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环境史与历史地理的关系

    迈克尔·威廉斯,马宝建,雷洪德

    这篇文章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环境史作为历史学科一个独特子集的出现 ,并讨论了它的发展过程 :首先讨论了它的开始是植根于北美的资源保护和知识史 ,其次讨论了它的伦理演化和基本要点 ,最后讨论了它更具国际主义和跨学科性的关于自然中的人的观点。同时也考察了环境史研究的各种模式(主要是人类学的 )和议程。第二部分考察了主要历史和文化地理学家对环境史所提出的更大的人与自然的争论的贡献。着眼点主要关注四个研究领域 :(1)地球的变化和改变 ,(2 )全球扩展和资本主义经济 ,(3)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4 )栖息地、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考察了一些争论对于两个学科的意义、共性和挑战。结论是两个学科在“场所故事的叙述”中有许多互相帮助和学习的东西。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2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中国县城通名改革研究

    华林甫

    本文在掌握了全国 16 74个县级政区 (截至 2 0 0 0年底 )的县城名称及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 ,指出目前存在着 30 4处县城仍叫“城关镇”、“城厢镇”、“县城”、“县城镇”等毫无地方特色的通名 ,建议将它们都改成具体的名称。改革开放以来更改县城通名工作做得较好的是四川、河北、山东三省 ,福建、云南、江西三省次之 ,而做得最不够的则要数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省了。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省现存县城通名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 ,因而本文重点对该四省 2 0 3处“城关镇”的具体改革作了详细研究 ,提出了各个“城关镇”拟改名称及其依据 ,同时对其他 16省份 (含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 10 1处“城关镇”也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嘉靖河间府志》“汉河间国”辨误

    王文涛

    《嘉靖河间府志》关于“汉河间国”的记载有多处错误 ,用来证明汉代河间国的沿革不妥 ,《汉书·地理志下》“景帝二年改信都国为广川国”亦误。中国传世的地方志是明清以后的 ,引用地方志证明明代以前的历史一定要慎重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清末民初废灶兴垦为中心

    赵赟,满志敏,方书生

    废灶兴垦是清末民初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本文拟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的探讨 ,以期更为全面地揭示其自西徂东、由南而北逐步推进的“时空”演变特征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8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妈祖信仰在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传播

    尹国蔚

    河北及京津地区的妈祖信仰 ,随着漕粮北运自东南沿海传播而来。代表妈祖信仰存在的第一座天妃宫在元泰定三年出现以后 ,至清代 ,天妃或天后宫庙的数量已达 35处之多。这些宫庙绝大部分为元、明两代所建。根据这些宫庙的形成时间及分布情况推测 ,元代的妈祖信仰是沿海河、北运河及天津以北渤海沿岸地区传播的。到明代 ,沿海继续向北推进到山海关 ,沿滦河向内地推进到长城南侧 ,并由天津向南沿南运河两侧扩展。妈祖信仰在河北及京津地区分布的时空特征 ,是由于当时全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分离 ,需要东南大批漕粮北运而形成的。元、明海、河运输路线的差异 ,以及两朝国都所在地区军事形势和军事力量布置上的差异 ,使明代妈祖信仰分布的范围与元代有所不同 ,并比元代有所扩大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0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 ]
  • 汉代襄阳县城考

    于风军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明清江南乡村民众的生活与地区差异

    冯贤亮

    江南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水乡泽国 ,传统研究中所认为的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 ,在生产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是共同无差别的。但是应该注意 ,区域内地理环境所存在的细微差异 ,都会导致民众生活形态的很大不同。本文以乡镇为集中讨论的对象 ,指出江南传统的大宗生产基本已形成了“蚕桑区”、“稻作区”和“稻棉区”的分异 ;而且大田劳作、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外出经商、岁时节俗、民间信仰 ,既有着共同点 ,更有着诸多迥异之处 ,原因都与太湖周边平原低乡的地理环境差异有关。具体而言 ,有从西部山地延续下来的低丘 ,也有东部以“冈身”为界线的“东乡”、“西乡”的分域 ,更有滨海沙地独特的生活环境 ;在这些差异本属细小的区域内 ,乡村民众的生活形态却因此大为不同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继承发扬禹贡学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历史地理学科发展——为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110周年而作

    朱士光

    顾颉刚先生作为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始人 ,其炽烈的爱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的学术眼光 ,最堪作为我们后学者的楷模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宋初黔州的隶属

    李中锋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西汉长安与南海诸国的交通及往来

    周伟洲

    本文论述西汉一代与南海诸国 (即今东南亚地区 )的交通及往来 ,主要分两部分 :一是叙述西汉长安至南海诸国的两条主要交通道路 ,即由蜀至缅甸的“身毒道”和由南越经海上的“南海道”,以及两道的形成和具体路线等 ;一是论述西汉遣译长出使南海诸国 ,以及南海诸国的“朝贡”和长安的南海珍物 ;以揭示今东南亚地区古代诸国早期与中国交往之历史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8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社会空间的文化意象——以乐府诗《长安道》为例

