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方志门槛内外的徘徊

    史念海;

    3月27日,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前所长、本刊创办人史念海教授逝世5周年纪念日,为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谨将先生遗作《方志门槛内外的徘徊》发表于此。此篇遗作为电脑打印稿,乃在整理先生书稿时从先生书箧中检出,尚未见发表。从文中所述推测,当作于1997年前后。先生在文中详细追述了自己从事方志学研究的历程,以及与张国淦、朱士嘉、梁寒冰等老一辈方志学家的交往,并再次申述了自己有关方志学理论和实践的见解。先生强调:“方志记载的事物,不仅记载其现象,还应记载其演变的过程及其影响,再进而探索其演变和影响的规律,这样才能发挥方志的更大作用。”先生在我国方志学理论研究和新方志编纂实践中的地位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先生却一再说自己仍然是徘徊在方志的门槛内外,自己的种种设想只是刍荛之言,于此可见先生的学问人品和道德文章。抚今追昔,先生音容宛在,我辈当以先生为楷模,时时自省之。

    2006年02期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7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宋都开封城内的东部与西部

    久保田和男;郭万平;

    宋都开封分为数厢,每厢各有特点。位于内城东部的二厢,作为商业中心首先繁荣起来,而西部尤其是面向西华门一厢的编户人口极少,主要是因为此处驻扎有许多禁军军营。由于在开封城内东部商业建筑物居多,而西部的禁军军营所占面积比例最大,故造成开封城内东部和西部城市景观上的巨大差异。

    2006年02期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9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地方城市的“坊”——以江西省府、县城为中心

    魏幼红;

    本文主要论述唐宋坊市制崩溃以后,明代地方城市中“坊”之情形。明代地方志所记之“坊”,有牌坊、街坊、乡坊和坊图四种不同涵义。牌坊为旌表建筑物,街坊为居民居住区,乡坊之“坊”是人文地理概念,指城内外一定地理区域,坊图之“坊”等同于里、图。作为“地域实体”的街坊,其形态已不同于唐宋时期的坊市,表现为开放式的条形街区,而不是封闭的方形区域;城外街区亦得称“坊”;坊的数目增多,其规模较小。街坊与城市里甲密切相关,是城市里图区划的基本依据。

    2006年02期 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9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元清两代北京万柳堂园林的变迁

    孙冬虎;

    万柳堂是北京古代著名的私家园林,元代廉希宪创始,清代冯溥沿用其名而异地另建,在当代北京地名中虽有遗迹可寻,但彼此地望相差甚远。本文辨析了元代万柳堂的所在地点以及清代多种有关文献存在的错误,讨论了两个万柳堂的环境特点、兴衰过程、历史影响及其人文意义。

    2006年02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天津——近代北方经济的龙头

    樊如森;

    具有优越地理区位、便利交通条件和良好经济基础的天津,开埠后又利用通商口岸所特有的宽松环境、发展机会和广阔市场,逐步成为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成为近代北方经济的龙头,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广大地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真正充分发挥港口城市天津所固有的巨大经济优势和潜力,有利于今天北方市场经济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2006年02期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10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九姓渔民来源探析

    朱海滨;

    九姓渔民是世代浮居于江河船上的一种社会人群,关于其来源,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本文首先介绍九姓渔民来源的主要传说记载,指出其不可靠性,然后利用文献史料及先行研究,澄清九姓渔民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结合民族学的方法,在对九姓渔民与疍民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九姓渔民源于历史上的疍民这一观点。

    2006年02期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清代以来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人的生活及其环境变化

    韩春鲜;吕光辉;

    罗布人是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地区的土著民族,以渔猎为生。300年来,不仅他们的语言、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罗布泊一带的人口数量也有非常大的变化。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分析了罗布人的生活习俗和生活地域环境及其变化,认为罗布地区河流湖泊的变化是罗布人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6年02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交通环境、社会风气与山东地方戏的流布及地区差异

    王加华;曹永;

    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山东地方戏进行了简单分析。总体来说,山东地方戏在空间分布上西部多于东部。同时,两地在戏剧的内容表现与艺术风格上亦有很大的不同,西部相对以武戏为主,风格粗犷,而东部则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小戏为主,风格细腻柔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两地不同的交通地理环境与社会风气所造成的。

    2006年02期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元和郡县图志》勘误一则

    乔凤岐;肖守库;

    2006年02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汉代“亭”的几个问题

    黄义军;

