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补白

  • 第五届东亚环境史学大会年内在台南举行

    张丽洁;韩宾伟;

    <正>深受第一届世界环境史研究大会(WCEH,2009年8月,哥本哈根)的影响,著名环境史专家刘翠溶女士发起组织的东亚环境史学会(EAEH),于2011年正式成立。据第五届东亚环境史学大会组织者发出的通知,此次大会将于2019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台湾台南成功大学举行。凡有参会意向的人士,如需提交小组或个人论文的提案,请访问EAEH2019网

    2019年01期 v.34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关于唐代紫蒙军的一个问题

    王庆昱;

    <正>"紫蒙"一词最早见于《晋书·慕容廆载记》,唐代曾设立过紫蒙军。至于紫蒙军设立于何处及性质,说法不一。张弓认为紫蒙军设立在平州(《唐代仓廪制度初探》,第112页),冯金忠(《试论唐代河北屯田》,《中国农史》2001年第2期)也曾这样认为,之后修正了观点(《唐代河北藩镇研究》科

    2019年01期 v.34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点校本《资治通鉴》勘误一则

    史志林;

    <正>点校本《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七年三月甲寅"条载:"石堡城在龙支县西,四面悬崖数千仞,石路盘曲,长三四里,西至赤岭三十里。"(中华书局,1956年,第6784页)。该条目所言石堡城悬崖的高度有数千仞,与其他文献记载及实际情况不符,当改。《读史方舆纪要》载:"石堡城在龙支县西,四面悬崖数十仞。"另外,乾隆《甘肃通志》卷23

    2019年01期 v.34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投稿须知

    <正>承蒙学界同仁厚爱,近年来惠赐本刊的稿件日益增多。为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特将本刊接收稿件的相关事项敬告如下。1.本刊是历史地理学学术刊物,主要登载有关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文化地理与地名学研究、环境考古与环境史研究、方志

    2019年01期 v.3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首都战略下的北宋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与京东社会之关系

    廖寅;

    在黄河流路上舍北保南,在流民流向上舍东保西,这是政治中心东移后北宋隐晦的首都战略。这一新的首都战略对京东社会带来了影响深远的负面后果,即常态化的河北流民。京东接受河北流民是对河患改嫁河北的变相补偿,京东"盗区"也以毗邻河北的曹州、濮州、济州、郓州、齐州一带为中心向四周延伸。金朝定都北京,河北、山东的河患与流民问题不复存在,京东特殊的"盗区"形象亦不复存在。

    2019年01期 v.34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61 ]
  • 1782年阿弥达奉命勘察黄河河源史实考

    刘惠;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特遣侍卫阿弥达至青海勘察黄河河源,祭祀河神。本文利用满、汉文献资料,考察黄河探源的参与者、勘察河源的行程路线及地图绘制、祭祀河源诸神事宜等内容,展现1782年勘察黄河河源活动的相关细节及过程。这次勘察黄河河源活动是在多民族参与下完成的,最终发现了黄河河源,并以藏传佛教祀典举行了祭祀活动,具有历史、地理意义。

    2019年01期 v.34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0 ]
  • 19世纪湖北境内长江水运路线考论——以英人立德《扁舟过三峡》为据

    徐斌;曹振禹;

    通过对《扁舟过三峡》等书的考证,可知19世纪人们以木船为交通手段时,在湖北境内的水运主要遵循以沿江的河流及湖泊为首选线路的原则,非不得已,才走长江河道。这是因为此段长江中沙洲密布,河道弯曲,人们出于规避风险之故所致。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长江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也与此时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等社会状况相契合。由于水运的关涉面甚大,厘清水运交通的具体路线,有助于理解诸如市镇的兴衰、人群的变动等相关的复杂历史进程。

    2019年01期 v.34 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 ]
  • 渤海国据有辽东史事考

    佟薇;韩宾娜;

    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政权,于其地置安东都护府。此后随着唐王朝的势微,辽东地区周边政权皆有意争夺此地,其中渤海势力较强,在唐安东都护府废置后,尤其是在唐末农民战争频发时期,唐廷无力控制辽东,于唐宣宗大中末年(859年),渤海占据此地。九世纪末契丹崛起,并于神册四年(919年)修葺辽阳故城,显示渤海在10世纪初丧失了对辽东的控制。籍此,渤海对辽东地区据有并控制了半个世纪之久。

