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汉晋时代的“瘴气之害”

    王子今;

    西汉对南越战事中因“暑湿”导致“士卒大疫”的历史记录,或许应当看作对“瘴气”危害的早期记忆。而《淮南子·地形》所谓“障气”,可能就是“瘴气”。东汉至于晋时对南方的开发,留下了更多有关“瘴气”的文字遗存。当时人对于“瘴气之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季节性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总结和分析相关文化信息,对于理解汉晋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显然是有益的。一些学者在对“瘴气”的研究中使用了文化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对相关历史现象进行病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和解释,或许更为重要。

    2006年03期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明清时期漳河平原段的河道变迁及其与“引漳济运”的关系

    石超艺;

    漳河是海河水系重要的支流。历史时期,在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漳河平原段具有易淤、易决与易徙等特征。本文以明清(1368-1911年)为研究时段,对漳河的变迁过程进行了尽可能具体、详细的复原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漳河变迁的特点与规律。

    2006年03期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六胡州古城址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王乃昂;何彤慧;黄银洲;冯文勇;程弘毅;

    本文在追溯唐代六胡州的建置与“灵、夏之间”行政沿革的基础上,通过对内蒙古、宁夏、陕西三省区交界处,即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实地考察,并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初步确定了今鄂托克前旗与盐池县境内的六个唐代古城址与六胡州的对应关系。从古城址的时空分布格局、选址条件、人类活动方式等出发,阐述了六胡州古城址的环境指示意义。唐初六胡州北部已经有比较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而六胡州一带建城时因受早期沙漠化过程的影响,在局部地形部位可能分布有地表积沙。

    2006年03期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10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水经》周水、存水考

    王元林;陈玉霜;

    由于《水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对周水、存水、刚水记载简略,加之这一地区多岩溶地形,河流常常变成地下河,导致历代志书在今柳江、红水河流域指代三河不一。实际上三河各有所指,周水即今广西龙江一段;存水即今龙江,而非源于犍为郡县境;刚水或与周水为同一水,或为红水河下游,而非今柳江上源都柳江。

    2006年03期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五代十国时期商业贸易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杜文玉;周加胜;

    五代十国时期商业贸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贸易比较兴盛,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有所萎缩;陆上对外贸易萎缩,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官营商业有所发展等方面。用于贸易的商品种类与唐代相比,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不断扩大上。这一历史时期商业贸易的局限性表现在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商税繁重;战乱和混乱的政治秩序,影响了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币制杂乱,钱币紧缺,制约了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006年03期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晚清上海作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影响力(1864-1904)——以外贸埠际转运为视角

    唐巧天;

    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开埠后即迅速跃升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上海通过与各口岸间的外贸埠际转运,将其外贸影响辐射至大半个中国,显示出其全国外贸中心的地位。本文利用系统的海关数据及文字报告,阐述了晚清上海外贸埠际转运在全国的地位、上海的外贸转运网络及其特点,以此为视角反映出晚清上海作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影响力。

    2006年03期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 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定居区的分布与拓展

    陆韧;

    云南汉族分布区发展最快的时期是明代。明代80余万汉族军事移民大规模进入云南,深入传统的当地民族世居区或边疆地区,建立卫所,定居屯田,促使云南涌现出大量的汉族移民新区,形成相对稳定和独立的汉族社会和汉夷杂居的发展趋势,基本奠定了明清以后直到今天云南各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交融的基础,成为明清以来云南边疆开发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2006年03期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1 ]
  •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张力仁;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西北多民族多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分析,认为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文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取得一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形成河西走廊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复合体的主要推动力。

    2006年03期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清代西安、兰州和太原的书院分布与选址

    刘景纯;

    城市书院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城市书院在全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清代西安、兰州和太原三个省会城市书院的时空分布及其选址特征的研究,以揭示三个城市之间书院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清代三个省会城市书院的建立和发展有时段的差异,也有重心的变化。书院的选址和分布格局在观念、发展道路以及格局模式等方面有同有异。

    2006年03期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晋侯稣钟铭■城之战地理考

    王晖;

