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专题论文

  • 明清广州琶洲塔与珠江口航道的关系

    王元林;肖东陶;

    琵琶洲位于广州附近珠江水道要冲,宋时已是广州海舶停靠之处。明万历时,地方官绅于洲上修建海鳌塔(琶洲塔),最初希望以此巩固地方风水,振兴文教。由于琶洲塔在广州中外商贸黄埔港旁,清代东印度公司在许多珠江口航道测绘图中将琶洲塔标为外国商船驶入黄埔港的重要航标。因此在西方人的记载中,琶洲塔得名“黄埔塔“”中途塔”,其航标作用在后世逐渐凸显。清道光时,广州十三行行商捐资重修琶洲塔,加强了琶洲塔与广州贸易的联系。明末至清,珠江口沿岸的莲花塔、琶洲塔、赤冈塔逐渐成为珠江口航道的航标与地标,三塔中尤以琶洲塔令外国人印象深刻。

    2022年01期 v.37;No.142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7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航线与里程:文昌七洲洋与西沙七洲洋的地理位置

    许盘清;安俊丽;曹树基;

    自宋元至明清,中国古籍中七洲洋的含义不同,所指范围亦有所变化。本文通过方向、地名、航线与里程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将不同古籍对于同一航线各个航段的里程“更”的考证与计算,发现每更平均为21.3公里,这一结果在数字地图长距离航线的测量中通过检验。据此本文对中国古籍中七洲洋的含义及范围进行考证,结果发现七洲洋的地理范围随时代变化而扩大。明中期以前,中国古籍中的七洲洋大多指“文昌七洲洋”;明后期的中国古籍中也指“西沙七洲洋”,且“文昌七洲洋”与“西沙七洲洋”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与此同时,包括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海域在内的“广义七洲洋”已经形成。七洲洋范围的演变经历了从明中期以前的相对稳定到明后期复杂多变的过程。

    2022年01期 v.37;No.142 15-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4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卫匡国《中国新图志》经纬度数据的来源

    林宏;

    卫匡国的《中国新图志》是在欧洲刊行的第一部中国分省地图集,书中包含1750余条目的中国城市、聚落经纬度详表在地图史上也是首创。本文经过长时段的分析,探明数据来源问题,复原卫匡国的制图方法,并对前人研究中的误解做出辨析。卫匡国仅做过个别纬度实测,从未做过经度实测。为使图集尽快出版,他沿用欧洲制图家旧图示设定中国的总体经度范围。经纬度表中的绝大多数数值是在少量控制点数值基础上,主要根据《广舆记》分省地图上的相对方位推算得出。

    2022年01期 v.37;No.142 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9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学术评论

  • 近70年来中国河湖水系变迁研究述评

    韩昭庆;韦凯;

    近70年来中国河湖水系变迁按照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可分为四个阶段。本文统计分析了《地理学报》《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三大刊物发表有关河湖水系变迁相关论文的内容和采取的方法,分个体对象研究、综合研究、理论探讨及文献整理等四类,阐述了以往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意义。同时对近年出现的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运用环境史等新视角进行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也作了介绍,指出以往研究存在的一些薄弱问题,并对未来河湖水系变迁研究提出加强量化分析,加强对西部地区、中小型河湖水系及城市水系变迁的综合研究,吸纳环境史的研究视角,以及加强相关研究人员的培养等建议。

    2022年01期 v.37;No.142 127-139+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1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 ]
  • 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动物保护与环境政策发展——宋雅兰《熊猫:中国现代国宝的构建与保护》述评

    张楠;祝昊天;

    2018年出版的宋雅兰的新作《熊猫:中国现代国宝的构建与保护》,以熊猫的现代中国国宝形象的构建为线索,讨论中国社会环境与生态观念的变化。书中对大熊猫这一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的发展进程,以及大熊猫借“国宝”形象转化为新中国国家象征的过程两大书写脉络,认为本书从熊猫保护的视角重新观察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进一步呈现了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社会在共生共处中的相互影响,构建起结合环境史研究与文化史研究的独特视角。

    2022年01期 v.37;No.142 140-14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史地札记

  • 从班簋、孟簋铭文看典籍中的徐偃王——兼论两周时期徐之迁徙

    赵燕姣;

