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中国史前城址的分布及功能分析

    裘士京,姚义斌

    中国史前时代城址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数十处之多 ,最早可上溯到仰韶文化晚期 ,大部分建造于与龙山文化相当的四五千年前 ;从分布的地域看 ,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内蒙古和长江上中游地区。本文认为史前城址的功能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方式、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和地理条件 ,以及由此导致的较为先进的文明 ,使得这一地区的古城具备了相对完备的功能。中国古代文明最早在这一地区诞生 ,显然与此有密切关系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辽代西辽河冲积平原及邻近地区的湖泊

    王守春

    辽代前期西辽河冲积平原上有许多较大湖泊 ,但辽代后期这些湖泊不见于记载 ,反映了辽代西辽河流域的湖泊与环境有很大变化。辽代独特的人文地理现象——“捺钵”制度 ,与西辽河流域多湖泊有一定关系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精雕细凿 孜孜不倦——拜读陈桥驿先生郦学研究新著有感

    阙维民

    20 0 2年 1 2月 2 0日 ,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和郦学家陈桥驿先生80华诞。陈先生曾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 3辑主编 ,是本刊创始人之一。为表达本刊对先生的尊敬之情 ,我们特约请先生的高足阙维民博士撰文评介先生的治学成就和治学精神。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

    任放

    本文所言之市镇 ,是指明清时期介于县城与村落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本文所讨论的长江中游 ,是指明清时期的湖北、湖南及江西三个区域。明清时期 ,长江中游市镇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与此同时 ,亦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由三部分构成 :官方进驻机构及文武要员、兵士 ,乡村基层组织 ,介于官商之间的牙行及牙人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0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民国时期陕北高原与渭河谷地过渡地带商业社会初探——陕西同官县的个案研究

    樊铧

    本文重点的研究区域是同官县——一个处于陕北高原向渭河平原过渡地带的县。研究意义在于 ,该县处于非同质地区 ,又属于比较偏远的地区 ,对于丰富我们对微观商业社会的认识有一定意义。通过研究同官县的市镇商业 ,以及集会商业 ,全面反映同官县在民国时期商业社会的面貌。通过分析 ,得出同官县的商业社会在民国时期处于一种既具有现代性 ,又具有传统特点的阶段。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

    萧爱玲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海经解》序

    陈桥驿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与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萧爱玲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九华山名探原

    陈怀荃

    《禹贡》东陵 ,为九华山区初名。《楚辞·九章·哀郢》的陵阳 ,即东陵之阳地区的泛称 ,屈原居此“九年而不复”。秦汉置陵阳县 ,山又以县为名称陵阳山。早期道教代表人物陵阳子明相传得仙于此山。由于县治的迁移及道士的附会 ,陵阳山名亦随之而有移动和扩散。东晋南北朝之际 ,本山已因山势之特色而有九子之称。盛唐之世 ,已为天下名山 ,名人学士畅游于此者日益众多。李白就是在如此情势下 ,受邀来游 ,并在与学士联句中 ,高唱“妙有分二气 ,灵山开九华”,为九华定名。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河清县名称与位置考辨

    程龙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订与辨析 ,力图揭示宋河清县治名称及位置的发展演化过程 ,以澄清学术界对于相关问题的误解。河清县是唐宋时期黄河重要渡口 ,其县治设于黄河北岸白波镇。金代 ,河清县废 ,白波改称白坡。河清县治始终位于黄河北岸 ,而没有设于南岸的历史。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居延二千年历史环境的变迁

    杜海斌

    本文以汉代、唐宋、近代为基点 ,回顾了居延地区两千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 ,认为人类的过度开发是造成居延绿洲和文明逐渐消失、衰败的根本原因。以历史的实证 ,敲响保护生态环境的警钟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近代华北花生的运销体系(1908-1937)

