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专题论文

  • 凌入中泓:清代黄河下游的凌汛与应对

    王宇谦;

    凌汛是因冰凌阻塞河道而引起的水位壅涨现象,发掘清代档案等史料,结合当代科学研究,可知清代黄河下游凌汛的生成,是热力、河道、水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演变过程可分为结冰期、封冻期、开河期。清代黄河下游的凌汛对于堤防、运道、民生、吏治等产生了直接影响。在采取整治河道、修固堤埽、打凌破冰等工程措施的同时,也有管理监测与治理观念等对策。咸丰五年(1855)黄河于铜瓦厢改道之后,黄河下游的防凌主体也由国家向地方与民间转移。

    2022年02期 v.37;No.143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4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清代以来鄂尔多斯高原的沙漠化及其驱动机制

    白壮壮;崔建新;

    本文基于鄂尔多斯高原相关历史文献,利用现代多元回归分析法及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模型,尝试反演清代以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650—1920年,鄂尔多斯高原的沙漠化面积在波动中缓慢增加;1920—1945年,沙漠化面积逐渐减少;1945—2000年,沙漠化面积急剧增长;2000年以后,沙漠化趋势发生明显逆转。就驱动机制而言,气候因素在1650—1805年、1912—1948年、2001—2015年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805—1911年、1949—2000年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沙漠化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可为历史时期气候、人类活动以及地表景观变动关系的重建,提供定量化的分析路径与可行方法。

    2022年02期 v.37;No.143 15-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4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术评论

  • 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建设的贡献

    王社教;

    史念海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公认为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建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治学宗旨上强调历史地理学研究应有用于世,二是创建了多个历史地理学科学术平台,三是开辟了历史地理学新的研究领域,建构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总结形成了历史地理学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2022年02期 v.37;No.143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下载次数: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史念海先生与唐代历史地理研究——重读《唐代历史地理研究》

    介永强;

    史念海先生于唐代历史地理研究用力甚勤,成果颇丰。他不断深入研究唐代历史地理问题,涉及唐代政治区划、自然环境、都会交通、人物分布、风俗习尚以及当时学者的有关成就等诸多方面,对唐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关系、农牧业的发达与萧条对王朝盛衰的影响等问题,均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综观他的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以经济地理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这是他始终追求治学“有用于世”的结果。他毕生坚持“有用于世”的治学理念,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指明了正确方向。

    2022年02期 v.37;No.143 13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史地札记

  •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酆”县考

    马孟龙;

    关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酆”、秦封泥“豐”“酆”的性质,学界有刘邦故乡豐县和关中豐县两种认识。本文通过梳理今西安市渭河沿岸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的县级政区设置,指出秦国在渭水南岸设有豐(酆)县,即秦封泥所见“豐”“酆”。高祖七年长安县辖域范围划定后,原关中豐县被撤销。同时,刘邦更“丽邑”为“新豐”,与关中旧“豐”相区别。汉末流传“新豐”为刘邦仿建故乡“豐”的说法不可信。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酆”应为刘邦故乡,吕后初年为皇帝汤沐邑,属少府管辖。

    2022年02期 v.37;No.143 144-15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2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马可·波罗行纪》所记甘州之真实性

    姬庆红;

    《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西北重镇甘州的记述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通过校译穆勒和伯希和校注“百衲本”中第62章“甘州”部分,并将之与甘州城的考古文物、地方志、《元史》、波斯文献等资料对比研究,发现该书所记“甘州”的军事行政地位,符合该城在元代应援西域和协防漠北之战略要地的历史事实;而对此地婚俗风情、宗教信仰和卧佛寺内的塑像等重要信息的记述,较为翔实、准确地呈现了甘州在蒙元时期多元信仰交融、东西文化荟萃的丝路风貌与国际化特征。这为马可·波罗来华的真实性再次提供了有力的论据,也证实了甘州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非凡价值。

    2022年02期 v.37;No.143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补白

  • 修订本《魏书·地形志》校勘记两中都辨疑

    刘振刚;

    <正>中华书局《魏书》修订本卷106上《地形志上》载,太原郡邬县“二汉、晋属,后罢,太和十九年复。有中都。有邬城、太岳山。虑水,入区夷泽”(中华书局,2017年,第2703页)。关于“中都”,校勘者认为:“此下疑脱‘城’字。温校:‘中都下脱城字。《郡国志》(志五并州太原郡)中都县引杜预曰:界休县南中都城是也。’按邬县在界休东北,此城若在界休南,不得入邬县注,下‘太岳山’即霍山,也是中隔界休。又,中都(城)不入中都县注、上文榆次城入中都县而不入榆次县,若非误记,则魏末政区改异所致,难以索解。”