    徐偃王在后世典籍中多被誉为“仁义之君”,然由于历史久远且文献阙佚,有关其史实多幽渺难考,结合班簋、孟簋铭可知:徐偃王确有其人,活动年限约西周中期周穆王世,地处周王朝之东,因自小身染骨病以至神形怪异、面目可憎,在班簋铭中被讥为“东国戎”。徐偃王作为部族首领,同时也身兼巫师的身份,在孟簋铭中被称为“无需”,这一发现也与古时的巫师多为残疾之人这一习俗相吻合。

    2022年01期 v.37;No.142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8K]
    [下载次数: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龙涸与龙鹤、龙格、龙鹄考辨

    周伟洲;杨巧英;

    近代以来,学界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中出现的四个与今川西北地区相关的地名,即龙涸与龙鹤、龙格、龙鹄,均有所考证,并形成了两种较为一致的认识,或认为四者均指一地;或认为龙涸、龙鹤、龙鹄为同一地,均在今四川松潘。通过仔细梳理有关历史文献以及调研,我们发现,魏晋南北朝之龙涸、龙鹤、龙格、龙鹄并非为同一地,至少龙格、龙鹄与龙涸不在一地:龙格在今四川成都双流,而龙鹄则在今甘肃舟曲峰迭境内。

    2022年01期 v.37;No.142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南宋时期“稻麦共存”农业景观及其影响

    黄嘉福;

    “稻麦共存”概念可客观全面地总结南宋时期稻作与麦作的关系。“稻麦共存”农业景观内部占据核心地位的是非复种关系的稻作与麦作。“稻麦共存”农业景观的形成与避乱南下的北人及南宋王朝积极开展的营田活动密切关联,其一般意义在于增加粮食产量和防范自然灾害,深远意义在于推动了南方地区夏麦税的产生与发展。

    2022年01期 v.37;No.142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2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须知

    <正>承蒙学界同仁厚爱,近年来惠赐本刊的稿件日益增多。为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特将本刊接收稿件的相关事项敬告如下。1. 本刊是历史地理学专业刊物,主要登载有关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地学史与地图学史、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文化地理与地名学、环境考古与环境史、方志学、古都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札记,以及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学术评论等。2. 本刊欢迎专题论文稿件。专题论文要求立论明确,论证严谨,材料充实、可靠,语言精练,提倡图文并茂。须有‘引言”部分,回顾本领域研究进展,说明本论题的创新之处及学术或现实意义,概述研究者的意图或研究方法;须有"结论”部分,总结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相关启示与认识,说明可能存在的问题。3. 本刊欢迎学术评论稿件。学术评论主要刊登历史地理学科或与历史地理学科关系密切方向的专题学术进展及评述、重要学术论著的评论与商榷、重要学术人物(已去世)的学术贡献评论等。学术评论须对被评论对象的观点、方法有系统的叙述、科学的评价与深刻的阐释,或对被评论对象所论述的问题、方法有重大引申与发挥。

    2022年01期 v.37;No.14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畿服制与择中立都

    潘明娟;

    学界对于畿服制的研究,大部分将文献记载的五服、九服等混为一谈,较为附会。根据先秦秦汉文献对畿服制的不同记载,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国语》《荀子》仅有“五大层次”的五服描述;《禹贡》《夏本纪》形成了“五大层次、方五百里圈、等距离地带”的五服模式;《周礼》的畿服制则是“千里王畿为核心、九大层次、方五百里圈、等距离地带”的理想圈层结构模式。畿服制的圈层结构充分体现了理想状态下“中”的地理空间概念和政治核心概念的统一,这种居中而治的政治控制观,充分展现了政治统治的空间权衡。

    2022年01期 v.37;No.142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北朝隋唐都城空间区划制度的演变——以“坊”“里”的使用为中心

    李亮;

    都城空间区划制度与对都城内主要城市景观的称谓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都城空间区划制度有里制和坊制两种,因此主要城市景观的名称也就为里或坊。就北朝隋唐时期而言,首都居住区里、坊的称谓之间并非一开始就是官称与俗称的关系。在北魏洛阳,空间区划制度是里制,坊实际为落实治安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坊建好后,被围墙围绕的封闭区域也开始可以称为“坊”,此后,坊、里在指代空间位置时就可以等同了。不过,北魏洛阳涉及治安事务时才用坊表示居住空间,因此墓志所见城中居住区都为某某里。隋文帝正式在都城实行坊制,确立了坊在指代居住空间时的官方地位,由此才形成了坊、里官称和俗称的关系,但里代指居住区的用法并未改变,唐代坊、里的混用实源于此。

