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明清时期(1440-189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异常冷暖气候研究

    韩昭庆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七个省市为研究对象 ,利用方志资料 ,在有记载的年份中从各省市每年只取一条资料 ,按照资料冷暖程度分别赋予一定的值 ,以十年为单位 ,将这些值相加 ,然后将所得的总数除以 10 ,本文称之为温度指数 ,共得到 4 6个温度指数值 ,取其平均数 1.7为参数 ,大致可将明清时期 (14 4 0年到 1899年 )冬季异常气候变化的过程分为三个暖时段 ,即 14 4 0 -14 89年 ,15 2 0 - 16 19年和 172 0 - 1789年 ;三个冷时段即 14 90 - 15 19年 ,16 2 0 - 1719年和 1790 -1899年。无论在暖时段还是冷时段 ,总存在着与之相反的极端个别或一些年份的冷或暖的回旋。如在第二个暖时段中 15 6 0年至 15 6 9年、第三个暖时段中 174 1至 174 6年冷冬的回旋和在第二个冷时段中 170 0至 170 9年、第三个冷时段中 185 0至 185 9年暖冬的回旋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8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布雷特·辛斯基,蓝勇 ,刘建 ,钟春来 ,严奇岩

    本文联系东亚、欧州和北美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论述中国各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和历史的关系。指出以农为本的中国 ,尤其是北方 ,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气候变化影响农业 ,从而影响社会各方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 ,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在温暖期 ,中国经济繁荣 ,民族统一 ,国家昌盛 ;寒冷期 ,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 ,游牧民族南侵 ,农民起义 ,国家分裂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最后 ,作者指出 ,在历史时期 ,气候是中国北方政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并强调将世界气候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7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1 ] |[阅读次数:1 ]
  • 游牧方式与草原生态——传统时代呼盟草原的冬营地

    王建革

    本文以 2 0世纪 30年代的日文调查资料为主 ,对呼伦贝尔草原冬营地时期的人、畜和草原的关系进行了剖析。首先 ,当时的营地选择以草原合理利用为基础 ,兼顾人畜的生活条件。其次 ,游牧民在冬营地的移动有不同的层次 ,有从夏营地到冬营地的大移动 ,也有在冬营地内的小移动 ,另外 ,为适应草原生态 ,冬营期实行分类放牧。为了抵御雪灾 ,一些游牧民开始受俄国人的影响 ,利用干草 ,甚至有的人在此基础上 ,实现了半游牧。不断移营不是过去游牧民天然之喜好 ,是人为适应草原生态而必然采用的一种生产方式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9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四~五世纪气候暖干事件对塔里木盆地人类文明兴衰的影响

    舒强,钟巍

    考古发掘资料和零星的史载资料表明 ,在约 4~ 5世纪时期塔里木盆地人类文明发生第一次大规模变迁 ,很多古城在此时期衰落与消亡。同时塔里木盆地及其相邻地区的古气候环境演变研究成果表明 ,在 1.9ka BP~ 1.5 ka BP(公元 2世纪~ 6世纪 )期间 ,气候为一相对的暖干期 ,而在 4~ 5世纪时 ,其暖干的气候达到了峰值。塔里木盆地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变迁与古气候的暖干化在时间上的一致性说明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气候环境的暖干化可能是导致塔里木盆地人类文明在 4~ 5世纪发生第一次大规模变迁的根本原因 ,气候环境的暖干化导致水量的明显减少、人类生存环境发生恶化、生存资源减少、生存空间缩小等一系列变化 ,最终导致古城的衰亡 ,影响到人类文明的变迁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掖“黑水国”古绿洲沙漠化之调查研究

    李并成

    张掖“黑水国”古绿洲 ,遗存十分丰富 ,有北古城、南古城两座较大城址和周围 7座较小城堡 ,有史前文化遗址、汉代建筑遗迹、古寺院遗址和民居遗址 ,有成片的古墓群、古耕地渠道遗迹等。作者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 ,对其历史面貌及其沙漠化发生的时代和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明清时期(1440-189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异常冷暖气候研究