    2022年02期 v.37;No.143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井谷关考索

    刘振刚;

    <正>P.2511《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潞州“郡望地名”有“井谷关”,自注云:“在天井谷之内,深邃如井,因以为名。”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指出:“《新唐书·地理志》同本卷作‘井谷故关’,可纠《元和志》校勘记之误。”(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7页)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5《河东道四》潞州襄垣县:“[天]井(谷)关,在县东南四十里。置在天井谷内,深邃似井,因以为名。魏武初迁邺,于此置关,周建德六年废。”(中华书局,1983年,第422页)贺次君认为“《考证》:官本作‘天井关’,乐史同此误。今按:《水经》沁水《注》亦作‘天井关’,此脱‘天’字,衍‘谷’字,今从殿本改”(第437—438页)此处有两种版本,一作“井谷关”,一作“天井关”。贺氏认可后者。到底何者是《元和郡县图志》原文呢?

    2022年02期 v.37;No.143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纪念史念海先生诞辰110周年

    <正>史念海(1912-2001),字筱苏,1912年6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平陆县,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和开拓者。1932年,史念海进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学习,受顾颉刚等的影响,研究沿革地理。193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辗转北平、兰州、平凉、榆林、重庆、西安等地,历任《禹贡》半月刊编辑、河北通志馆编纂、西北文化学社编辑、平凉师范学校教师、察哈尔蒙旗公署秘书、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复旦大学史地系副教授、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等职。1954年转任新成立的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78年至1983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1983年后长期担任唐史研究所和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名誉院长。史念海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西安市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第八届民进中央常委,

    2022年02期 v.37;No.14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清前期回疆的水稻种植

    王启明;

    从满汉文档案结合传统文献记载看,清前期回疆官方开展水稻种植的目的主要在于供应驻扎及过往官员口粮,兼及回疆年班伯克等人员需求;清朝统一回疆之初,西四城中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与叶尔羌三城,以及东四城附属城庄库尔勒、沙雅尔与拜城三地均为既有维吾尔稻田产区;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与乌什在统一回疆初期由绿营试种水稻,和阗迟至嘉庆元年由当地官府引导维吾尔百姓种植,以上五城均属水稻新扩产区。清朝供给官员稻米的制度性规定,成为清前期回疆水稻种植地域扩大的直接原因。可见,清前期回疆农业经济不止得到“恢复”,也有新的“发展”,并最终影响了清末回疆水稻种植。

    2022年02期 v.37;No.143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2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清代晋北地区的地权交易

    张青瑶;

    学界有关北方农牧交错地区传统地权结构与地权交易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契约文书、土地调查、民事习惯调查等资料,考察并探讨晋北地区典地、永佃、普通租佃等传统地权交易特征,发现清代晋北地区地权交易形式较为多样,地权结构相对复杂,并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讨论,认为在封建土地私有下,区域自然环境、卫所屯田制度、土地垦殖政策、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等因素都对区域传统地权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区域自然环境的制约作用表现较为明显,并与其他各种人文因素以制约、激励和反馈等机制相互作用,影响清代晋北地区地权交易特征。

    2022年02期 v.37;No.143 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8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族群互动与共生:清代以来玉米在广西山地的本土化进程——兼论斯科特“佐米亚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李晓幸;

    雍正前后,玉米被引入广西,成为山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逃避作物”,清末已在桂西北广泛种植,至民国时期全面推广,完成了本土化进程。玉米的本土化,引起了广西山地人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是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促进的结果:政府力量为玉米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民间力量为其提供了经济活力。在二者的互动中,玉米促进了山地族群间的互动与共生,反映出以斯科特为代表“弱国家化”的西方理论在中国问题上僵硬的一面。

    2022年02期 v.37;No.143 46-5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北宋前期“禁盐制夏”措施及其实施困境

    郝振宇;

    “禁盐制夏”是北宋前期经略西北边疆的重要举措。太宗淳化年间首行禁盐,出现戎人扰边和边民犯禁的双重困境。至道禁盐与淳化禁盐基本无异,亦遭困境。真宗咸平三年继以禁盐,鼓励商人将解盐运至陕西沿边低价销售,日渐出现财政负担加重和商人私抬盐价问题。整体而言,禁盐未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北宋无法保持解盐低价销售和解决内属蕃部生计问题。与西北地区“禁盐制夏”不同,西南地区通过运盐对山地族群进行治理且成效明显。研究发现,影响北宋以盐经略边疆问题的因素很多,但有效控制盐产资源是重要前提,满足民众生计需求是关键因素,其他则需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准确判断与政策调适。