    陈为忠

    近代华北的花生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后 ,巨大的需求刺激了花生种植和贸易的发展 ,其运销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烟台、青岛、天津和上海四个以内地中小市场为依托、以港口为龙头的外向型运销体系逐渐形成 ,从而推动了近代港口城市与腹地之间的商品交流 ,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西部交通的历史考察

    张波,王双怀

    交通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大量资料 ,研究了西部交通发展的历程 ,考察了历史时期西部地区的交通干线 ,分析了影响西部交通的主要因素 ,论证了西部交通与西部开发的关系 ,认为适当发展西部交通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事业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广东侨乡聚落的景观特点及其遗产价值

    刘沛林

    广东侨乡聚落景观是 19世纪中期与西方开通之后逐步形成的。华侨的勤劳不仅带来了侨乡经济的繁荣 ,而且带来了侨乡思想观念的变化 ,建筑形式的刷新就是这种变化的写照。广东五邑等地侨乡出现的风格独特的碉楼民居、骑楼商业街、公共建筑及私家园林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 ,大胆引进西方建筑元素和手法 ,创造出一组组式样独特的“另类”建筑景观 ,使历来沉稳、厚重的中国传统建筑增添了不少活泼、升腾之感 ,从而丰富了聚落天际线。这种侨乡聚落景观的形成 ,成为一种特定时代的特殊的历史见证 ,是一笔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应予积极保护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初期广东沿海贡舶贸易港考

    王元林

    澳门兴起前的广东贡舶贸易主要在浪白等沿海澳口进行 ,正德时商舶兴起 ,出现贡舶与商舶并存的局面。广东市舶司迁徙至高州电白县 ,除政治原因外 ,与电白县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浪白等澳“风高浪大 ,水土甚恶 ,难以久住”,嘉靖十二年后 ,“蚝镜独为舶薮”。近现代由于海岸线不断向外推移 ,许多港口位置难以确定 ,本文对此一一予以考证。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祈雨习俗及其地域差异——以传统社会后期的江南地区为中心

    林涓

    江南地区虽属平原水乡泽国 ,但是由于季风气候的缘故 ,降水变率大 ,往往旱涝不常。所以旱期祈雨 ,在江南水乡也很普遍。江南地区的祈雨一般选择在龙王庙、观音庙、城隍庙以及其他神灵和已故乡贤名宦的祠庙中进行。本文研究表明 ,江南有共同的祈雨对象 ,但区域内部这种祈雨却呈现了多样化 ,有其各自的特色和主要的侧重对象 ,并且在地域分布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认为 ,江南地区祈雨神灵的分布特点和地区差异完全是受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清季至民国华北的水旱灾害与作物选择

    王加华

    清以来 ,针对华北地区频发的水旱灾害 ,人们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农业措施。相应作物的选择 ,加之不同的抗涝、抗旱技术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北的微观作物布局。水灾环境下 ,选择抗涝性强的作物 ,如水稻、高粱等 ;而干旱环境下 ,则选择抗旱性强的作物 ,如豌豆、甘薯等。总之 ,相关作物的选择种植 ,处处显示出对灾荒环境的适应性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毕沅整理研究史地典籍之成果与方法

    黄忠怀

    本文属于对清代考据学家毕沅的个案研究 ,由于毕沅的研究成果是多方面的 ,因此文章仅就其整理研究史地典籍的成果加以探讨 ,重点分析了毕沅整理研究史地典籍的成果及其主要方法。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敖仓史迹研究

    张新斌

    该文对历史时期的敖仓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敖仓始建年代为秦 ,废止于宋。敖仓因所处的位置及巨大的粮食储备 ,在秦汉时期尤显重要。敖仓故城位于今郑州西北的敖山之上 ,遗址尤存 ;商代的阝敖都亦应在其附近的敖地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乾隆朝淮北平原水利事业与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关系——以江苏徐州府为例

    高升荣

    乾隆朝针对淮北平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 ,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但从总体来讲 ,这些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稳定性的保障率并不高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水利事业未能对农业生产起到良好功效的原因

    200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