,多徒存乡里姓名而已。旧说以为人生七十古来稀,惟仁者寿,故已毋须旁及其他。这部书的作者,是陈桥驿先生的浙东乡前辈,有清一朝的博学鸿儒,宁波人全祖望。听到陈先生去世消息时,我正翻看这部书。

    2015年02期 v.30;No.11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斯人已去,学术永存——敬悼陈桥驿先生

    吴松弟;

    <正>我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20世纪前后随着西方地理学的传入中国,现代地理学逐步形成,到了三十年代沿革地理学也开始朝着现代历史地理学转化,今天已成为中国学术和中国地理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顾颉刚先生被公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张其昀等先生颇有开拓之功,第一代学者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先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第二代学者陈桥驿、石泉、曾昭璇、黄盛璋

    2015年02期 v.30;No.115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斯人已去,学术永存——敬悼陈桥驿先生

    吴松弟;

    <正>我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20世纪前后随着西方地理学的传入中国,现代地理学逐步形成,到了三十年代沿革地理学也开始朝着现代历史地理学转化,今天已成为中国学术和中国地理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顾颉刚先生被公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张其昀等先生颇有开拓之功,第一代学者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先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第二代学者陈桥驿、石泉、曾昭璇、黄盛璋

    2015年02期 v.30;No.115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当世郦学泰斗 一代史地名家——深切悼念陈桥驿先生

    朱士光;

    <正>一寒假中,正当我为完成三秦出版社交给的任务撰写《蜀道人文地理》一书之"蜀道沿线区域历史人口地理"一章时,忽于2月11日晚近10时接到肖爱玲博士后打来的电话。通话中她以悲怆的声调告诉我,说她从一个QQ群中得到陈桥

    2015年02期 v.30;No.115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世郦学泰斗 一代史地名家——深切悼念陈桥驿先生

    朱士光;

    <正>一寒假中,正当我为完成三秦出版社交给的任务撰写《蜀道人文地理》一书之"蜀道沿线区域历史人口地理"一章时,忽于2月11日晚近10时接到肖爱玲博士后打来的电话。通话中她以悲怆的声调告诉我,说她从一个QQ群中得到陈桥

    2015年02期 v.30;No.115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桥驿先生在记忆中

    张伟然;

    <正>2月11日是个忙碌的日子。一大早就接到学兄吴松弟教授的电话,他翌日赴美,有几件事要赶在动身前定下来。紧赶慢赶,下午把事情办妥;晚饭后,发现他又来了一短信,告知:陈桥驿先生走了。这消息让我颇感意外。印象中,以陈先生这样的长者,绝不应该这么快就弃我辈而去的。侯

    2015年02期 v.30;No.11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桥驿先生在记忆中

    张伟然;

    <正>2月11日是个忙碌的日子。一大早就接到学兄吴松弟教授的电话,他翌日赴美,有几件事要赶在动身前定下来。紧赶慢赶,下午把事情办妥;晚饭后,发现他又来了一短信,告知:陈桥驿先生走了。这消息让我颇感意外。印象中,以陈先生这样的长者,绝不应该这么快就弃我辈而去的。侯

    2015年02期 v.30;No.11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鉴山越水根 史地郦学人——纪念恩师陈桥驿先生

    阙维民;

    <正>恩师陈先生于2015年2月11日安详地走了。2月15日的"陈桥驿先生告别会"上,在浙江大学领导诵读的生平介绍之后,陈先生长女直白而深情的泣悼,感动了在场的所有送行者,让在光环笼罩之下的陈先生,享受了作为凡人的天伦之尊。自1984年陈先生出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起,我即在陈先生身边连续学习与工作了近十年,亲历其学术生涯的最辉煌时期,

    2015年02期 v.30;No.115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鉴山越水根 史地郦学人——纪念恩师陈桥驿先生

    阙维民;