    韩昭庆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七个省市为研究对象 ,利用方志资料 ,在有记载的年份中从各省市每年只取一条资料 ,按照资料冷暖程度分别赋予一定的值 ,以十年为单位 ,将这些值相加 ,然后将所得的总数除以 10 ,本文称之为温度指数 ,共得到 4 6个温度指数值 ,取其平均数 1.7为参数 ,大致可将明清时期 (14 4 0年到 1899年 )冬季异常气候变化的过程分为三个暖时段 ,即 14 4 0 -14 89年 ,15 2 0 - 16 19年和 172 0 - 1789年 ;三个冷时段即 14 90 - 15 19年 ,16 2 0 - 1719年和 1790 -1899年。无论在暖时段还是冷时段 ,总存在着与之相反的极端个别或一些年份的冷或暖的回旋。如在第二个暖时段中 15 6 0年至 15 6 9年、第三个暖时段中 174 1至 174 6年冷冬的回旋和在第二个冷时段中 170 0至 170 9年、第三个冷时段中 185 0至 185 9年暖冬的回旋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8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唐前期东突厥羁縻都督府的置废与因革

    艾冲

    唐朝于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后 ,采用分建羁縻府州的措施以安置归降的东突厥部众。羁縻都督府的置废过程可分作前、后 2阶段。前期 (6 30— 6 4 6 ) ,共置 6府 ,即定襄、云中、顺州、州、化州、长州 6个都督府。后期 (6 4 7— 75 6 ) ,维持 4个都督府 ,即定襄、云中、呼延、桑乾 4府。重点论证 :《新唐书·地理志》所载的北开、北宁、北抚、北安 4都督府实际是顺、、化、长 4都督府的前身 ,换言之 ,后 4府实乃前 4府的更名和延续 ,并非同时存在 8府。化、长、 3都督府故地分布在“河曲”地域、顺州都督府故地则在燕山之北的大洛泊附近。定襄、桑乾 2府故地分布在“碛南”呼延谷以东的草原区域 ,云中、呼延 2府则分布在呼延谷以西的草原地带。 4都督府延续至天宝末年 (75 6 )而解体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元代云南通四川、湖广驿路的变迁

    陈庆江

    元初数十年间 ,云南通四川、湖广的驿路经历了较大的变迁 ,最先发展的是由北境入川的建都道 ,继之开通的是从东北境入川的乌蒙道 ,再后新辟了出东境通湖广的普安道。三道并行 ,改变了云南以至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 ,有利于云南与中央政权及内地一些省区的联系和交往 ,并对明清云南与内地间的交通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元代云南通四川、湖广驿路的变迁

    陈庆江

    元初数十年间 ,云南通四川、湖广的驿路经历了较大的变迁 ,最先发展的是由北境入川的建都道 ,继之开通的是从东北境入川的乌蒙道 ,再后新辟了出东境通湖广的普安道。三道并行 ,改变了云南以至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 ,有利于云南与中央政权及内地一些省区的联系和交往 ,并对明清云南与内地间的交通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

    郭红

    卫所是明代创设的特殊军事制度 ,由于与军事移民相关的家属同守、寓兵于农、聚居等许多特点 ,使得卫所驻地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地理单元 ,在教育、风俗习尚、方言、民间信仰诸方面明显不同于周围其它地区。卫所的设置使一些地方变为城镇并持续发展 ,为今天当地城镇分布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引起学者对卫所与明清文化地理关系的重视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2 ] |[阅读次数:6 ]
  • 中日都城风格的和而不同——关于千田稔教授的著作《唐文明的导入:宫都的风光》

    韩宾娜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西汉元帝建昭四年“雨雪”辨析

    陈业新

    本文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 ,对《汉书·五行志》记载的西汉元帝建昭四年“雨雪”之事进行了条缕、析辨 ,认为《汉书·五行志》此条雪灾记载为实 ,学界对此的否定不妥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近代北方药品供销体系的构建