    左鹏

    本文试图以乐府诗《长安道》的解读来阐释长安的空间文化含义。文章通过《长安道》主题与内容之变化的分析 ,指出它们最初主要描绘了长安的地方意象 ,后来则多反映生活于长安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而这样的状态折射出人与特定社会空间的四种关系 :家园 -内部者、家园 -外部者、他乡 -内部者、他乡 -外部者 ,其中只有家园 -内部者才是长安意象的真正代言人。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明清时期榆林城遭受流沙侵袭的历史记录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

    顾琳

    陕北的榆林城作为明朝北方的一座军事重镇 ,从正统二年 (14 37年 )建城到清末四百多年间内 ,就有城市遭受流沙侵袭的记载见于一些历史文献。清同治二年 (186 3年 )的流沙则完全埋没了榆林城的北城垣 ,给城市的防守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当时又时值关中等地回民起义 ,城市的北城墙被迫南缩。本文拟对榆林城的起源与几次拓建和改筑进行梳理 ,进而对城市遭受流沙侵袭的文献记载加以解析 ,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徐兆奎先生生平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史·地理志》惠民河水门问题纠谬

    孙伟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沙漠古都统万城学术研讨会在靖边县召开

    史红帅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怀荃教授逝世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西夏丝路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杨蕤

    本文依据汉文史籍以及考古资料中有关西夏丝路的信息 ,对西夏阻滞丝路的问题进行了再探讨 ,提出传统丝路在西夏境内并未完全“失效”,依然有丝路商旅穿越西夏境内抵达中原 ,西夏还是沟通河陇诸蕃与辽朝间的重要通道 ,但应该客观地评价西夏在丝路中的中介作用。文章最后重点对西夏时期的居延路进行了考论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破坏考

    李并成

    本文引用正史以及汉简、敦煌遗书、西夏文书、明清方志等大量有关史料 ,并经实地反复考察 ,对于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破坏状况 ,作了细致的探讨。史实表明 ,早在河西汉代大规模开发始 ,因大量用作薪柴、饲草等 ,这一破坏即已发生。且危害匪浅。迨至唐代、西夏破坏更趋严重。及至明清伴随着河西更大规模的开发 ,绿洲边缘荒漠植被遂被更大面积的刈伐、采挖 ,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沙漠化过程。研究历史上荒漠植被的破坏 ,可为今天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动植物群落与清代江南海塘的防护

    王大学

    清代江南海塘防护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是自然选择、社会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利益驱使部分塘长和近海居民 ,违禁种植某些对海塘防护不利的植物 ,这对白蚁的穴居有利。狗獾在海塘上的穴居时间和海塘的岁修日期、风暴潮之间不同步 ,使其对海塘的破坏持久存在。白蚁的强力破坏和海塘取土之间的矛盾 ,说明了海塘防护中的两难选择。燃料问题 ,增加了对海塘及其防护植物管理的难度。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联系 ,表明清代江南海塘的防护是个生态互动的复杂问题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汉江九口”考

    鲁西奇

    明中叶以前 ,汉水下游右岸 (东、北岸 )存在着众多的分流穴口 ,并不止“九口”。这些穴口在明后期大都渐次被堵塞。之后 ,由于洪水时常冲决堤防 ,又出现了数十处决口 ,这些决口旋溃旋塞 ,口下未形成支河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新世纪城市更新战略

    吴宏岐,严艳

    本文在简要回顾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基础上 ,研究分析了西安建城30 0 0多年来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 ,认为古都西安的城市过程中曾先后出现过旧城和新城脱开 (新旧分制 )类型、新城在旧城一侧或几侧发展类型、新城围绕旧城发展类型、缩小旧城类型、拓展旧城类型和因袭旧城改造更新类型等六种城市更新模式 ,比当代城市学者根据国内外城市更新现状所总结的城市更新模式要复杂一些 ,而西周丰京、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和隋大兴城均采取了旧城和新城脱开的城市更新模式。论文还对抗战时期三种城市更新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 ,最后结合当前古都西安保护与发展的新形势 ,提出新旧分制是新世纪西安城市更新的基本战略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 ]
  • 元代的吴淞江治理及干流“改道”问题

    王颋

    曾为太湖的主要泄水入海通道的今黄浦江支流吴淞江 ,当有元一代 ,曾经进行过规模相当、持续不断的“治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重新考察 ,得出以下结论 :一、由于时人的“肆意妄为”,入元以后的十数年间 ,原本“安流”的吴淞江水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从而开始了难以“恢复”的不可逆转。二、至元末的淀山湖工程、大德末的吴淞江工程以及泰定、至顺、至正中的工程 ,都不是“有效”的水利工程 ,究其原因 ,一是没有从整体的利害关系考虑 ,二是有违当时已经形成的“自然”态势 ,那就是太湖水流宣氵曳日益向南的“必然”演化。三、关于南宋吴淞江的干流 ,并不如许多研究者所言即明代的“虬江”、今天的西虬江。准确的表述应是 :当时的吴淞江河床包含今吴淞江南岸到虬江北岸间的整个区域。“虬江”亦是“旧江”,不过是由于河床垫高、水流分岔后的一股北去水道的遗迹而已

    2003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