    <正>恩师陈先生于2015年2月11日安详地走了。2月15日的"陈桥驿先生告别会"上,在浙江大学领导诵读的生平介绍之后,陈先生长女直白而深情的泣悼,感动了在场的所有送行者,让在光环笼罩之下的陈先生,享受了作为凡人的天伦之尊。自1984年陈先生出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起,我即在陈先生身边连续学习与工作了近十年,亲历其学术生涯的最辉煌时期,

    2015年02期 v.30;No.115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住在杭州城的乡贤教授——陈桥驿先生之心境

    侯甬坚;

    <正>从《陈桥驿先生年表简编》得知1,1954年春,32岁的主人翁到浙江师范学院任地理系讲师,三年后,任浙江师范学院地理系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1958年学校更名为杭州大学,这位主人翁一直居住在杭州,继续担任讲师一职。1978年晋升副教授时,他的年龄为56岁;1983年晋升教授时,年龄已到61岁。及至1998年浙江大学合并杭州大学等学校时,本文的主人翁又成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的教授。虽然学校的名称甚或校址有过改变,他本人却从未有过调动,

    2015年02期 v.30;No.115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住在杭州城的乡贤教授——陈桥驿先生之心境

    侯甬坚;

    <正>从《陈桥驿先生年表简编》得知1,1954年春,32岁的主人翁到浙江师范学院任地理系讲师,三年后,任浙江师范学院地理系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1958年学校更名为杭州大学,这位主人翁一直居住在杭州,继续担任讲师一职。1978年晋升副教授时,他的年龄为56岁;1983年晋升教授时,年龄已到61岁。及至1998年浙江大学合并杭州大学等学校时,本文的主人翁又成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的教授。虽然学校的名称甚或校址有过改变,他本人却从未有过调动,

    2015年02期 v.30;No.115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桥驿 追求学术的一生

    <正>我国当代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郦学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陈桥驿先生,因病于2015年2月11日上午11时16分在杭州辞世,享年93岁。先生自1954年起即在大学执教。1980年起,开始培养历史地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组建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后改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任主任,1980至1990年代,曾多次受聘参与全国各地历史地理专业的博士、硕士论文的审阅及答辩工作;此外,还有数位国内外学者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学术研究任务。先生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为中国的地理学及历史地理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02期 v.30;No.11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桥驿 追求学术的一生

    <正>我国当代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郦学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陈桥驿先生,因病于2015年2月11日上午11时16分在杭州辞世,享年93岁。先生自1954年起即在大学执教。1980年起,开始培养历史地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组建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后改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任主任,1980至1990年代,曾多次受聘参与全国各地历史地理专业的博士、硕士论文的审阅及答辩工作;此外,还有数位国内外学者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学术研究任务。先生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为中国的地理学及历史地理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02期 v.30;No.11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朝疫灾地理研究

    龚胜生;王晓伟;龚冲亚;

    元朝(1279-1368年)90年间至少有52年发生过疫灾,疫灾频度为57.78%。元初疫灾多与战争有关,中期疫灾多由旱灾及其所致饥荒引起,后期疫灾则是灾荒和战乱叠加的结果。元朝疫灾大多发生于夏季,很少发生于冬季,秋季疫灾流行的范围最广。仅从疫灾频度看,元朝经历了一个4落3起的波动过程,总体呈上升趋势;结合疫灾频度和广度来看,元朝疫灾表现为一个2起2落的波动过程,1280-1319年为第一波,1320-1369年为第二波。省级空间尺度上,疫灾频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95.27%的疫灾县分布于人口相对密集的东南诸省,人口密度最高的江浙行省的疫灾最为严重。县级空间尺度上,疫灾主要分布于今京广线以东地区,且南方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为疫灾最频繁区域;当时全国的疫灾中心有今杭州、北京、南京、绍兴、苏州等城市。

    2015年02期 v.30;No.115 2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1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元朝疫灾地理研究

    龚胜生;王晓伟;龚冲亚;