    樊如森,姬天舒

    进入近代以后 ,随着北方经济市场化与外向化进程的加快 ,其药品的供销在种类、规模、运营方式、运销路线等方面 ,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从而使近代北方的药品供销体系得以逐步地构建起来。这既是北方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具体体现 ,也是北方经济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清前中期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及其功能的变迁

    刘景纯

    清代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多承袭明制 ,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仍然发挥着军事功能 ;与以前不同的是 ,本域军事城镇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总体的衰落、数量减少和功能转化。具体表现在军事城镇行政化、城镇自然消亡及由兵员锐减而导致的军事功能减弱等 ;沿“边”地区增置的军事防卫城堡也不少 ,但其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曾昭璇,曾新,曾宪珊

    本文依据海上交通史料 ,以广州城为主要论述线索 ,全面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为广州是我国海上丝调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和海岸城市。徐闻和泉州是在特定条件下 ,如徐闻在番禺城烧毁 ,南越国灭后的外贸中成为新兴始发港 ;泉州是南宋偏安后 ,朝廷特别经营下成为超广州的外贸中心 ,全国最大的外贸城市。在徐闻、泉州兴盛时 ,广州外贸并未消失 ,而只是退居次要地位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2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隋文帝平陈前后三个信州之设置及其历史沿革

    乔凤岐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隋朝只有一个信州 ,其治所在今奉节县境内。然而据有关史书记载 ,南北朝时期曾先后设有三个信州 ,到隋文帝平陈前后 ,这三个信州同时存在。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城关的变迁

    陈秀实

    隋唐时期的金城关 ,在今兰州市西固区的青石 ;现在所说的金城关是宋代绍圣四年(10 97年 )才建的 ,遗址在中山桥北偏西处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布雷特·辛斯基,蓝勇 ,刘建 ,钟春来 ,严奇岩

    本文联系东亚、欧州和北美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论述中国各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和历史的关系。指出以农为本的中国 ,尤其是北方 ,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气候变化影响农业 ,从而影响社会各方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 ,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在温暖期 ,中国经济繁荣 ,民族统一 ,国家昌盛 ;寒冷期 ,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 ,游牧民族南侵 ,农民起义 ,国家分裂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最后 ,作者指出 ,在历史时期 ,气候是中国北方政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并强调将世界气候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7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1 ] |[阅读次数:12 ]
  • 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曾昭璇,曾新,曾宪珊

    本文依据海上交通史料 ,以广州城为主要论述线索 ,全面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为广州是我国海上丝调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和海岸城市。徐闻和泉州是在特定条件下 ,如徐闻在番禺城烧毁 ,南越国灭后的外贸中成为新兴始发港 ;泉州是南宋偏安后 ,朝廷特别经营下成为超广州的外贸中心 ,全国最大的外贸城市。在徐闻、泉州兴盛时 ,广州外贸并未消失 ,而只是退居次要地位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2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清前中期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及其功能的变迁

    刘景纯

    清代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多承袭明制 ,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仍然发挥着军事功能 ;与以前不同的是 ,本域军事城镇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总体的衰落、数量减少和功能转化。具体表现在军事城镇行政化、城镇自然消亡及由兵员锐减而导致的军事功能减弱等 ;沿“边”地区增置的军事防卫城堡也不少 ,但其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地理分布与区域划分

    吴慧平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书法家的空间分布体现着书法家与经济、历史及地理环境之间的某种关联。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角度 ,选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4 91位书法家 ,详细分析了他们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并根据分析结果 ,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书法发达区域的划分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7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

    郭红

    卫所是明代创设的特殊军事制度 ,由于与军事移民相关的家属同守、寓兵于农、聚居等许多特点 ,使得卫所驻地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地理单元 ,在教育、风俗习尚、方言、民间信仰诸方面明显不同于周围其它地区。卫所的设置使一些地方变为城镇并持续发展 ,为今天当地城镇分布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引起学者对卫所与明清文化地理关系的重视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近代女学地域分布探析

    乔素玲

    近代中国女学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无论从数量还是从人数来看 ,都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内陆和西部边疆地区相对较少。这是近代以来外国教会势力扩张方向、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政策差异的生动反映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游牧方式与草原生态——传统时代呼盟草原的冬营地

