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瑞,吴宏岐
本文根据《史记》及有关记载详细分析了秦始皇为帝十一年间频繁巡游的时间、空间特征 :即巡游频率高、历时长、游历范围广且以齐鲁海滨为巡游活动的主要目的地。并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提出促成秦始皇巡游活动时空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扬威宣德的政治目的、虔诚的宗教情感、寻求长生的强烈渴望和地理景观区域差异的吸引。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李椿浩
姚苌控制关中 ,是赖于“以安定为根本”。安定为雍州刺史镇戍之地 ,有军镇和护军 ,还有地方官吏太守。本文以研究安定的地位为出发点 ,探讨姚苌的“大营”以及与军镇、护军等有关问题 ,以了解当时后秦政权的内外局势 ,并有助于加深对五胡十六国政权的地方统治体系的认识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纪慧娟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日辉
考察秦人的发展史 ,多与农业文明有关 ,尤其在早期都邑的构建上最为突出。秦自非子发迹到二世亡国为止 ,先后建立过秦、犬丘、氵开、氵开渭之会、平阳、雍、泾阳、栎阳和咸阳 ,总计 9处都邑。其中秦与犬丘是公元前 890年——公元前 76 2年之间建立的两处最早的都邑 ,具体在今甘肃省东南部的渭水流域和西汉水流域 ,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 ,是中国旱作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一直是先民们繁衍生息的聚居区。秦人以此为中心建立都邑 ,发展农业经济和畜牧经济 ,为早期的生存与壮大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为后来秦襄公保护周平王东迁的成功以及秦文公顺利地东进关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许正文
汉王朝和唐王朝统一全国后在地方监察区划中设置的州和道 ,从其背景、性质、功能、演变到最后所形成的结果——都导致了下一个分裂割据朝代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出现 ,这些相似之处简直达到一脉相承。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个结果 ,是因汉唐监察区域划分过大 ,在此基础上演变为军事行政区后 ,便具有割据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韩春鲜,熊黑钢,张冠斌
本文在引用史料、考古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 ,对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迁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历史时期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魏晋以前 ,生产水平有限 ,绿洲农业灌溉主要依赖自然河道 ,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河湖水量充沛 ;魏晋以后至元代 ,属游牧民族活动区域 ,生产方式简单 ,对环境影响小 ,河湖水量因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呈不断减少的态势 ;清初至道光年以前 ,当地罗布人以原始的渔猎生活为主 ,河湖水量充沛 ;清道光年以后 ,大规模、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活动 ,导致河湖水量减少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张萍
本文以清代宜川县商业集镇的发展进程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为例 ,探讨了陕北黄土原梁沟壑区部分典型县域的集镇发展及地域分布规律。且尝试将中心地理论运用到黄土高原区 ,初步得出结论 :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原梁沟壑区 ,一些典型县域 ,传统集镇的区域分布符合中心地理论 ,集镇在空间上的扩展受这一规律的制约。可以证明 ,中心地理论不仅适用于平原地区 ,且适用于黄土高原的一些典型县域。深入研究这一区域集镇发展规律有利于今后该区域商业市场与城镇规划的进行。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陶卫宁
聚落的命名反映了人类在聚居时对不同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明清时期 ,走廊内由腹地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到两侧的中高山区都有人口的分布 ,受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聚落的类型也比以前丰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及社会活动使走廊内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乡村聚落。明清时期走廊内有大量人口以家族或宗族为单位迁入 ,宗族势力的巨大约束及内聚作用使走廊内出现了大批以家族命名的乡村聚落。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许正文
汉王朝和唐王朝统一全国后在地方监察区划中设置的州和道 ,从其背景、性质、功能、演变到最后所形成的结果——都导致了下一个分裂割据朝代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出现 ,这些相似之处简直达到一脉相承。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个结果 ,是因汉唐监察区域划分过大 ,在此基础上演变为军事行政区后 ,便具有割据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景纯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余炳毛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治立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伟洲
本文集中论述了古代西北 (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 )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共分三部分 :(1)先秦时期西北民族的区域文化 ,分别论述西北新石器文化区域类型和先秦西北民族的区域文化 ;(2 )秦汉至北宋约一千余年间 ,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因受四周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影响 ,而发生变异 ;(3) 15— 16世纪 ,因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近现代西北少数民族及其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而其多元文化因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发生第二次变异 ,从而基本定型。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周松
54 2—— 5 5 3年间东西魏对峙 ,吐谷浑穿越西魏控制区 ,经柔然与东魏建立并发展了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结合当时中国北方的民族关系、各割据政权间的政治关系 ,对双方往来交通路线的情况作一考证。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薄井由
会馆是旅居异地的同乡人 ,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 ,首建于明 ,至清而盛 ,不但林立于京师街区 ,而且其他通都大邑 ,甚至府、县、乡镇也有存在。至今 ,已有几部讨论会馆地理分布研究的著作问世 ,然而由于缺乏全面性的文献和调查材料 ,对内陆偏远地区会馆地理分布状况尚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论述。 190 1年始建于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 ,从 190 7年至 194 4年举行中国内陆大调查旅行 ,对全国大小城市内的会馆进行了实地调查。至今 ,尚未有人利用同文书院调查资料来阐明全国会馆的地理分布。因此 ,本文试图以此资料为依据 ,来进行有关的研究 ,并详列各大小城市会馆之名 ,以为今后中外学人进一步研究之用。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邓辉