    元朝(1279-1368年)90年间至少有52年发生过疫灾,疫灾频度为57.78%。元初疫灾多与战争有关,中期疫灾多由旱灾及其所致饥荒引起,后期疫灾则是灾荒和战乱叠加的结果。元朝疫灾大多发生于夏季,很少发生于冬季,秋季疫灾流行的范围最广。仅从疫灾频度看,元朝经历了一个4落3起的波动过程,总体呈上升趋势;结合疫灾频度和广度来看,元朝疫灾表现为一个2起2落的波动过程,1280-1319年为第一波,1320-1369年为第二波。省级空间尺度上,疫灾频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95.27%的疫灾县分布于人口相对密集的东南诸省,人口密度最高的江浙行省的疫灾最为严重。县级空间尺度上,疫灾主要分布于今京广线以东地区,且南方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为疫灾最频繁区域;当时全国的疫灾中心有今杭州、北京、南京、绍兴、苏州等城市。

    2015年02期 v.30;No.115 2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1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1724年以来北京地区雨季逐月降水序列的重建与分析

    兰宇;郝志新;郑景云;

    长尺度高分辨率降水重建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1724-1904年清代逐日降水记录"晴雨录"为基础数据,结合现代降水观测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逐日降水等级与降水量的关系方程,方程方差解释量达到85%以上,进而重建了1724-1904年北京的5-9月逐月降水量。同时,结合早期及现代器测降水资料,分析了1724年以来北京的5-9月逐月降水量的变化特征。降水重建序列具有以下特征: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降水周期,其中年际尺度的波动为2-7年;年代际尺度的波动在1890年以前以61-90年为主要周期,而1890年以后则转为25-40年。1724-1742年,1783-1820年,1871-1890年,1916-1930年,1950-1965年和1981-2000年降水偏多;1743-1782年,1821-1870年,1897-1915年,1931-1949年,1966-1980年和2000年以后降水偏少。

    2015年02期 v.30;No.115 41-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1724年以来北京地区雨季逐月降水序列的重建与分析

    兰宇;郝志新;郑景云;

    长尺度高分辨率降水重建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1724-1904年清代逐日降水记录"晴雨录"为基础数据,结合现代降水观测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逐日降水等级与降水量的关系方程,方程方差解释量达到85%以上,进而重建了1724-1904年北京的5-9月逐月降水量。同时,结合早期及现代器测降水资料,分析了1724年以来北京的5-9月逐月降水量的变化特征。降水重建序列具有以下特征: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降水周期,其中年际尺度的波动为2-7年;年代际尺度的波动在1890年以前以61-90年为主要周期,而1890年以后则转为25-40年。1724-1742年,1783-1820年,1871-1890年,1916-1930年,1950-1965年和1981-2000年降水偏多;1743-1782年,1821-1870年,1897-1915年,1931-1949年,1966-1980年和2000年以后降水偏少。

    2015年02期 v.30;No.115 41-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化

    姚永超;

    自西周起,中国形成了藩属体制和海外朝贡贸易关系,为监管中原地区内部及与各藩部、蕃属国间的经济交往,各朝代产生了关津、榷场、市舶等多种组织。它们虽在类型上划为内地之关、藩部之关和蕃国之关,在空间上形成圈层布局结构,但其监管跨区域或对外经济交往的行为本质均与现代海关相通。16世纪,欧洲诸国率先撤除国内税关,建立统一国境海关。近代中国被动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以后,在沿海、沿边、沿江等地不断创设洋人代管的国境新关,国内固有常关也逐渐被改造。1931年,中国陆、海相统一的国境海关体制最终确立,标志着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传统税关体系彻底瓦解。

    2015年02期 v.30;No.115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化

    姚永超;

    自西周起,中国形成了藩属体制和海外朝贡贸易关系,为监管中原地区内部及与各藩部、蕃属国间的经济交往,各朝代产生了关津、榷场、市舶等多种组织。它们虽在类型上划为内地之关、藩部之关和蕃国之关,在空间上形成圈层布局结构,但其监管跨区域或对外经济交往的行为本质均与现代海关相通。16世纪,欧洲诸国率先撤除国内税关,建立统一国境海关。近代中国被动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以后,在沿海、沿边、沿江等地不断创设洋人代管的国境新关,国内固有常关也逐渐被改造。1931年,中国陆、海相统一的国境海关体制最终确立,标志着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传统税关体系彻底瓦解。

