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承蒙学界同仁厚爱,近年来惠赐本刊的稿件日益增多。为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特将本刊接收稿件的相关事项敬告如下。1. 本刊是历史地理学专业刊物,主要登载有关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地学史与地图学史、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文化地理与地名学、环境考古与环境史、方志学、古都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札记,以及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学术评论等。2. 本刊欢迎专题论文稿件。专题论文要求立论明确,论证严谨,材料充实、可靠,语言精练,提倡图文并茂。须有‘引言”部分,回顾本领域研究进展,说明本论题的创新之处及学术或现实意义,概述研究者的意图或研究方法;须有"结论”部分,总结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相关启示与认识,说明可能存在的问题。3. 本刊欢迎学术评论稿件。学术评论主要刊登历史地理学科或与历史地理学科关系密切方向的专题学术进展及评述、重要学术论著的评论与商榷、重要学术人物(已去世)的学术贡献评论等。学术评论须对被评论对象的观点、方法有系统的叙述、科学的评价与深刻的阐释,或对被评论对象所论述的问题、方法有重大引申与发挥。
2022年01期 v.37;No.14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潘明娟;
学界对于畿服制的研究,大部分将文献记载的五服、九服等混为一谈,较为附会。根据先秦秦汉文献对畿服制的不同记载,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国语》《荀子》仅有“五大层次”的五服描述;《禹贡》《夏本纪》形成了“五大层次、方五百里圈、等距离地带”的五服模式;《周礼》的畿服制则是“千里王畿为核心、九大层次、方五百里圈、等距离地带”的理想圈层结构模式。畿服制的圈层结构充分体现了理想状态下“中”的地理空间概念和政治核心概念的统一,这种居中而治的政治控制观,充分展现了政治统治的空间权衡。
2022年01期 v.37;No.142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李亮;
都城空间区划制度与对都城内主要城市景观的称谓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都城空间区划制度有里制和坊制两种,因此主要城市景观的名称也就为里或坊。就北朝隋唐时期而言,首都居住区里、坊的称谓之间并非一开始就是官称与俗称的关系。在北魏洛阳,空间区划制度是里制,坊实际为落实治安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坊建好后,被围墙围绕的封闭区域也开始可以称为“坊”,此后,坊、里在指代空间位置时就可以等同了。不过,北魏洛阳涉及治安事务时才用坊表示居住空间,因此墓志所见城中居住区都为某某里。隋文帝正式在都城实行坊制,确立了坊在指代居住空间时的官方地位,由此才形成了坊、里官称和俗称的关系,但里代指居住区的用法并未改变,唐代坊、里的混用实源于此。
2022年01期 v.37;No.142 53-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下载次数:8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王天航;
隋大兴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杰作。通过对选址、定位、确定范围、划定轮廓、道路布设及里坊布局的分析可以看出,规划者以儒家礼制为纲,巧妙地将区域内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相融合,设定了汉三雍宫、广阳门、“九五”神位这三个坐标点,并形成了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的两大九五格局。此外,南北中轴线、“九二”、“九五”等几条线也在规划中起到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这是一种“先定点,再画线,点线结合”的城市规划方法。据此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大兴城的规划步骤进行了探讨。
2022年01期 v.37;No.142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雒有仓;
金文族徽由河南地区向陕西大量传播始于商末周初,这是当时政治中心由东向西转移的一种反映。西周早期,金文族徽分布主要以成周、宗周、岐周为中心。见于西土之地多分布在今陕西宝鸡、凤翔、陇县。东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山东滕州、济阳、黄县。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顺义牛栏山,辽宁喀左。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湖北随州、蕲春、江陵等地。相比较而言,西周早期金文族徽的数量有所增加,地域分布有所扩大,西周中晚期则呈急剧减少的趋势。前者与分封时大量分散迁移殷遗民、以宗盟制构建王权政治和地缘政治有关,后者与商周文化融合、族群结构改变、政治认同加强有关。
2022年01期 v.37;No.142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7K] [下载次数: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僧海霞;
更始末,张掖属国都尉窦融基于黄河为河西地区屏障的地理认知,以河西四郡跨越乌鞘岭联合金城郡,形成了据境自保的“河西五郡”地域共同体,自任“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此举更改了金城郡的地缘关系,使其进入河西、陇右和中原的区域互动关系中。东汉建立后,刘秀联合窦融的河西集团,夹击并消灭割据陇右的隗嚣势力集团;后公孙述败,“河西五郡”完全失去战略联盟的价值,其解体成为必然。“河西五郡”地域共同体的形成,是窦融将隗嚣视为阻隔其与中原政权交通的独立集团,是多区域结构性关联的结果。两汉之际人们对河西自然区地理界线认识的模糊,是金城郡被纳入“河西五郡”体系的直接原因,而窦融集团的政治需要则是其重要推动力,但此举未能根本改变金城郡的地理区位,也未能结成稳定的地缘关系。
2022年01期 v.37;No.142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下载次数:2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屈斌;
清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并不存在恒定的连续的“宏观战略”,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适的过程。本文通过论述清代中期甘边佐贰分辖体制在番地的实践及其变化过程,指出清廷对番地的行政治理经历了一个从“汉化”式的行政变革到专管专辖的“分治”变化过程。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措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受到对汉、对“藩”政策的影响,而不是一项独立的治理政策。也正因为此,嘉庆年间青海办事大臣与陕甘总督及其地方官员围绕“厅”的监管权陷入持续的权责之争。
2022年01期 v.37;No.142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訾夏威;
建政初期,中共通过郊区土改确定各大中城市的郊区范围,并根据蔬菜等副食品的特点而赋予郊区供应的义务。当时由于强调对副食品的供应保持适当水平,故而中央政府对于各市扩大郊区持谨慎态度。粮食与副食品的紧张矛盾,致使副食品供不应求。1957年开始,为保证副食品供应,国家借鉴苏联经验,决定在城市郊区建立副食品基地。“大跃进”时期,各市将附近县份并入,形成了近郊区与远郊区互相配合供应城市副食品的格局。然而城市管理上的弊端以及农业危机的出现迫使各地和中央压缩郊区规模、减少菜农数量。经过调整,在蔬菜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情况下,城市所需蔬菜基本由郊区供应,猪肉等副食品则主要由广大农村供应。其间反映了城市、郊区与普通农村的复杂关系。
2022年01期 v.37;No.142 11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正>~~
2022年01期 v.37;No.142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程森文
;孙建国;
<正>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研究中心和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顺利召开。来自复旦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天水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渭南师范学院、陕西省社科院、汉中市作家协会、汉中市档案馆等各界4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2022年01期 v.37;No.142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