    2022年01期 v.37;No.142 53-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下载次数:8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定鼎之策:隋大兴城的规划方法复原

    王天航;

    隋大兴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杰作。通过对选址、定位、确定范围、划定轮廓、道路布设及里坊布局的分析可以看出,规划者以儒家礼制为纲,巧妙地将区域内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相融合,设定了汉三雍宫、广阳门、“九五”神位这三个坐标点,并形成了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的两大九五格局。此外,南北中轴线、“九二”、“九五”等几条线也在规划中起到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这是一种“先定点,再画线,点线结合”的城市规划方法。据此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大兴城的规划步骤进行了探讨。

    2022年01期 v.37;No.142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西周金文族徽的地域分布与商周族群的政治认同

    雒有仓;

    金文族徽由河南地区向陕西大量传播始于商末周初,这是当时政治中心由东向西转移的一种反映。西周早期,金文族徽分布主要以成周、宗周、岐周为中心。见于西土之地多分布在今陕西宝鸡、凤翔、陇县。东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山东滕州、济阳、黄县。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顺义牛栏山,辽宁喀左。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湖北随州、蕲春、江陵等地。相比较而言,西周早期金文族徽的数量有所增加,地域分布有所扩大,西周中晚期则呈急剧减少的趋势。前者与分封时大量分散迁移殷遗民、以宗盟制构建王权政治和地缘政治有关,后者与商周文化融合、族群结构改变、政治认同加强有关。

    2022年01期 v.37;No.142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7K]
    [下载次数: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两汉之际 “河西五郡” 共同体的建构与解体——兼论金城郡的地缘关系

    僧海霞;

    更始末,张掖属国都尉窦融基于黄河为河西地区屏障的地理认知,以河西四郡跨越乌鞘岭联合金城郡,形成了据境自保的“河西五郡”地域共同体,自任“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此举更改了金城郡的地缘关系,使其进入河西、陇右和中原的区域互动关系中。东汉建立后,刘秀联合窦融的河西集团,夹击并消灭割据陇右的隗嚣势力集团;后公孙述败,“河西五郡”完全失去战略联盟的价值,其解体成为必然。“河西五郡”地域共同体的形成,是窦融将隗嚣视为阻隔其与中原政权交通的独立集团,是多区域结构性关联的结果。两汉之际人们对河西自然区地理界线认识的模糊,是金城郡被纳入“河西五郡”体系的直接原因,而窦融集团的政治需要则是其重要推动力,但此举未能根本改变金城郡的地理区位,也未能结成稳定的地缘关系。

    2022年01期 v.37;No.142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下载次数:2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厅” 与清代中期甘边番地治理政策的演变

    屈斌;

    清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并不存在恒定的连续的“宏观战略”,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适的过程。本文通过论述清代中期甘边佐贰分辖体制在番地的实践及其变化过程,指出清廷对番地的行政治理经历了一个从“汉化”式的行政变革到专管专辖的“分治”变化过程。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措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受到对汉、对“藩”政策的影响,而不是一项独立的治理政策。也正因为此,嘉庆年间青海办事大臣与陕甘总督及其地方官员围绕“厅”的监管权陷入持续的权责之争。

    2022年01期 v.37;No.142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当代中国大中城市副食品供应与郊区行政区划的调整(1949—1966)

    訾夏威;

    建政初期,中共通过郊区土改确定各大中城市的郊区范围,并根据蔬菜等副食品的特点而赋予郊区供应的义务。当时由于强调对副食品的供应保持适当水平,故而中央政府对于各市扩大郊区持谨慎态度。粮食与副食品的紧张矛盾,致使副食品供不应求。1957年开始,为保证副食品供应,国家借鉴苏联经验,决定在城市郊区建立副食品基地。“大跃进”时期,各市将附近县份并入,形成了近郊区与远郊区互相配合供应城市副食品的格局。然而城市管理上的弊端以及农业危机的出现迫使各地和中央压缩郊区规模、减少菜农数量。经过调整,在蔬菜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情况下,城市所需蔬菜基本由郊区供应,猪肉等副食品则主要由广大农村供应。其间反映了城市、郊区与普通农村的复杂关系。

    2022年01期 v.37;No.142 11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1年总目录

    <正>~~

    2022年01期 v.37;No.142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程森文 ;孙建国;

    <正>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研究中心和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顺利召开。来自复旦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天水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渭南师范学院、陕西省社科院、汉中市作家协会、汉中市档案馆等各界4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2022年01期 v.37;No.142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