    2015年02期 v.30;No.115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省界错壤与洪灾调适冲突——以明清卫河下游直鲁交界地区为中心

    程森;刘立荣;

    文章引入美国人文地理学家吉尔伯特·F·怀特的洪灾调适理论,主要考察明清时期卫河下游直隶、山东两省交界地带的清河、武城和临清州因水灾而发生的冲突与协调的过程。指出面对洪灾,三州县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调适方式,即筑堤防水与开渠排涝。历史地来看,洪灾调适的方式通常源于洪泛区民众的生存本能,是一种自发而无序的行为,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交界地区"界"的限制作用,会造成交界各方民众的冲突。交界各方洪灾调适冲突的解决需要中央或次级政府力量的强有力干预和打破政区界限的富有智慧的努力。调适理论对于开展中国历史灾害地理尤其是近现代灾害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5年02期 v.30;No.115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省界错壤与洪灾调适冲突——以明清卫河下游直鲁交界地区为中心

    程森;刘立荣;

    文章引入美国人文地理学家吉尔伯特·F·怀特的洪灾调适理论,主要考察明清时期卫河下游直隶、山东两省交界地带的清河、武城和临清州因水灾而发生的冲突与协调的过程。指出面对洪灾,三州县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调适方式,即筑堤防水与开渠排涝。历史地来看,洪灾调适的方式通常源于洪泛区民众的生存本能,是一种自发而无序的行为,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交界地区"界"的限制作用,会造成交界各方民众的冲突。交界各方洪灾调适冲突的解决需要中央或次级政府力量的强有力干预和打破政区界限的富有智慧的努力。调适理论对于开展中国历史灾害地理尤其是近现代灾害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5年02期 v.30;No.115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明代地缘交通与江西小说的关系

    赖晓君;

    明代江西小说受地缘交通影响,小说作者大多分布于东部、北部等交通相对便利,与邻省福建、南京(南直隶)等地缘接近的府县内。江西籍小说作者向福建建阳、南京等地规律性群体流动,并与小说读者及相关群体共同作用于小说文本,小说文本因此呈现不同特质。

    2015年02期 v.30;No.115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明代地缘交通与江西小说的关系

    赖晓君;

    明代江西小说受地缘交通影响,小说作者大多分布于东部、北部等交通相对便利,与邻省福建、南京(南直隶)等地缘接近的府县内。江西籍小说作者向福建建阳、南京等地规律性群体流动,并与小说读者及相关群体共同作用于小说文本,小说文本因此呈现不同特质。

    2015年02期 v.30;No.115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堑与通途:清末民初铁路与天津城市空间探析

    李里;

    清末民初在天津城市空间从传统的城厢向四乡拓展时,铁路的引入使该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剧烈。对于城市空间而言,铁路带来的变化并不能完全用商贸繁荣程度来衡量。东站在带来巨大的商贸利益的同时也阻断了沈王郭旺诸村居民的市内交通,使铁路两侧迥然不同,形成一块特殊的隔离区。西站的建立并没有使当地传统的商业中转中心复兴,反而因联运使得当地商业利益受到冲击。而不同城区居民也通过各自方式应对铁路带来的变化。沈王郭旺诸村居民通过呼吁政府修筑地道的方式将铁路带来的隔离效果略为降低。而西站附近居民通过疏通西站的方式使其没有彻底贯彻联运,保障了本地的商业垄断利益。

    2015年02期 v.30;No.115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天堑与通途:清末民初铁路与天津城市空间探析

    李里;