    本文认为汉代的亭可分为边疆亭与内郡亭两大类,内郡亭又可分为都市之亭与乡野之亭。亭有多种职能,但其基本职能是治安。根据分布地域的不同,亭的职能有所偏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十里一亭”和“十亭一乡”主要是针对乡野之亭做出的概述。前者强调亭舍间的距离,在社会实际中基本得到了体现;后者强调一乡之内亭部的分布密度,它往往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从统属关系看,亭长属于县的官吏编制,同时接受郡都尉的管辖。

    2006年02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西汉东海郡所辖戚县、建陵、东安侯国地望考辨

    郑威;

    西汉东海郡所辖戚县及建陵、东安二侯国地望历来众说纷纭,通过对史料和各家之说的梳理,本文认为戚县地望在今临沂市,鲁王子刘遂之建陵侯国地望在今枣庄市峄城区,东安侯国地望在今枣庄市山亭区。

    2006年02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再次入选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

    2006年02期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

    郭声波;

    南宁州都督府是唐朝西南边疆战略要地,下属十四羁縻州的具体地望至今多不清楚。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从分析交通格局入手,基本复原了这些羁縻州的具体地望。

    2006年02期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汉匈白登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

    靳生禾;谢鸿喜;

    西汉初年,汉匈(奴)白登之战,规模巨大,历史影响深远。然而,“白登”其名及其地望所在,古今学界向说不一。笔者近年三度深入实地野外考察,发现汉匈之战主战场白登山,为当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阳高县三县市交界处高拔而范围广袤之采凉山。古来以北朝郦道元《水经注》为代表所说而为晚近学界所宗之汉匈古战场白登台,即当今大比例尺地图上亦即当地习称之南坡顶及其略西南的白登山———今马铺山,都不过是采凉山———汉白登山伸向西南的小小余脉而已。

    2006年02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征稿启事

    2006年02期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吴长江防线兵要地理初探

    赵小勇;

    东吴长江防线的形成,是三国政治形势、长江地理条件、东吴国力水平的综合产物。整个防线共划分为江陵防区、武昌防区和建业防区三部分。其中江陵防区约有部队5万人,建业防区约为13万。东吴经营防线的策略是守江而争淮汉。长江防线的存在,使东吴割据政权得以长期维持;东吴对长江防线的经营,促进了沿江城市的发展;长江防线的巩固,促成了东吴君臣的偏安心理。防线最后的崩溃,与其西端没有牢固的依托点密切关联。

    2006年02期 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明靖边营城周规模考

    学舟;

    2006年02期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政区治所迁徙的初步研究

    许鹏;

    治所作为行政区域的核心,其设置或迁徙过程中所考虑的问题和由此反映的政治理念,无疑也是当时行政区划建设思想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历史上政区治所迁徙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于清代政区治所迁徙到目前尚无人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详细探究有清一代的省会、府、厅、州、县等主要政区治所的迁徙及其发生原因,来研究清朝行政机构治所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规律,总结治所迁徙的各种具体原因。

    2006年02期 11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1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民国时期云南边疆的殖边督办

    陈国保;

    “殖边督办”作为一级行政机构,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上一个不大却又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近代云南地方史、云南民族政治制度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民国初年云南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及边政建设的推行、殖边督办公署的建立、组织机构、治边措施及其历史作用等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该行政机构在捍卫国家主权、保卫国土、巩固和开发边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为云南边疆“改土归流”的最终完成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推动了边疆与内地政治体制一体化的进程。

    2006年02期 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8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斯·韦伯眼中的孔子:韦伯中国史观中的精神与自然力

    亚克西姆·纳得考;史红帅;

    [提要]作为德国社会学古典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具有历史亲和力”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他终其一生都在以摒弃西方人传统偏见的态度去探究非西方的文化。韦伯在中国宗教(尤其是儒教和道教)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以对孔子和儒者的仰止之心指出儒教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冷静的理性主义,深刻剖析了宗教是中国未能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决定性因素。韦伯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阐释了自然环境状况也是中国未能发展成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另一症结所在。

    2006年02期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0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拜根兴;

    7世纪中叶,唐朝与朝鲜半岛的新罗国联合,相继灭亡朝鲜半岛的另外两个国家———百济和高句丽。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朝鲜半岛遗民因各种原因被迫来到唐朝。迄今为止,学界对来唐的高句丽、百济遗民的具体数字并无定论;遗民的流向和安置也是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探讨国内外学界对高句丽、百济遗民的人数、流入地、安置地域分布等研究现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应当侧重关注的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应注重地方志资料的搜集,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并转换角度,使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2006年02期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0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2006年02期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