    2019年01期 v.34 40-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4 ]
  • 论东汉南匈奴单于庭驻地的四次迁徙

    王兴锋;

    东汉时期,南匈奴单于庭四度迁徙其驻地。汉朝先将南匈奴单于庭安置于距五原郡西部塞的八十里处,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川井镇至新忽热苏木一带。同年,迁入云中郡西部,大致相当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境。之后,再迁至西河郡美稷县城(今准格尔旗榆树壕古城)。至熹平元年至五年间,单于庭第三次由美稷迁至离石县域左国城(今山西吕梁市方山县南村古城)。中平六年,南匈奴单于庭由左国城四迁至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

    2019年01期 v.34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 ]
  • 桃林之野·桃林塞·秦函谷关:秦函谷关创建年代与背景考

    李久昌;

    针对秦函谷关创建年代及其历史地理背景问题,运用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二重证据法,结合实地考察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桃林之野"是西周时期著名的官营畜牧区,"桃林塞"是春秋晋国为防秦而建立的一道绵延的防御体系。它们虽与秦函谷关有密切的关系,但既不是函谷关,也不是其前身。秦函谷关是战国时期秦国随着实力增长,雄心勃勃向东扩张过程中,为控制这一战略要地,于秦惠文王八年至后元年(前330—前324)在桃林塞东入口创建的新关隘,初为备魏,后为防山东六国。

    2019年01期 v.34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6 ]
  • 谈张家山汉简《秩律》简452之“襄城”及相关问题

    蒋文;马孟龙;

    学界普遍认为张家山汉简《秩律》简452之"襄城"乃《汉书·地理志》上郡襄洛县之讹误。本文结合秦国上郡兵器铭文、赵国尖足布币铭文,指出战国后期秦国上郡辖有襄城县,秦封泥所见"襄城"亦即此地。上郡襄城县地处今陕西省榆林市境内,与《汉书·地理志》上郡襄洛县没有任何关系。

    2019年01期 v.34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 ]
  • 东晋南朝时期京口历史地位的变迁

    权家玉;

    东晋时期的北府兵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与之紧密相关的城市——京口也随之走上历史前台,在东晋及刘宋前期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这一繁荣的背后却隐含着危机:这座近乎完全依赖政治及军事扶持发展起来的城市,其经济情况极不理想,多山的地形决定了其宜耕土地较少且土壤贫瘠,在传统农业经济下无法保障其编户数量,这就决定了它注定只能依靠政治的扶持。随着南北局势的变化,政权无力从江北抽调居民充实京口,这座此前耀眼的重镇地位也随之直线下降,直至最终被取消军府,成为江南防御的薄弱环节,直接沦为都城建康的附属区域。

    2019年01期 v.34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8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 ]
  • 明清云南西部边地土司“内外”分际的历史过程

    王春桥;

    明清时期,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经历了"内外"分际的历史过程。有的土司留在王朝国家的版图,成为"内",有的土司离开了王朝国家的版图,成为"外",明朝确立的"三宣三慰"土司整体政治格局变为了分属不同政治共同体"内外"土司,最终在清缅战争中因官方提出"内地土司"的概念而得以确认,展现了明清以来云南西部边疆从有疆无界的整体土司区变为"尔疆我界"的中缅边界的过程,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疆域变迁及边疆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到东南亚世界历史政治格局的发展进程。

    2019年01期 v.34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7 ]
  • 西双版纳古称“车里”名源新考

    章富刚;香琴;王亚伟;

    车里"是西双版纳古称之一,学界对其名源的认识尚有分歧。"车里"最早见于元代,明清仍被沿用。明清两代编纂的"百夷译语"等材料说明"车里"系他称,而非傣族自称。结合元代蒙古族征讨西南的历史和译音对应关系的分析,"车里"乃元人所赋。元朝蒙古军队征讨"八百媳妇"至此,看到大片碧绿的坝区,因以本族语言thl nk:n thal("一大片绿色的地方")名之,后省称为thl。在明清史料中,"车里"仅仅用于当地"车里宣慰司"这一官方称名,并未被西双版纳傣族接受,西双版纳傣语中也无此词。

    2019年01期 v.34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 ]
  • 中国古代荔枝的地理分布及其贡地变迁

    张生;