    清末民初在天津城市空间从传统的城厢向四乡拓展时,铁路的引入使该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剧烈。对于城市空间而言,铁路带来的变化并不能完全用商贸繁荣程度来衡量。东站在带来巨大的商贸利益的同时也阻断了沈王郭旺诸村居民的市内交通,使铁路两侧迥然不同,形成一块特殊的隔离区。西站的建立并没有使当地传统的商业中转中心复兴,反而因联运使得当地商业利益受到冲击。而不同城区居民也通过各自方式应对铁路带来的变化。沈王郭旺诸村居民通过呼吁政府修筑地道的方式将铁路带来的隔离效果略为降低。而西站附近居民通过疏通西站的方式使其没有彻底贯彻联运,保障了本地的商业垄断利益。

    2015年02期 v.30;No.115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代晚期韦、顾、昆吾等方国地望研究

    张国硕;

    探寻夏代晚期东方地区韦、顾、昆吾等方国的地望,应遵循六项研究原则。分析发现,现今有关三方国地望的各种观点皆有一定的弊端或疑窦。郑州地区完全符合探寻三方国地望的六项研究原则,把三方国地望确定在今郑州地区最为适宜。由于今郑州市区、荥阳大师姑、新郑望京楼等地分别发现了大型方国城址或中心聚落,文献又有三地分别为韦、顾、昆吾三方国故地的记载或旁证,而且这三地的方位还符合商汤伐夏由东往西或西南的路线顺序,故三方国地望分别位于此三地的可能性很大。

    2015年02期 v.30;No.115 83-8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9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夏代晚期韦、顾、昆吾等方国地望研究

    张国硕;

    探寻夏代晚期东方地区韦、顾、昆吾等方国的地望,应遵循六项研究原则。分析发现,现今有关三方国地望的各种观点皆有一定的弊端或疑窦。郑州地区完全符合探寻三方国地望的六项研究原则,把三方国地望确定在今郑州地区最为适宜。由于今郑州市区、荥阳大师姑、新郑望京楼等地分别发现了大型方国城址或中心聚落,文献又有三地分别为韦、顾、昆吾三方国故地的记载或旁证,而且这三地的方位还符合商汤伐夏由东往西或西南的路线顺序,故三方国地望分别位于此三地的可能性很大。

    2015年02期 v.30;No.115 83-8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9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从《汉书·地理志》体例看郡国沿革

    赵志强;

    班固撰写《汉书·地理志》,其所据原始资料著录之秦郡数目远不止三十六个,然其泥于三十六之数,于是删减了若干郡目,以自圆其说。司马彪撰写《后汉书·郡国志》,亦知秦郡总数不止三十六,其去南海,进黔中、鄣郡,增秦郡目至三十七,正反映了司马彪的无奈。

    2015年02期 v.30;No.115 9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汉书·地理志》体例看郡国沿革

    赵志强;

    班固撰写《汉书·地理志》,其所据原始资料著录之秦郡数目远不止三十六个,然其泥于三十六之数,于是删减了若干郡目,以自圆其说。司马彪撰写《后汉书·郡国志》,亦知秦郡总数不止三十六,其去南海,进黔中、鄣郡,增秦郡目至三十七,正反映了司马彪的无奈。

    2015年02期 v.30;No.115 9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校释《永乐大典》中《天下站名》之半张

    李之勤;

    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元代《天下站名》,是我国古代驿站交通制度建立以来,现存最早能反映一代驿站交通网络结构全貌的珍贵历史文献。它以八千余字记录了全国百余段站道、上千处驿站。半张书影三百余字,显示了元代江浙行省北部(相当于今上海市、浙江省和长江以南的江苏、安徽两省及江西省东部)十四段站道和驿站六十余处。

    2015年02期 v.30;No.115 105-10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校释《永乐大典》中《天下站名》之半张

    李之勤;

    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元代《天下站名》,是我国古代驿站交通制度建立以来,现存最早能反映一代驿站交通网络结构全貌的珍贵历史文献。它以八千余字记录了全国百余段站道、上千处驿站。半张书影三百余字,显示了元代江浙行省北部(相当于今上海市、浙江省和长江以南的江苏、安徽两省及江西省东部)十四段站道和驿站六十余处。