    2022年02期 v.37;No.143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地理环境与10-14世纪越南红河平原政治地理的变迁

    魏超;

    10-14世纪越南红河平原的地方行政建置受到地理环境和地方势力的影响,三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红河平原早期人类定居点依靠地形建立,随着平原低地的不断开发,逐步形成新的定居点。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定居点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延续性,由此发展起来的地方势力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继而影响到行政建置。因此,10-14世纪红河平原地理环境与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一特殊的发展模式对于反思越南历史进程,以及中越关系的历史变迁具有启发意义。

    2022年02期 v.37;No.143 67-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1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越南藏《交州志》的成书年代与资料来源新探

    陈国保;曾鸣;

    越南流传的多种抄本的《交州志》,或称《交州舆地志》,对于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历史地理、中越历史交通地理以及明代中越关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法国、越南学者曾相继对该文献的成书年代和资料来源进行考察。本文认为,要厘清《交州志》的资料来源与成书年代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其主体内容“入交道三”的史源问题。通过对中越相关文献的比照研究,笔者推测《交州志》的前一部分当出自明代“郡县安南”时期(1407-1427)的某种文献记载,而其主体部分的“入交道三”,则应源自明代“议征安南”期间(1536-1541),廉州知府张岳结合中国历代文献的记载和安南使臣头目的奏文供述,以及实地调研采访所得资料编制而成的“贼情地形册子”。[关键詞]交阯地图;交州志;入交道三;议征安南;张岳

    2022年02期 v.37;No.143 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7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近代云南鸦片的外销市场

    张永帅;

    近代云南鸦片流毒,影响深远。当时云南鸦片的消费市场,大致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省内消费和流向省外市场,而以流向省外居多,从而使其生产具有鲜明的“外向型”特征。近代云南鸦片的广泛种植及其空间不平衡性特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但作为具有鲜明“外向型”特征的特殊经济作物,外销市场及其运销格局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其种植与外销是互动、互促的。

    2022年02期 v.37;No.143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民国时期上海县的存废纷争与地域互动

    张乐锋;

    民国时期,上海特别市的设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划界纷争,使得仅剩南部地区的上海县成为“暂缓接收区”,面临被撤销的风险。此后的县治迁移与扩界争端,不仅重构着上海县域社会格局,也造成县际关系的紧张。抗战胜利以后,在地方精英阶层的政治运作与国民政府的调解之下,上海县最终得以正式保留。省市勘界期间,上海县不同地区与群体在属县属市问题上的分歧,则削弱了地方社会的县域认同。城市化进程的时空差异与“调盈剂虚”的行政思维,既是民国时期上海县存废问题久悬不决的原因所在,也因此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城乡分化。

    2022年02期 v.37;No.143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5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边疆整合视阈下民国初年热河的政区改制

    许富翔;

    辛亥革命后,因蒙疆危机,社会涌现热河设省之呼声,其中以熊希龄的态度最为积极。但税收不足与局势不稳定是无法设省的关键因素,最后熊希龄提出的特别区制度为袁世凯所采纳。特别区制度的特点在于它继承清代原有军府制度,并参考内地省制,也保有中央政府的影响力。热河特别区的设立在中国近代政区沿革史上有重要意义,不仅延续了清末边疆整合的成果,也代表着长城外的边疆地区与内地行省形成一体。

    2022年02期 v.37;No.143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抗战时期豫东平原的排水困境与地方秩序——以扶沟县双洎河为例

    史行洋;

    扶沟县双洎河属于抗战时期豫东平原黄泛区。黄泛导致扶沟县双洎河河道淤塞迭次决口,北岸民众深受其苦。之后双洎河南北两岸士绅、民众围绕是继续疏浚双洎河抑或是改道三河沟先后产生多次纠纷,严重破坏了当地社会秩序,最终惊动了国民政府。出于稳定抗战前线社会秩序及利用双洎河运输军需的考量,国民政府最终出面解决了此次水利纠纷,稳定了该县社会秩序。由此案可知,抗战时期双洎河南北两岸士绅为保护各自地方利益,利用国民党、三青团政治招牌作为博弈筹码,试图争取己方利益最大化。此外,该县士绅并未被国民政府打压,士绅依然是后者从事地方公共事业的重要帮手。

    2022年02期 v.37;No.143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河山之恋——史念海先生影像展

    <正>~~

    2022年02期 v.37;No.143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