    中国有三大荔枝分布区:岭南、四川和福建。荔枝原产于岭南地区,从汉代起便成为南方地区特色果贡之一,直至清末。笔者在全面考查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大荔枝分布区的形成,着重研究了荔枝种植及进贡的历史地理变迁。栽培荔枝约于汉初传入四川、隋以前传入福建;进贡则呈现出隋唐以前贡在岭南、唐宋贡在四川、元明清贡在福建的现象。通过分析得知导致荔枝种植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和人为原因(正反两种作用),荔枝贡地选择则随着政治形势的动态变化而变化。

    2019年01期 v.34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1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7 ]
  • 从抵制到接受:清代浙江的玉米种植

    王保宁;朱光涌;

    与传统的玉米种植史研究范式不同,本文从气候突变、山林经济角度分析清代浙江省玉米种植史料的生成,认为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的几次洪灾促使地方官员和士绅提出玉米引发水土流失的观点,道光年间降雨量增多又推动其形成更为完整的玉米为害表述体系,进而影响地方志的书写。清代江南木材需求量扩大,繁荣了浙江山区的杉木种植业,推动棚民采取刀耕火种法和林粮间作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玉米也因具有根系发达、穿透力强等特点而取代传统杂粮成为新的"花利"作物,承担起维系劳资双方利益分配机制的功能,但却没有成为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更不会直接促成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2019年01期 v.34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6 ]
  • 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史源综考

    冯雷;

    关于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之史源,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元和郡县图志》"说、"十道四方志"说及"《十道四蕃志》"说三说。但慎而审之,其史源问题至今并未能很好的解决,故有重新探讨之必要。从体例、文本对勘及相关史料所记《要略》撰述取材等角度论证,可知"《图志》"说不准确;从常理、版本、目录及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等角度论证,可知"《十道四蕃志》"说不正确;在"《图志》"说及"《十道四蕃志》"说论证的基础上,从文本对勘及中国历代地理总志取材的角度来观照"十道四方志"说,最终考定其史源为十道四方志。

    2019年01期 v.34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道付何人:唐宋间雪峰僧团的分化与“玄沙正宗”的确立

    葛洲子;

    法眼宗是所谓禅宗"五家宗派"之一,其创派祖师被认为是雪峰义存四世法孙清凉文益。然而,法眼宗的宗派意识萌发于何时,文献中非但没有明确答案,"雪峰宗"、"玄沙宗"、"法眼宗"等名称不一的表述方式以及关于各代祖师关系的抵牾记载反而令人疑窦丛生。本文根据灯录等文献,系统梳理五代到宋初整个雪峰禅系每一世代的传法分布,尔后以空间分布演变为线索,探究僧团分布格局形成的驱动因素。复原从雪峰僧团到玄沙宗的时空发展历程后可以发现,"雪峰宗"之名的消失与法眼宗的成立是僧团内部争夺正统进而分化造成的结果。当然,不可忽视的是,政治力量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推手角色。

    2019年01期 v.34 12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8 ]
  • 西方地图史研究:收藏兴趣、后现代转向、多样化

    潘晟;

    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发生了转向。其中,哈利(John Brain Harley)、大卫·特布尔(David Turnbull)、克里斯蒂安·雅克布(Christian Jacob)是地图史研究转向中展开系统理论阐述的代表性学者。尤其是哈利成就卓著,他关于地图史的理论阐述被称之为地图史哲学,而以他为核心的学者群为地图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他们对地图史研究理论的阐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强调了对地图的重新定义,地图与其所处的社会的关系,地图与知识、权力的关系。在理论发展的推动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蓬勃发展。首先,传统的实证主义专题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吸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深化;其次地图史不再只是地图史本身:地图史同时也呈现历史,而地图更被用来构建历史。第三,也是极为重要的,从权力、资本、知识关联性角度,讨论地图史与地理空间的相互创造过程。第四,地图装饰和女性主义等其他地图史专题研究,同样引人注目。

    2019年01期 v.34 13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0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总目录

    <正>~~

    2019年01期 v.34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简介

    成一农;

    <正>云南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学术传统。早在新中国建立以前,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已开展中国西南边疆史地研究工作。新中国建立后,方国瑜教授与尤中教授、朱惠荣教授在云南大学继续从事历史地理的教学与科研。在负责《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南部分编绘工作的同时,方国瑜教授主编了大型丛书《云南史料丛刊》,完成了《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等经典之作。尤中教授成果众多,代表作有《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云南地方沿革

    2019年01期 v.34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下载本期数据