克利福德·达比 (Clifford Darby,190 9- 1992 ) ,著名英国历史地理学家 ,对英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学术思想也影响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达比一生的学术研究工作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英国东南部沼泽地 (The Fenland)研究 ;2 .《清册地理》研究 ;3.英格兰历史地理研究 ;4 .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讨。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达比的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做了系统评述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穆渭生
唐代关内道北部的“河曲”是农、牧族类交融频繁地域 ,也是唐朝边防战略要地之一。宥州的置废变迁 ,就是这一地域军政形势起伏多变历程之缩影。本文着重从军事地理角度考察宥州的变迁背景 ,以明其时军政局势演替与唐朝边防措置之互动关系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孙伟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辉
克利福德·达比 (Clifford Darby,190 9- 1992 ) ,著名英国历史地理学家 ,对英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学术思想也影响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达比一生的学术研究工作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英国东南部沼泽地 (The Fenland)研究 ;2 .《清册地理》研究 ;3.英格兰历史地理研究 ;4 .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讨。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达比的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做了系统评述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刘景纯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余炳毛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治立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伟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萍
本文以清代宜川县商业集镇的发展进程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为例 ,探讨了陕北黄土原梁沟壑区部分典型县域的集镇发展及地域分布规律。且尝试将中心地理论运用到黄土高原区 ,初步得出结论 :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原梁沟壑区 ,一些典型县域 ,传统集镇的区域分布符合中心地理论 ,集镇在空间上的扩展受这一规律的制约。可以证明 ,中心地理论不仅适用于平原地区 ,且适用于黄土高原的一些典型县域。深入研究这一区域集镇发展规律有利于今后该区域商业市场与城镇规划的进行。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林荣琴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丝业是由中心区不断向外扩展的。明末天启年间 ,本地区蚕丝业出现第一次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扩展 ,清代晚期 ,其蚕丝业的扩展又表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分三个阶段考察了本区域明清两代蚕丝业的分布状况 ,展现了这一扩展变迁的轨迹。同时从自然条件、经营蚕丝业的经济收益、蚕丝业发展的历史等方面探讨了其分布与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根福
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迁移数量在全国迁移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但转化为移民的只是少数 ;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战役前后 ,随战局发展而波动 ;迁移人口的流向和地域分布非常广泛 ;迁移以中青年为主 ,囊括社会各个职业。人口迁移不但对浙江省的抗战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且极大地促进了民众的民族和国家意识 ,同时也推动了后方国统区的开发和文教事业的发展 ,但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和社会问题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椿浩
姚苌控制关中 ,是赖于“以安定为根本”。安定为雍州刺史镇戍之地 ,有军镇和护军 ,还有地方官吏太守。本文以研究安定的地位为出发点 ,探讨姚苌的“大营”以及与军镇、护军等有关问题 ,以了解当时后秦政权的内外局势 ,并有助于加深对五胡十六国政权的地方统治体系的认识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周松
54 2—— 5 5 3年间东西魏对峙 ,吐谷浑穿越西魏控制区 ,经柔然与东魏建立并发展了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结合当时中国北方的民族关系、各割据政权间的政治关系 ,对双方往来交通路线的情况作一考证。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纪慧娟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荣琴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丝业是由中心区不断向外扩展的。明末天启年间 ,本地区蚕丝业出现第一次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扩展 ,清代晚期 ,其蚕丝业的扩展又表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分三个阶段考察了本区域明清两代蚕丝业的分布状况 ,展现了这一扩展变迁的轨迹。同时从自然条件、经营蚕丝业的经济收益、蚕丝业发展的历史等方面探讨了其分布与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陶卫宁
聚落的命名反映了人类在聚居时对不同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明清时期 ,走廊内由腹地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到两侧的中高山区都有人口的分布 ,受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聚落的类型也比以前丰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及社会活动使走廊内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乡村聚落。明清时期走廊内有大量人口以家族或宗族为单位迁入 ,宗族势力的巨大约束及内聚作用使走廊内出现了大批以家族命名的乡村聚落。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张慧芝
古代城市选址与河流关系密切。太原城在宋初迁建于汾河东岸、太原盆地北端的狭长地带上。本文从宏观、微观地理形势和政治地理、交通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等角度证述了宋初太原城相对汾河移迁的利弊。认为城址的移动适应了当时的特殊国情 ,对后世太原城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赖琼
徐闻港和雷州港是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两个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徐闻港位于今雷州半岛南端徐闻县 ,是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雷州港位于今雷州半岛中部雷州市 ,秦汉以后取徐闻港而代之 ,成为雷州半岛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徐闻港和雷州港的兴衰主要是受港口所在地当时的经济开发程度、其在对外交通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国家政治、军事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约。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赖琼