    王建革

    本文以 2 0世纪 30年代的日文调查资料为主 ,对呼伦贝尔草原冬营地时期的人、畜和草原的关系进行了剖析。首先 ,当时的营地选择以草原合理利用为基础 ,兼顾人畜的生活条件。其次 ,游牧民在冬营地的移动有不同的层次 ,有从夏营地到冬营地的大移动 ,也有在冬营地内的小移动 ,另外 ,为适应草原生态 ,冬营期实行分类放牧。为了抵御雪灾 ,一些游牧民开始受俄国人的影响 ,利用干草 ,甚至有的人在此基础上 ,实现了半游牧。不断移营不是过去游牧民天然之喜好 ,是人为适应草原生态而必然采用的一种生产方式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9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唐前期东突厥羁縻都督府的置废与因革

    艾冲

    唐朝于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后 ,采用分建羁縻府州的措施以安置归降的东突厥部众。羁縻都督府的置废过程可分作前、后 2阶段。前期 (6 30— 6 4 6 ) ,共置 6府 ,即定襄、云中、顺州、州、化州、长州 6个都督府。后期 (6 4 7— 75 6 ) ,维持 4个都督府 ,即定襄、云中、呼延、桑乾 4府。重点论证 :《新唐书·地理志》所载的北开、北宁、北抚、北安 4都督府实际是顺、、化、长 4都督府的前身 ,换言之 ,后 4府实乃前 4府的更名和延续 ,并非同时存在 8府。化、长、 3都督府故地分布在“河曲”地域、顺州都督府故地则在燕山之北的大洛泊附近。定襄、桑乾 2府故地分布在“碛南”呼延谷以东的草原区域 ,云中、呼延 2府则分布在呼延谷以西的草原地带。 4都督府延续至天宝末年 (75 6 )而解体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汤都偃师新考——兼说“景亳”、“郼薄”(郑亳)及“西亳”之别

    王晖

    偃师商城是商汤立国后所建首都 ,亦即古文献所说西亳偃师 ,上世纪 80年代偃师商城遗址的发掘为之提供了佐证 ,《吕氏春秋·慎大》篇也为汤建西亳提供了远早于《汉书·地理志》的证据。从殷墟卜辞及古文献记载的资料看 ,郑州商城遗址的郑亳只是商汤建国之前的“韦阝薄”,是商代陪都兼军事重镇 ,至仲丁时代始迁居此地为都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北周宜昌县州属考

    杨光华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近代女学地域分布探析

    乔素玲

    近代中国女学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无论从数量还是从人数来看 ,都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内陆和西部边疆地区相对较少。这是近代以来外国教会势力扩张方向、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政策差异的生动反映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汤都偃师新考——兼说“景亳”、“郼薄”(郑亳)及“西亳”之别

    王晖

    偃师商城是商汤立国后所建首都 ,亦即古文献所说西亳偃师 ,上世纪 80年代偃师商城遗址的发掘为之提供了佐证 ,《吕氏春秋·慎大》篇也为汤建西亳提供了远早于《汉书·地理志》的证据。从殷墟卜辞及古文献记载的资料看 ,郑州商城遗址的郑亳只是商汤建国之前的“韦阝薄”,是商代陪都兼军事重镇 ,至仲丁时代始迁居此地为都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北周宜昌县州属考

    杨光华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隋文帝平陈前后三个信州之设置及其历史沿革

    乔凤岐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隋朝只有一个信州 ,其治所在今奉节县境内。然而据有关史书记载 ,南北朝时期曾先后设有三个信州 ,到隋文帝平陈前后 ,这三个信州同时存在。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城关的变迁

    陈秀实

    隋唐时期的金城关 ,在今兰州市西固区的青石 ;现在所说的金城关是宋代绍圣四年(10 97年 )才建的 ,遗址在中山桥北偏西处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日都城风格的和而不同——关于千田稔教授的著作《唐文明的导入:宫都的风光》