    2015年02期 v.30;No.115 105-10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明前期“相对宽松”的筑城政策探论——以湖广地区为例

    孙兵;王宏斌;

    洪武年间,湖广各府级中心城治、西南少数民族等"寇乱"为患地区率皆设立卫所、筑城守御,并辅以巡检司、土司等多重防御力量。在其障护之下,腹里州县安全无虞,实无修固城防之必要。自洪武朝以至宣德朝,湖广地区修筑、维护城池主要限于驻军各地,对于其他众多普通州县并未从严要求,各地不修城的情形相当普遍。正是洪武朝奠定的颇为严密的区域安全防御体系保障了地方安定,为明前期实行这种相对宽松的筑城政策创造了条件。一些学者所谓明代"一贯积极、严厉的"筑城政策似乎并不完全切合明前期的实际。

    2015年02期 v.30;No.115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明前期“相对宽松”的筑城政策探论——以湖广地区为例

    孙兵;王宏斌;

    洪武年间,湖广各府级中心城治、西南少数民族等"寇乱"为患地区率皆设立卫所、筑城守御,并辅以巡检司、土司等多重防御力量。在其障护之下,腹里州县安全无虞,实无修固城防之必要。自洪武朝以至宣德朝,湖广地区修筑、维护城池主要限于驻军各地,对于其他众多普通州县并未从严要求,各地不修城的情形相当普遍。正是洪武朝奠定的颇为严密的区域安全防御体系保障了地方安定,为明前期实行这种相对宽松的筑城政策创造了条件。一些学者所谓明代"一贯积极、严厉的"筑城政策似乎并不完全切合明前期的实际。

    2015年02期 v.30;No.115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周藩郡王的封废与王府的空间呈现

    吴朋飞;

    明代开封地位特殊,研究意义重大。王府城是开封的一大特色,本文研究认为周藩郡王的封废和王府的修造是一个时空的动态发展过程。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周藩仅剩42位郡王,39座王府,开封城实际见存45座郡王府。本文还利用GIS10.0软件首次绘制出明末周藩郡王府的空间分布图,对今后深入研究周藩王府有重要意义。

    2015年02期 v.30;No.115 12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周藩郡王的封废与王府的空间呈现

    吴朋飞;

    明代开封地位特殊,研究意义重大。王府城是开封的一大特色,本文研究认为周藩郡王的封废和王府的修造是一个时空的动态发展过程。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周藩仅剩42位郡王,39座王府,开封城实际见存45座郡王府。本文还利用GIS10.0软件首次绘制出明末周藩郡王府的空间分布图,对今后深入研究周藩王府有重要意义。

    2015年02期 v.30;No.115 12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明初藩王护卫牧羊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杨永康;贾亿宝;

    洪武十一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之国,朱元璋将散养于民间的晋府官羊集中起来交给晋府护卫统一牧养,揭开了藩王护卫牧羊制度的序幕。洪武末年,朱元璋试图建立起以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为核心的"藩王守边"的备边体制,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藩王护卫屯牧制度——内外诸王领护卫屯牧塞上,平时牧耕,战时备边。诸王、驸马被赐予大量羊只实边,护卫牧羊制度的发展达到顶峰。永乐、宣德以降,在朝廷抑制藩王、裁撤护卫与蒙古势力持续南侵的双重作用下,藩王护卫屯牧制度遭到破坏,护卫牧羊制度逐渐隐没于王府田庄经济的发展之中。

    2015年02期 v.30;No.115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明初藩王护卫牧羊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杨永康;贾亿宝;

    洪武十一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之国,朱元璋将散养于民间的晋府官羊集中起来交给晋府护卫统一牧养,揭开了藩王护卫牧羊制度的序幕。洪武末年,朱元璋试图建立起以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为核心的"藩王守边"的备边体制,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藩王护卫屯牧制度——内外诸王领护卫屯牧塞上,平时牧耕,战时备边。诸王、驸马被赐予大量羊只实边,护卫牧羊制度的发展达到顶峰。永乐、宣德以降,在朝廷抑制藩王、裁撤护卫与蒙古势力持续南侵的双重作用下,藩王护卫屯牧制度遭到破坏,护卫牧羊制度逐渐隐没于王府田庄经济的发展之中。