徐闻港和雷州港是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两个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徐闻港位于今雷州半岛南端徐闻县 ,是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雷州港位于今雷州半岛中部雷州市 ,秦汉以后取徐闻港而代之 ,成为雷州半岛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徐闻港和雷州港的兴衰主要是受港口所在地当时的经济开发程度、其在对外交通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国家政治、军事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约。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穆渭生
唐代关内道北部的“河曲”是农、牧族类交融频繁地域 ,也是唐朝边防战略要地之一。宥州的置废变迁 ,就是这一地域军政形势起伏多变历程之缩影。本文着重从军事地理角度考察宥州的变迁背景 ,以明其时军政局势演替与唐朝边防措置之互动关系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张慧芝
古代城市选址与河流关系密切。太原城在宋初迁建于汾河东岸、太原盆地北端的狭长地带上。本文从宏观、微观地理形势和政治地理、交通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等角度证述了宋初太原城相对汾河移迁的利弊。认为城址的移动适应了当时的特殊国情 ,对后世太原城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张根福
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迁移数量在全国迁移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但转化为移民的只是少数 ;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战役前后 ,随战局发展而波动 ;迁移人口的流向和地域分布非常广泛 ;迁移以中青年为主 ,囊括社会各个职业。人口迁移不但对浙江省的抗战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且极大地促进了民众的民族和国家意识 ,同时也推动了后方国统区的开发和文教事业的发展 ,但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和社会问题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瑞,吴宏岐
本文根据《史记》及有关记载详细分析了秦始皇为帝十一年间频繁巡游的时间、空间特征 :即巡游频率高、历时长、游历范围广且以齐鲁海滨为巡游活动的主要目的地。并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提出促成秦始皇巡游活动时空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扬威宣德的政治目的、虔诚的宗教情感、寻求长生的强烈渴望和地理景观区域差异的吸引。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尹钧科
区域地名研究是从不同角度对一个地区地名的研究。它是地名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并对中国地名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地名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一个地域地名的总体特征 ,地名的命名、含义、分类、分布、价值、演变、管理以及不同区域地名的比较等。区域地名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考证、数据统计、比较分析、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1 ] - 薄井由
会馆是旅居异地的同乡人 ,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 ,首建于明 ,至清而盛 ,不但林立于京师街区 ,而且其他通都大邑 ,甚至府、县、乡镇也有存在。至今 ,已有几部讨论会馆地理分布研究的著作问世 ,然而由于缺乏全面性的文献和调查材料 ,对内陆偏远地区会馆地理分布状况尚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论述。 190 1年始建于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 ,从 190 7年至 194 4年举行中国内陆大调查旅行 ,对全国大小城市内的会馆进行了实地调查。至今 ,尚未有人利用同文书院调查资料来阐明全国会馆的地理分布。因此 ,本文试图以此资料为依据 ,来进行有关的研究 ,并详列各大小城市会馆之名 ,以为今后中外学人进一步研究之用。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尹钧科
区域地名研究是从不同角度对一个地区地名的研究。它是地名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并对中国地名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地名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一个地域地名的总体特征 ,地名的命名、含义、分类、分布、价值、演变、管理以及不同区域地名的比较等。区域地名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考证、数据统计、比较分析、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周伟洲
本文集中论述了古代西北 (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 )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共分三部分 :(1)先秦时期西北民族的区域文化 ,分别论述西北新石器文化区域类型和先秦西北民族的区域文化 ;(2 )秦汉至北宋约一千余年间 ,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因受四周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影响 ,而发生变异 ;(3) 15— 16世纪 ,因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近现代西北少数民族及其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而其多元文化因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发生第二次变异 ,从而基本定型。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韩春鲜,熊黑钢,张冠斌
本文在引用史料、考古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 ,对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迁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历史时期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魏晋以前 ,生产水平有限 ,绿洲农业灌溉主要依赖自然河道 ,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河湖水量充沛 ;魏晋以后至元代 ,属游牧民族活动区域 ,生产方式简单 ,对环境影响小 ,河湖水量因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呈不断减少的态势 ;清初至道光年以前 ,当地罗布人以原始的渔猎生活为主 ,河湖水量充沛 ;清道光年以后 ,大规模、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活动 ,导致河湖水量减少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徐日辉
考察秦人的发展史 ,多与农业文明有关 ,尤其在早期都邑的构建上最为突出。秦自非子发迹到二世亡国为止 ,先后建立过秦、犬丘、氵开、氵开渭之会、平阳、雍、泾阳、栎阳和咸阳 ,总计 9处都邑。其中秦与犬丘是公元前 890年——公元前 76 2年之间建立的两处最早的都邑 ,具体在今甘肃省东南部的渭水流域和西汉水流域 ,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 ,是中国旱作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一直是先民们繁衍生息的聚居区。秦人以此为中心建立都邑 ,发展农业经济和畜牧经济 ,为早期的生存与壮大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为后来秦襄公保护周平王东迁的成功以及秦文公顺利地东进关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