    晋侯稣钟铭所记战争是《国语.周语上》所说宣王丧南师并“料民于太原”之后进行的,晋侯稣钟铭所记城之战交战地点并非齐鲁的郓城一带,而在今河南中南部的“南国”钧台一带。本文并对夙夷及其有关地名进行了探讨。

    2006年03期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楚、秦黔中郡略论——兼论屈原之卒年

    赵炳清;

    古黔中即今湘西的沅水、澧水流域地区。约在宣王时,楚置黔中郡,郡治沅陵。在秦昭王三十年,秦取楚巫郡、黔中郡置秦黔中郡,郡治溆浦。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屈原于是年自沉汨罗。始皇二十五年,秦黔中郡被一分为三,至秦代已不复存在。

    2006年03期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7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6 ]
  • 汉番禺城故址新考

    吴宏岐;

    关于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经济都会番禺城故址所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通过细致的考证分析,否定了今广州旧城区说这一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以及番禺沙湾说、顺德简岸说等异说,并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名遗存、地貌状况、汉墓葬点分布、历史水道交通条件、历史城市生态环境等多重证据,认为秦及南越国时期的番禺城在今广州旧城区,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则将南海郡治与番禺县治并置于旧番禺城之南,并考订两汉新番禺城的具体方位当在今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一带,论文相应还探讨了东汉末年番禺县城迁回旧址的时间、原因和意义。

    2006年03期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7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两晋南北朝涪陵郡置废、州属、领县杂考

    杨光华;

    古今沿革地理著述中,对两晋南北朝时期涪陵郡的置废、州属、领县等情况的记述,多有不实之处。实际情况是,西晋后期涪陵郡已由梁州还属益州,至南齐时仍属益州。涪陵郡在成汉前期仍由晋朝控制,在成汉后期成为争战之地,建置难以持久,最后被少数民族首领控制。东晋平定成汉后,在巴郡枳县设涪陵郡,属于侨郡,但不久恢复了实郡,以后各朝仍置涪陵郡。晋、宋涪陵郡的领县数目难以确认,但涪陵县及其以北的汉葭、汉平县当为其辖县。梁朝时,当地少数民族又脱离朝廷控制,梁至北周涪陵郡仅领汉平一县。涪陵郡曾寄治于巴郡枳县,但枳县始终都属于巴郡,而不曾为涪陵郡属县。

    2006年03期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窝阔台“画境”十道考

    张金铣;

    本文考订“画境”十道的内涵、名称及其建置过程,分析其地位与影响。本文认为,“画境”十道是窝阔台时期的中原政区划分,其本身即为蒙古达鲁花赤制度与中原分路之制相结合的产物。十道大体上可以确定为山西、北京、燕京、河东、彰德、河北、大名、山东西、山东东、陕西等道。其政区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到太宗八年前后才定型。“十道”之制推动了中原州县达鲁花赤制度的建立,对元初的政区制度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2006年03期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

    吴良宝;

    《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政区地理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历代地理与政区的变化复杂、文献记载的缺漏与歧异等原因而使该书存在着一定的疏误。不断出土的战国文字资料,不仅可以提供各诸侯国疆域变迁的内容,还包含大量的县一级的地名资料,可以据此对《地图集》第一册“战国时期”所收录的地名资料进行补正。本文在纠正《地图集》的几处失误之外,还补充了120余个战国时期的县名,为研究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地理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

    2006年03期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清代鄂尔多斯地区的垦殖活动

    刘龙雨;吕卓民;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农牧业交错带上。当它被游牧民族占据时,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占居该地时,便转而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秦、汉、唐、清等朝代便是如此。清代随着国家的安定与清后期财政支出的增加,对鄂尔多斯的垦殖从禁止到弛禁直至规模持续上升,超过以前任何朝代。本文以垦殖力度的差异将其垦殖活动分为两个时期加以考察,前一个时期自清初至光绪二十年,这一时期经历了从禁垦到驰禁的过程,开垦规模逐渐扩大,一些水利工程也开始兴修;后一个时期则是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放垦阶段,各旗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放垦。

    2006年03期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