    韩宾娜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地理分布与区域划分

    吴慧平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书法家的空间分布体现着书法家与经济、历史及地理环境之间的某种关联。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角度 ,选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4 91位书法家 ,详细分析了他们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并根据分析结果 ,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书法发达区域的划分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7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晚清新教“医学传教”的空间透析

    何小莲

    晚清以来 ,以传教医师为先锋的西医学事业在中国生根发展 ,表现出鲜明的时段性和地域性。以时空为经纬 ,审视和清理晚清时期传教士的医学传播活动 ,对于认识和反思近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格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视角。近代文化在中国从南往北 ,从沿海向内地 ,从城市到乡村的弥散与渗透 ,与基督教医学事业的切实影响 ,具有内在的关联。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近代北方药品供销体系的构建

    樊如森,姬天舒

    进入近代以后 ,随着北方经济市场化与外向化进程的加快 ,其药品的供销在种类、规模、运营方式、运销路线等方面 ,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从而使近代北方的药品供销体系得以逐步地构建起来。这既是北方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具体体现 ,也是北方经济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掖“黑水国”古绿洲沙漠化之调查研究

    李并成

    张掖“黑水国”古绿洲 ,遗存十分丰富 ,有北古城、南古城两座较大城址和周围 7座较小城堡 ,有史前文化遗址、汉代建筑遗迹、古寺院遗址和民居遗址 ,有成片的古墓群、古耕地渠道遗迹等。作者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 ,对其历史面貌及其沙漠化发生的时代和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水资源的调控过程

    阚耀平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的水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前期水系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北麓地带和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后期变化剧烈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北部地带。本文从塔里木河水系的演化过程入手 ,在分析塔里木河水系变化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认为整个塔里木盆地水系变化的主要因素分为两段论。在清乾隆以前 ,水资源调控的主因为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 ;而清乾隆年间以后 ,水资源调控的主因变成了人类活动的本身。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水资源的调控过程

    阚耀平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的水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前期水系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北麓地带和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后期变化剧烈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北部地带。本文从塔里木河水系的演化过程入手 ,在分析塔里木河水系变化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认为整个塔里木盆地水系变化的主要因素分为两段论。在清乾隆以前 ,水资源调控的主因为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 ;而清乾隆年间以后 ,水资源调控的主因变成了人类活动的本身。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四~五世纪气候暖干事件对塔里木盆地人类文明兴衰的影响

    舒强,钟巍

    考古发掘资料和零星的史载资料表明 ,在约 4~ 5世纪时期塔里木盆地人类文明发生第一次大规模变迁 ,很多古城在此时期衰落与消亡。同时塔里木盆地及其相邻地区的古气候环境演变研究成果表明 ,在 1.9ka BP~ 1.5 ka BP(公元 2世纪~ 6世纪 )期间 ,气候为一相对的暖干期 ,而在 4~ 5世纪时 ,其暖干的气候达到了峰值。塔里木盆地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变迁与古气候的暖干化在时间上的一致性说明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气候环境的暖干化可能是导致塔里木盆地人类文明在 4~ 5世纪发生第一次大规模变迁的根本原因 ,气候环境的暖干化导致水量的明显减少、人类生存环境发生恶化、生存资源减少、生存空间缩小等一系列变化 ,最终导致古城的衰亡 ,影响到人类文明的变迁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汉元帝建昭四年“雨雪”辨析

    陈业新

    本文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 ,对《汉书·五行志》记载的西汉元帝建昭四年“雨雪”之事进行了条缕、析辨 ,认为《汉书·五行志》此条雪灾记载为实 ,学界对此的否定不妥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晚清新教“医学传教”的空间透析

    何小莲

    晚清以来 ,以传教医师为先锋的西医学事业在中国生根发展 ,表现出鲜明的时段性和地域性。以时空为经纬 ,审视和清理晚清时期传教士的医学传播活动 ,对于认识和反思近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格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视角。近代文化在中国从南往北 ,从沿海向内地 ,从城市到乡村的弥散与渗透 ,与基督教医学事业的切实影响 ,具有内在的关联。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