    2015年02期 v.30;No.115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汤和“沿海筑城”问题考补

    刘景纯;何乃恩;

    明代信国公汤和"沿海筑城"问题在明代文献及其以后撰著的明代史料中有不少分歧。对于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有五种说法,但只有其中一种是正确的,这就是洪武十九年二月以后到洪武二十年十一月之间。汤和所筑城池分布在"浙东西沿海"之地,不少明清文献所谓汤和在沿海所修筑城池分布于"登莱至浙江"沿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一错误来源于郑晓等的错误认识,以后诸多文献承袭此说,遂一错再错。汤和所筑城池包括新建、修葺、扩建、改建等形式,五十九城是个实数。

    2015年02期 v.30;No.115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汤和“沿海筑城”问题考补

    刘景纯;何乃恩;

    明代信国公汤和"沿海筑城"问题在明代文献及其以后撰著的明代史料中有不少分歧。对于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有五种说法,但只有其中一种是正确的,这就是洪武十九年二月以后到洪武二十年十一月之间。汤和所筑城池分布在"浙东西沿海"之地,不少明清文献所谓汤和在沿海所修筑城池分布于"登莱至浙江"沿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一错误来源于郑晓等的错误认识,以后诸多文献承袭此说,遂一错再错。汤和所筑城池包括新建、修葺、扩建、改建等形式,五十九城是个实数。

    2015年02期 v.30;No.115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遗存县治”现状的再研究及其遗产价值——以浙江省为例

    刘伟国;

    "遗存县治"是县级行政区划变迁的政治(行政)聚落遗存。论文以浙江省为例,在历史地理研究的基础上,从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了"遗存县治"遗存特点,认为"遗存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行政)文化和城镇规划思想的重要载体,即作为曾经的中国古代地方基层政治(行政)中心,遗存了丰富的地名遗产,保留了古代基层行政文化,反映了传统城市规划思想,保留了较好的传统政治(行政)城镇格局,仍能与周边山水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东方)农业文明背景下的聚落遗存代表,拥有较高的遗产价值。加强对"遗存县治"类小城镇的学术研究是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为我国历史城镇遗产特别是历史小城镇遗产的申报提供了案例和方向。

    2015年02期 v.30;No.115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遗存县治”现状的再研究及其遗产价值——以浙江省为例

    刘伟国;

    "遗存县治"是县级行政区划变迁的政治(行政)聚落遗存。论文以浙江省为例,在历史地理研究的基础上,从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了"遗存县治"遗存特点,认为"遗存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行政)文化和城镇规划思想的重要载体,即作为曾经的中国古代地方基层政治(行政)中心,遗存了丰富的地名遗产,保留了古代基层行政文化,反映了传统城市规划思想,保留了较好的传统政治(行政)城镇格局,仍能与周边山水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东方)农业文明背景下的聚落遗存代表,拥有较高的遗产价值。加强对"遗存县治"类小城镇的学术研究是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为我国历史城镇遗产特别是历史小城镇遗产的申报提供了案例和方向。

    2015年02期 v.30;No.115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简介

    <正>西南大学的历史地理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盛叙功、刘德岑教授等就开始从事历史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1996年,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所,2005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有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所形成了一支由蓝勇教授、马强教授、杨光华教授、陈一容教授、朱圣钟副教授、马剑副教授、袁丛秀副教

    2015年02期 v.30;No.115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简介

    <正>西南大学的历史地理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盛叙功、刘德岑教授等就开始从事历史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1996年,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所,2005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有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所形成了一支由蓝勇教授、马强教授、杨光华教授、陈一容教授、朱圣钟副教授、马剑副教授、袁丛秀副教

    2015年02期 v.30;No.115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